一、请问,江小白、伏特加有什么区别?
江小白
是
中国白酒
品牌,
伏特加
是俄罗斯的
酒的种类
。
酿造工艺
不一样。
额,要说区别的话,包装这些就不多说了,最大的不同估计就是原料和酿造方式不一样,伏特加是以马铃薯、小麦等原料蒸馏出来的,江小白是高粱发酵酿造出来的清香型高粱酒,其他的都还挺像的
你好。
江小白伏特加都属于白酒系列。
但度数却相差很多。
江小白一般只有40度左右。
而伏特加普遍度数在70度。
其实可以简单的理解的,江小白就是国产的白酒,而伏特加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洋酒了。
二、伏特加享誉全球,同为烈酒,为何白酒只在国内受欢迎呢?
我们来看看除了白酒之外的五大蒸馏酒:威士忌一般由大麦、黑麦、燕麦、小麦或玉米制成,标准因国家而异,但威士忌最广为人知的特点是需要在橡木桶中存放一段时间。
伏特加的主要成分是土豆或玉米。与其他蒸馏酒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口味纯正”。也就是说,除了快速补充酒精带来的满足感,你很难品尝到其他任何谷物和水果。
除了广义的“浓郁风味”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同风味之间的风格差异太大。在不懂酒的人眼里,白酒的味道略显陌生,即使在白酒爱好者中,也很少有人对所有的口味都有很大的喜爱。建国前,至少在全国范围内,酱香、青香香、浓香这三种必须用词来称呼的香型分类是不存在的。几百年前,各地酒厂虽然各有风味,但基本上茅台也不是白干的。你喝了你的酒,我喝了我的。民国时期,以胡适、鲁迅、闻一多为代表的知识界,大多偏爱温润细腻的黄酒,而以宋美龄、陆小曼、陈立夫为代表的绅士淑女界,则偏爱时尚昂贵的洋酒。新中国成立后,热爱白酒的人成了大师,中央开始重点发展白酒。
新中国成立后,白酒的地位被抬高,全国男人都爱喝酒,这也遇到了阻碍:粮食短缺。为了解决人们的饮酒问题,专家们在传统的固体发酵方法之外,又发展了一种新的液体发酵形式。固态发酵顾名思义,酿酒的原料是固态的,一般有五种谷物: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将这些谷物与水混合,然后加入酒曲,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量,调节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称为发酵。
与固体发酵相比,液体发酵的主要问题不是不够传统,而是红薯等原料中果胶过多。如果酒厂的技术失败,很可能成品酒中的甲醇超标。虽然不会像假酒一样塞进急诊室,但喝了很多年还是会看得见的。
好喝太贵,便宜不安全,白酒地位越来越尴尬。
这是因为白酒在中国是非常受重视的,中国也有这非常历史悠久的白酒文化,有很多人非常喜欢喝白酒,所以在国内非常的受欢迎。
因为白酒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出来的一种酒品,而且白酒的口感也非常的烈,所以在国内才这么受欢迎。
白酒有谷物发酵的味道,大部分外国人比较喜欢纯粹的酒精味道,或者直接就是喜欢饮品,调兑酒这样的形式。
伏特加我喝着就是医用酒精的味道,什么味道都没有,不是调香酿制的伏特加也没啥可喝的。
主要是因为没有长期喝白酒的人,根本适应不了白酒辛辣的口感,所以国外基本不喝白酒。
三、伏特加和白酒有什么区别?
支持楼上小T的,我再补充一些。中国白酒是曲香,因为造酒的时候用的酒曲不同香气不同,所以有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兼香等不同种类!伏特加缺不同,标准伏特加最大的特点是无色无味!原因在于它们的酒在过滤的时候使用桦木的活性炭来过滤,所以将酒液中的香气分子全部吸收了,导致这种酒没有任何味道(香味),伏特加就成了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了!但是在近年来伏特加开始增加新口味了,比如通过浸泡、蒸馏、勾兑等技术在无味的伏特加里面增添了各种水果啊、香草啊、辣椒啊等等口味来适合市场的潮流!甚至有的还增加了颜色,将伏特加做的和一些利口酒都难以区分了!国外烈性酒很少要那么高的度数,绝大多数都是40度。
上面的纯属瞎扯蛋 首先的区别就是vodka使用的是蒸馏技术 而且可以添加果味白酒能弄橙味的? 度数在70度? 一巴掌扇掉你牙 一般就在35到50度间 但一般标准的是在40度
一个叫伏特加一个叫白酒,这就是区别!
其实抛开酿造细节上的不同外,从本质上讲没什么不同。只不过伏特加是俄国产的,白酒是专指中国产的而已。
四、伏特加白酒的产品文化
被人称为“红色伯爵”的阿・托尔斯泰酷爱伏特加酒。他经常往返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在火车车厢里他总要喝上几口。一杯伏特加酒,有时25克、50克,多时喝到100克、150克;一片柠檬,可以从莫斯科吮吸到圣彼得堡。伏特加酒和柠檬的混合香气使他飘飘然,这时他感觉好极了,才华横溢,下笔千言。人们说,他那部传世的《苦难的历程》就充满了这种伏特加酒和柠檬的混合神韵。
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是,凡是在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不灭痕迹的作家、诗人、戏剧家、歌唱家、演员、画家、建筑巨匠,他们几乎都和伏特加酒结有不解之缘。翻开他们的不朽篇章,可以发现,伏特加酒和柠檬是他们乐此不疲的记载。也许可以这样说,没有了伏特加酒,也就没有了俄罗斯的诗歌、小说、戏剧、绘画、建筑,没有了俄罗斯的诗人、文学家、戏剧家、画家和建筑巨匠。而没有了伏特加酒和柠檬的结合,大概也就没有了俄罗斯诗歌、文学、戏剧、绘画和建筑中那种独特的风韵和神采。于是,伏特加酒就成了一种文化标志,一种传统。
伏特加与政治
然而,在苏维埃文化中,伏特加酒不再是单纯的饮料,不再是文人们对酒当歌的享受,它逐渐成了政治,或者说得确切一些,成了政治的工具。也就是说,伏特加酒成为苏联建设必不可少的动力,甚至被视为是与资本主义世界作斗争的手段。1930年9月1日,斯大林在给莫洛托夫的信中明确指示:“我认为需要增加(尽可能地)伏特加酒的生产。不应当有什么愧疚感,而应直接地、公开地去争取最大限度地增加伏特加酒的生产,以使我国的国防得到真正和认真的保证。因此,应当马上考虑这件事:为生产伏特加酒储存相当数量的原料并将其正式列入1930-1931年度国家预算。请注意,大力发展民用航空也需要一大笔钱,为此又得在伏特加酒上做文章。”斯大林还说过这样的话:“什么好一些:是受外国资本的奴役,还是让人们喝伏特加酒?很清楚,我们选择了伏特加酒,因为我们过去认为,现在还这样认为,如果为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胜利,我们会在泥泞沼泽中去喝一小口的话,我们现在还应该这样做下去”。斯大林深刻理解伏特加酒对俄罗斯农民、农村的重要性,理解这伏特加酒在经济、民心、政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这时,乡村、城镇到处都有小酒馆。千方百计地让人们去小酒馆喝伏特加酒,这是当时内务部门竭力执行的秘密内部法令。当伏特加酒和政治相结合时,伏特加酒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苏维埃文化中的一个其作用无可替代的元素。
伏特加与禁酒风波
然而,伏特加酒这种苏维埃文化元素的命运却是多舛的。在伏特加酒发挥政治、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同时,与伏特加酒孪生的另两种现象――酗酒和禁酒接踵而至。事实上,伏特加酒是一种引进的饮料。它最早是14世纪末由意大利商人带进立陶宛,再送给当时的莫斯科大公的。莫斯科大公喝了一口,马上就嚷了起来:“好烫嘴的水!”于是,“烫嘴的水”――就成了伏特加酒最早的名称。在俄文里,“伏特加”本身就是“水”的意思。其后,人们就发现了这“烫嘴的水”不仅能治病,还有其他不可替代的功效:消除疲劳、使人兴奋、可以暂时忘记尘世的一切烦劳、忧愁、痛苦和不幸。天长日久,人们便离不开伏特加酒,甚至见面话都是:“喝过了吗?”“喝过了!”就是因为,一、伏特加酒不能不喝,气候冷、生活条件恶劣,还有不间断的政治因素在起作用;二、每当国运不济时,比如战争、灾荒、瘟疫、赋税重、劳役苦、社会动荡,人们喝酒就喝得更厉害。于是,酗酒成为俄罗斯文化、苏维埃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而在苏维埃时期,酗酒现象囊括社会的各个阶层,如何对待酗酒现象就成了苏联每一代执政者都必须面临的头疼问题。于是,禁酒在苏联的全部历史上就周而复始地持续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禁酒―不禁酒―提高酒价―出现伏特加酒荒―私酿成风―再度禁酒”。
苏维埃时期,禁酒的口号是:“同志、站直了!趴下是建不成共产主义的!”戈尔巴乔夫的禁酒指令是:“人们不能泡在伏特加酒里进入共产主义!”赫鲁晓夫和安德罗波夫不禁酒,在后者执政时期甚至在市场上出现了“安德罗波夫卡牌”的伏特加酒。叶利钦是大开禁酒令的,豪饮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生产却一蹶不振,而当国产伏特加酒保证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时,非国产酒、私酒、假酒就应运而生。叶利钦最后不得不颁布法令,规定从1998年11月1日再次禁酒――实行对酒精类饮料生产和销售的国家垄断。
伏特加与传统
时至今日,伏特加酒文化依然是一种传统,苏维埃文化中的伏特加酒现象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伏特加酒依然被俄罗斯人称为是“国酒”、“国饮”。这个“国酒”、“国饮”能不能拯救发展中的俄罗斯?现在谁也说不清。不过,俄罗斯人对这“国酒”、“国饮”的偏好并没有停下来,反而愈益浓烈。
俄罗斯人很久以来就背上了个“酗酒”的坏名声,俄罗斯的伏特加酒很久以来就承担着酗酒元凶的罪名。可是,伏特加酒本身并不是撒旦。伏特加酒的度数一般在40-42度之间,它的最佳配方还是那位著名的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耶夫定下的:40%的酒精兑60%的水。从苏维埃文化观来看问题,伏特加酒这个独特的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并不只在个“酒”字上。这个独特元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曾经多方面影响了俄罗斯国家和文化的发展演变,也必将影响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