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饼里没有老婆,夫妻肺片里没有夫妻,中国的酒吧里没有中国酒,前两个因为名字常被大家调侃,但是为何历史悠久、品牌众多的中国酒水却在中国的酒吧里没有一席之地呢?舶来品的基因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酒吧的早期认知。
酒吧起源于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的西部酒馆,“Bar”一词到16世纪才有,是“卖饮料的柜台”这个义项,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提供娱乐表演等服务的综合消费场所,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酒吧,自然而然承载了很多国人的期望,国内酒吧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兴起,那些也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城市,其中的年轻人也在影响着无数的国人们。出入酒吧的人群多以年轻人及潮流人士为主,出于种种原因,崇洋心理让他们十分喜爱和认同国外的流行文化,酒文化也是。它舶来品的基因也从一开始就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酒吧的早期认知,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决定了它“应该”呈现的调性,比如喝着洋酒感受西方文化。
思维定势主要表现在:一是饮用场景,白酒常在亲朋好友聚会、工作应酬等较为正式的场合饮用,到酒吧喝酒是为了放松休闲,喝白酒会感觉很不搭,仿佛置身于饭店、酒馆,缺少时尚、潮流的氛围;二是饮用方式,到酒吧喝酒常选进口精酿啤酒、各种各样的鸡尾酒或者威士忌等烈酒,直饮即可,而白酒则往往佐餐饮用,因其度数较高,纯饮有压力,加冰或者勾调都不太适宜。受到长期思维定势的影响,酒吧中很少见白酒等中国本土酒类的身影。
时代的进步,也在催生着多元化的发展和需求,国人的酒吧消费观念及审美也不再单一化。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国内已经有很多城市出现很多古香古色、中国风十足的酒馆,进入之后仿佛穿越了一般,置身其中与朋友一道把酒言欢,畅谈古今,品味我们独特的文化风情。
这个问题。我浅显的根据我的个人理解回答一下。
首先酒吧文化来自于国外。大多数都喝鸡尾酒。而且夜店和KTV的环境也大多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喝啤酒洋酒普遍度数不会太高,方便人们边喝酒边长时间交流。蹦迪K歌意识都还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要是咱们国产的白酒的话,那不得在夜店里整上花生米猪头肉等一些中国传统硬菜。你想想那画面,你碰到一个妙龄女子,欲与其搭讪。你来一句:“坐下来吃点喝点。”总感觉这样的情景在夜店KTV场所显得格格不入。聊的差不多了,接吻时还有一嘴油。
以上环节纯属我刘某人的个人臆想。事实情况是洋酒价格在国内不是特别透明,可以低价进高价卖,中间有可能有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利润。最为关键的是,瓶子夜店会回收,后台灌装一下,封瓶以后继续高价卖出。这中间的利润可想而知。有些代理的是国外不怎么知名的酒庄产品,到国内落地价有可能20多一瓶的酒。在夜店有可能会卖200或者2000都有可能,有的酒标你查都没法查,总之从上到下,大多都是假货。可能有些良心商家会卖些正品。但是去夜店都是图个乐子,图个面子。到了这会儿谁还在乎这价格,能喝能醉就行。
不过这些都是行业常态,大家都知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希望大家不要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