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酱酒的酿造过程?
一般来说,酱酒的酿造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选用优质的小麦、大米和大麦等原料,添加糖、酶等辅料,进行彻底的碾磨或松磨后的原料和辅料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制成酒浆。
然后,将酒浆倒入发酵罐,加入酵母,按特定温度进行发酵,去除大量杂质,得到发酵后的酒精汁,再经过蒸馏净化后形成基酒,最后将基酒经过添加特殊调料和香料而酿制而成。
二、酱香白酒是怎么酿造的?
燕子酱香白酒的酿造过程主要分为:精酿、发酵、注香、蒸馏等几个步骤。1、精酿:将食用精酿大米、大麦和小麦等谷物洗净,添加适量的水,用有机酸性酵母发酵,出酒糟;2、发酵:将出酒糟进行发酵,室温环境下约发酵5天,常温发酵4-5星期;3、注香:将发酵后的白酒糟倒入注香桶,加入酱香料,如麸质、桂皮、大料子、乌梢草等,缓慢混合,用热水煮沸,冷却后停放2-3个月,使酒糟完全吸收调料之味;4、蒸馏:将注香后的酒糟再次用蒸馏的方法蒸发、精馏,将水份单独蒸发出来,然后将烈性酒加热,使其由阶段性地蒸馏,每一阶段的产物再次对混合,最后再一次过滤,使白酒更加清澈见底。
三、酱香酒的制作方法和配方?
酱香型曲酒酿造十分讲究时令,要在重阳以后方能投料,这是因为重阳以后,秋高气爽,酒醅下窖温度低,发酵迟缓,酒质好。酱香型酒在工艺操作方面与清香型、浓香型酒的最大区别:酿酒用高温曲、碎石窖、糙沙、堆集、多轮次发酵烤酒,而且用曲最大,周期长
茅台酒为酱香型曲酒的典型代表,被尊为国酒。它以精湛的酿造技艺和独特的色、香、味,为世人称颂,名甲天下。茅台酒是世界名酒,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仅次于法国的柯涅克白兰地,优于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它们共称为世界三大名酒。此酒蝉联我国第一、二、三届评酒会之冠。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
制作方法
1.投料:根据茅台酒的工艺特点,一年一个周期,只投两次料,即第一次下沙投料(原料用量占总投料量的50%),第二次糙沙投料(原料用量占总原料量的50%),并且对原料粉碎度要求整粒与碎粒粮之比,下沙为8∶2,糙沙为7∶3
高粱破碎后,先用90℃以上热水(称发粮水)润料4~5小时(随季节气温有所变化),然后加5~7%的母糟拌匀,进行混蒸,出甑后在晾堂糟梗上再洒35℃以上量水补足。发粮水和晾水总用量约占投料量的56~60%,其中发粮水占48~52%,晾水占6~8%。据测定,下沙化验水分为37~40%,糙沙水分为40~44%
2.下沙(堆集发酵和入窖):撒晾水后,经摊晾、加尾酒(或次酒)和曲粉,加曲粉量占总用曲量的10~12%,然后拌匀,即进行堆集发酵(底曲为15千克以上),要求上堆要匀、圆。冬季堆高,夏季堆矮。堆集时间4~5天,待堆顶品温达到45~50℃,以手插入堆集醅内部,取出酒醅,有香甜味和酒香味,就可以入窖发酵一个月
3.糙沙:糙沙是高粱经粉碎、润料,加入等量的下沙酒醅进行混蒸(这种首次蒸馏所得的酒叫生沙酒,全部泼回原醅子内再加曲入窖发酵,也叫以酒养窖)。然后摊晾,加尾酒和曲粉,曲粉量占总用量的11~5%,拌匀再堆集,再入窖发酵,底曲为15~10千克,发酵一个月
4.蒸酒:将糙沙酒醅取出蒸馏,量质接酒即得一次原酒入库贮存,此酒叫糙沙酒,甜味好,但味冲,生涩味和酸味重(糙沙酒要单独贮存,以作勾兑用,酒尾则泼回醅子,叫作回沙)。然后经过摊晾、加尾酒和曲粉(从这次操作起就不再加进新原料了),拌匀堆集,又放入窖里发酵一月,取出蒸馏,即制得第二次原酒入库贮存,此酒叫回沙酒,比糙沙酒香、醇和,略有涩味
以后的几个轮次均同回沙操作,分别接取三、四、五次原酒(统称为大回酒,其特点是香浓、味醇厚、酒体较丰满、邪杂味少),以及六次原酒(也叫小回酒,其特点是醇和、糊香好、味长),还有七次原酒入库贮存(称为追糟酒,其特点是醇和、有糊香,但微苦、糟味较大)。经八次发酵,接取七次原酒后,其酒糟即可甩掉作饲料,或再综合利用
四、酱香酒酿制配方?
原料粉碎酱香型白酒生产把高粱原料称为沙。在每年大生产周期中,分两次投料,第一次投料称下沙,第二次投料称糙沙,投料后需经过八次发酵,每次发酵一个月左右,一个大周期约10个月左右。由于原料要经过反复发酵,所以原料粉碎得比较粗,要求整粒与碎粒之比,下沙为80%比20%,糙沙为70%比30%,下沙和糙沙的投料量分别占投料总量的50%。为了保证酒质的纯净,酱香型白酒在生产过程中基本上不加辅料,其疏松作用主要靠高梁原料粉碎的粗细来调节。
2
/4
2.大曲粉碎酱香型白酒是采用高温大曲产酒生香的,由于高温大曲的糖化发酵力较低,原料粉碎又较粗,故大曲粉碎越细越好,有利糖化发酵。
3
/4
3.下沙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一次投料称为下沙。每甑投高粱350kg,下沙的投料量占总投料量的50%。(1)泼水堆积 下沙时先将粉碎后高粱的泼上原料量51~52%的90℃以上的热水(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每泼一次,翻拌三次。注意防止水的流失,以免原料吸水不足。然后加入5~7%的母糟拌匀。母糟是上年最后一轮发酵出窖后不蒸酒的优质酒醅,经测定,其淀粉浓度11~14%,糖分0.7~2.6%,酸度3~3.5,酒度4.8~7%(V/V)左右。发水后堆积润料10h左右。(2)蒸粮(蒸生沙) 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汽撒料,在lh内完成上甑任务,圆汽后蒸料2~3h,约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出甑后再泼上85℃的热水(称量水),量水为原料量的12%。发粮水和量水的总用量约为投料量的56~60%左右。
4
/4
出甑的生沙含水量约为44~45%,淀粉含量为38~39%,酸度为0.34~0.36。 (3)摊凉 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当品温降低到32℃左右时,加入酒度为30%(V/V)的尾酒7.5kg(约为下沙投料量的2%左右),拌匀。所加尾酒是由上一年生产的丢糟酒和每甑蒸得的酒头经过稀释而成的。(4)堆集 当生沙料的品温降到32℃左右时,加入大曲粉,加曲量控制在投料量的10%左右。加曲粉时应低撒扬匀。拌和后收堆,品温为30℃左右,堆要圆、匀,冬季较高,夏季堆矮,堆集时间为4~5天,待品温上升到45~50℃时,可用手插入堆内,当取出的酒醅具有香甜酒味时,即可入窖发酵。(5)入窖发酵 堆集后的生沙酒醅经拌匀,并在翻拌时加入次品酒2.6%左右。然后入窖,待发酵窖加满后,用木板轻轻压平醅面,并撒上一薄层稻壳,最后用泥封窖4cm左右,发酵30~33天,发酵品温变化在35~48℃之间。
内容仅供参考并受版权保护
五、酱香白酒是怎么酿造的?
酿造工艺概括为: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工艺过程。 茅台镇为酱香型白酒生产集中地,选用当地优质高梁为原料,严格按照节气,端午采曲、重阳投料。基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共分清蒸下沙、混蒸糙沙共二次投料,一至七个烤酒轮次,概括为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历经春、夏、秋、冬一年时间。 由于其生产周期长,资金占用巨大,能够严格按照这一传统工艺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 两次投料工艺流程: 1、清蒸下沙――采用总投料量的一半,经润粮→配料→上甑蒸粮→下甑泼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为清蒸下沙工艺流程; 2、混蒸糙沙――采用总投料量的另一半,经润粮→配料(加入一次清蒸下沙后的醅料)→上甑(zèng)蒸粮蒸酒(这次蒸出的酒不作正品,泼回酒窖重新发酵)→下甑泼水→摊凉→洒酒尾→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pēi)为混蒸糙沙工艺流程。 九次蒸煮指: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混蒸糙沙后的醅料→上甑蒸酒为第三次蒸煮,第三次蒸煮后的醅料为熟糟,熟糟经摊凉→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醅→上甑蒸酒六个轮次循环过程中有六次蒸煮,共九次蒸煮。 八次发酵指: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熟糟→上甑蒸酒六个轮次循环过程中有六次封窖发酵,每加曲入窖发酵一个月,共八次发酵。 七次取酒指: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后第一次取酒,熟糟→上甑蒸酒六个轮次循环后取六次酒,共七次取酒。经七次取酒后的酒糟为丢糟。 各轮次酒质量各有特点,分质贮存,三年后进行盘勾。盘勾后再贮存一年,经微调后出厂。 每轮次蒸馏得到的酒还可分为三个典型体,即窖底香型、酱香型和醇甜型。 1.窖底香型一般产于窖底而得名,己酸乙酯为主要成分。 2.酱香型是构成酱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对其成分目前还未能全部确认,但从分析结果看,其成分最为复杂。 3.醇甜型也是构成酱香型白酒特殊风格的组成分,以多元醇为主,具有甜味。 酱香型白酒酒液具有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在酿制过程中不加香料,香气成分全是在反复发酵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酒度一直稳定在52°~54°之间。在调配时,不加水,都是以酒勾酒。
六、酱香型白酒的酿造方法?
酱香型白酒主流有四大酿造工艺:坤沙、碎沙、翻沙、串沙。
一、坤沙
坤沙工艺是酿制酱香型白酒工艺中最好的一种,坤沙工艺酿制酱香型白酒需要经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两次投料,整个酿制周期长达一年。七次取出来的酒要存放三年以上,才能成为基酒,然后再进行勾兑。
二、碎沙
碎,字面意思破碎的意思,碎沙是指被碾碎的高粱。是指将原料100%破碎,打磨成粉状。碎沙工艺,破碎的高粱非常容易发酵,也算是速成工艺,而且出酒率比坤沙有了大幅的提高。
三、翻沙
翻,翻来覆去(也形容多次重复),翻沙,是指用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酿出的酒。等于是废物再利用,“废渣”翻身变“好料”,“翻沙酒”生产周期短,出酒率高,品质差。
四、串沙
串,多个同类东西串在一起,串沙酒同时也叫串香,则是用坤沙酒第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加入食用酒精蒸馏后的产品(和翻沙的区别是没有用到粮食,直接酒精勾兑)。有的甚至是直接用食用酒精加水和香精香料勾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