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代蒸馏酒
我国蒸馏技术的出现绝非国外传入是可以定论的,只是者也无法推导出烧酒即非国外传入,想要真正的知道我国白酒蒸馏技术的起源,那么只有等待更多考古发掘新的实物证据来支持了。
在河北青龙县发掘的金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个铜制烧酒锅,这口锅实际就是蒸馏器的原型,由于此次发现也证明了烧酒少也是金代的产物。金与宋同时,而且金并不算发达更谈不上与西亚或印度有很大的商贸关系了,故而烧酒可以很大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创造物。
我国在宋代开始制造蒸馏酒
酿造的酒中乙醇的浓度不会太高,因为酒中乙醇的浓度超过10%时,就抑制了酵母菌的活动能力,发酵作用也就停顿下来了。取得烈性的浓酒必得通过蒸馏过程。
北宋时期大文学家苏东坡所撰《物类相感志》中有“酒中火焰以青布拂之,自灭”的话,这种可燃烧的酒应是一种蒸馏酒。
2. 宋代 蒸馏酒
10度,李清照,婉约派女词人,生活的年代是宋代,古代的白酒度数很低,一般都是几度的,就比如武松打虎前喝了18碗,才微醺,所以喝的酒度数很低,大概10度左右。
3. 金酒的蒸馏器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白兰地朗姆酒威士忌伏特加龙舌兰金酒和中国的白酒都属于蒸馏酒,大多数度数较高的烈性酒。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将原发酵液加热至沸点,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
4. 金酒蒸馏酒
世界六大蒸馏酒分别是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金酒和中国白酒。
1、白兰地,有VS,VO,VSOP,XO几种级别。它是用葡萄发酵经蒸馏,酒精度在60-65度,再经过木桶储存而成,其级别是由其储存年限而定。
2、威士忌,由大麦及其他谷物经粉碎,糖化,发酵,蒸馏,酒精度也在60-65度的范围,再经木桶储存数年而成。
3、伏特加,俄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白酒,以土豆,玉米,小麦等原料经发酵,蒸馏后精制而成。无需陈酿,酒精度为40度左右。
4、金酒,又称“琴酒”或“杜松子酒”,以玉米,麦芽等谷物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后,加入杜松子和其他一些芳香原料再次蒸馏而得的酒。金酒无需陈酿,酒精度为40-52度。
5、朗姆酒,朗姆酒是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蒸馏酒,也称为“兰姆酒”。用甘蔗汁经过发酵、蒸馏而成。原产地在古巴,口感甜润、芬芳馥郁。
6、中国白酒,中国白酒分类比较多,总体分为“四大香型、六小香型”,酒质透明,气味芳香,入口绵甜爽净,风味独特,在世界也颇负盛名。
5. 元代蒸馏酒
在元代以前,古人们主要是以黄酒还有米酒为主。当然它的酒精含量并不如白酒那么高,而且黄酒和米酒,对于人的身体也非常的有好处。
古人为了喝酒其实并不是为了喝醉。更多的是因为一种非常理想主义。古代那些诗人,多是因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及志向没有发展出来。才会郁郁不得志,才会借酒浇愁。当然也有一些像李白杜甫这样,以酒会友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类。更重要的还有关于爱情的诗句。这些都是古人在喝酒时候,所发所想,这才会给我们当时那样一个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当然若论酒,在古代最多是以老白干还有女儿红这些酒为主。当然还有像花雕这种酒。而且这种酒在不同场合都有不同的用处,比如说女儿红就是科举考试高中的时候,还有像嫁娶一类才会用到的酒。而老白干更多的是江湖豪杰畅快痛饮。所以在古代才会有那么多江湖人把酒言欢的故事。比如说武松打虎,还有醉打蒋门神,这些都是故事都离不开酒。
当然在古代除了黄酒之外还有米酒。那时米酒还有“黄”和“红”两色,这是由于酿造的水质和酒曲更为高级,也正因为品质的不同,他们两个价格也不尽相同。黄米酒属于比较非常高端的产品,一般只有像是达官贵人才能品尝饮用,而像诗人他们一般都是会喝像红米酒。来表达自己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还有文采翩翩。
6. 金代蒸馏酒器在哪
应该是二锅头吧,二次蒸馏也叫复蒸,它是将带有生料味、邪杂味以及酒体浑浊等品质欠佳的白酒,重新倒入酿酒设备中再次蒸馏一种蒸馏技术,不代表所有的酒都要进行二次蒸馏。但是“二锅头”就是必须进行二次蒸馏生产的一种酒,选用高粱为原料,以麸曲和酵母为糖化发酵剂,采用传统的“老五甑”工艺,经原料清蒸、辅料清蒸之后,低温入池,适当发醇;蒸酒时,将蒸馏而得的酒 汽,经第一次放入锡锅内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头”和经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它处理,因为第一锅和第三锅冷却的酒含有多种 低沸点的物质成分,味道较杂,所以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经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故起名为“二锅头”。
7. 明代蒸馏酒
酒的度数跟蒸馏塔的高度有很大关系,古时候的蒸馏塔都很矮,所以蒸馏出来的就度数也不会很高,差不多就是20度,好一些的能到30度!我们知道,酒精是由植物来源的可发酵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在酒酵母作用下分解而成,化学反应式为:C6H12O6 → 2 C2H5OH + 2 CO2
8. 唐朝蒸馏酒
白酒又名烧酒,一般含酒精45%~65%,能燃烧,故又名烧酒。它是由酒醪经过蒸馏器蒸馏而成的,所以研究白酒的起源,应以蒸馏器为佐证。关于白酒起源的说法,在没有发现古代蒸馏器以前,只凭文献和诗句来推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袁翰青对李时珍的说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李时珍之所以有此误会,可能由于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里的“阿拉古酒”和朱德润的“轧赖古酒赋”中都将这种蒸馏酒说得很新奇,并且用了外来语,因此认为是外国传来的“新事物”。
袁翰青引用了一些唐朝诗句,认为我国在元朝方有蒸馏酒之说是不可信的。他认为蒸馏酒的制造可能不晚于八世纪的唐朝。白居易(772846年)在其四川忠州荔杖楼对酒诗句里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玫瑰香”,这里以荔枝来对烧酒,可表示烧酒是一种酒的名称。
雍陶有这样两句诗: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当时四川已生产烧酒了烧酒又名白酒,古诗中也常见白酒二字,例如李白的“白酒新熟山中归”,白居易的“黄鸡与白酒”。唐朝的白酒,当就是烧酒,由上述诗句来看,烧酒的起源当不晚于唐朝(公元68907年)。以上所说只凭古人诗句来推测,但无实物(蒸馏器)可证。河北承德出土的金代铜制蒸馏器,以实物证明了白酒起源于金代。
1990年7月19日,文汇报以“东汉蒸馏器,今朝制美酒”为标题,报道了蒸馏器的有关考古发现,表明我国用蒸馏器制酒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文章报道,这次实验是为即将前往伦敦剑桥大学参加第六届中国科技史国际讨论会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德和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德铎做的。吴先生是这个讨论会的评论员和副主席。他于1986年5月前往澳大利亚参加第四届中国科技史国际讨论会,披露了中国在东汉已利用蒸馏器制酒的新闻,引起了国际科技史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证实这个青铜蒸馏器是东汉时期的器物,这次会议特地邀请马馆长前往作“汉代蒸馏器的考察和实验”报告。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蒸馏器,由甑和釜两部分组合而成,通高53.9cm,凝露室容积7500ml,贮料室容积1900ml,釜体下部可容水1050ml,甑内壁的下部有一圈穹形的斜隔层,可积累蒸馏液,而且有导流管至外。马馆长做了多次蒸馏实验,所得的酒液最高酒精含量为26.6%,最低为14.7%,平均20%左右。根据这件青铜蒸馏器甑、釜的形状、结构以及铺首的形象,已断定为东汉初至中期之器物。这个事实已为世人所公认。
四川省博物馆王有鹏介绍:四川彭县、新都先后两次出土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其图像为生产蒸馏酒作坊的画像,该图与四川传统蒸馏酒蒸馏设备“天锅小甑”极为相似。当然,受当时各种技术条件、工艺水平所限,所生产的蒸馏酒酒精含量一般都不太高。但是随着蒸馏技术的改进,酒精含量也越来越高。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有“赵炳,……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惧,炳笑不应,既而爨孰,屋无损异”。此种燃火煮食而不烧茅屋的燃料,可能是浓度甚高的酒。综上所述,可见东汉晚期我国已出现了蒸馏酒,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考古文物资证
9. 金代酒文化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酒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如下:
史前
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垒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汉
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
魏晋时期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
魏晋时期之酒道,此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隋唐
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其酒道,饮酒大多在饭(食)后。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
宋辽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而元代出现了烧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清
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品,每逢佳节节令,“专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饮椒柏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端午饮菖蒲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之说,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比较崇尚黄酒,中下层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味浓的烧酒。
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国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无论在怎样的场合,真正的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