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知识及重点难点的掌握
1、基本知识的把握。《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研究体系有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因此,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内容,对学习者来说这些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是必要的。每一章都有相关知识点,同学们可以结合《考试大纲》仔细揣摩、领会。这里仅就语音一章作一例说。
首先,要分析语音现象,语音的物理、生理和社会这三大属性是最基本的,而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语音现象,音素及其分类也是必须掌握的;其次,要分析和把握现代汉语语音,其最自然的语音单位音节及其结构构成是重要的,接着要进一步了解声母、韵母及声调的特征和初成,并在此基础上掌握音节的拼写规则;最后,我们还要掌握语音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临时变化现象即语流音变如轻声、变调、儿化等。
2、难点、重点的掌握。由于本门课程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在这一步学习中,不能有任何偏废,必须逐个地攻克堡垒。当然,我们还要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准确地掌握相关难点和重点,从而增强应试效果。下面分章说明:
语音章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本章有这样几个重点,也是难点:①调值与调类的联系和区别。首先要了解两者的联系,其次要把握两者之间的区别。②声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去掌握,这是考试的一个重点。务必对每一个声母的特征有准确的了解。⑦韵母的分类与特征。其中单元音韵母的特征和复元音韵母的结构分类是难点,另外,四呼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④音变中轻声的性质、上声的变调及儿化的拼法以及字母和音素(音位)的关系等。
词汇章重点理解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⑦语素的性质、类型及其与音节、汉字的关系。②词语的构造方式。这里注意单纯词的形式、合成词的类型。③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尤其是第二、第四两种类型。④多义词的意义构成、反义词的类型及同音词与多义词的关系。⑤同义词的区别。⑧基本词汇的特征、外来词的类型、术语义与普通义的区别、成语与惯用语的区别以及语素、字、词的联系和区别等。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htd9
古 汉 语 常 识 (为文言翻译10分题下细功夫!)
一、古今异义词
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
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
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43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44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45辛苦:古,辛酸斯苦楚,如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今,身心劳苦。
46侥幸:古,幸运,如庶刘侥幸,保卒余年;今,企求非分,意外获得成功。
47成家:古,安家,如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今,娶妻。
48少年:古,青年,如吾与当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今,少年儿童。
49志气:古,心志和气力,如毛血日益衷,志气日益微;今,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
50强者:古,身体强壮的人,如少而强者不可保;今,多指精神意志方面强的人。
51错置:古,相互交错,如嘉木异石错置;今,放错了地方。
52牢笼:古,包罗,如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今,关住鸟兽的东西。
53同归:古,一样的归宿,如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今,一同回去。
54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描述。
55风流:古,风韵,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56态度:古,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神态,如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对某事的观点和做法。
57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58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59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60尴尬:古,容易出麻烦,如如今正是尴尬去处;今,处于两难境地无法摆脱。
61吹嘘:古,嘴里嘘气,如那十一个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今,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62左右:古,反正,如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今,左边和右边。
63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气,吝啬,形容词。
64轻易:古,动词,贸然行事,如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今,毫不费力,轻而易举,形容词。
65理会:古,办法,名词,如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何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今,关心,在意,动词。
66约束:古,准备,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今,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67萧条:古,空虚,如同郎君远去,囊箧萧条;今,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68整顿:古,整理,如暂往柳监生寓中整顿行装;今,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69曲意:古,委婉,如十娘亦曲意抚慰;今,违反自己的本心。
70同志:古,形容意见相同,如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今,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共同奋斗的人,或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71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事物的一面。
72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73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相符。
74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75羊角:古,旋风,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今,羊的触角。
76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77无功:古,忘记立功,心无作为,如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没有功劳。
78部署:古,分部安排,如分曹部署,竞以新艳相角;今,安排,布置。
79作案:古,作几案,如千顷云得天池诸山作案;今,进行犯罪活动。
80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将诉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81流涕:古,流眼泪,如言讫,嘘唏流涕;今,流鼻涕。
82通达:古,到达,如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今,通行无阻。
83珍重:古,保重,如负载珍重,不复言矣;今,爱惜。
84失意:古,意见不合,如近与天将失意,塞其五山;今,不得志。
85谴责:古,处罚,处分,如前所谴责,因而获免;今,斥责,责备。
86县官:古,官府,如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今,县里的最高行政长官。
87无道:古,不称道,不称赞,如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今,暴虐,没有德政。
88无伤:古,没有关系,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今,没有受到伤害。
89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儿女。
90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91中国:古指中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92意气:古,辞意和语气,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志趣和性格。
93勤勤恳恳:古,诚恳的样子,如意气勤勤恳恳;今,勤劳而踏实。
94寒心:古,因恐惧而心冷,如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今,失望而痛心。
95变色:古,变了脸色,如同子参乘,袁丝变色;今,变了颜色。
96苟合:古,以苟且的态度来适应皇帝的心意,如苟合取容;今,不正当的结合。
97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今,热情而周到。
98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今,亲密而周到。
99尘埃:古,监狱,如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今,尘土。
100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101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从事;价格低廉。
102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今,表转折的关联词。
103多谢:古,多多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谢。
104反而:古,返回,从而,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今,连词,跟上文意思相反。
105反复:古,扭转并恢复,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今,多次重复。
106逢迎:古,迎接,如蹑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马。
107感激:古,感动,奋激,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今,深深的感谢。
108故事:古,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
109诡辩:古,骗人的话,如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今,无理狡辩。
110交通:古,交错相通,如叶叶相交通;今,运输业总称。
111结束:古,整装,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今,完结。
112具体:古,具备形体,如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今,不抽象的。
113绝境:古,与外界隔绝之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走投无路之处。
114开张:古,开放,不堵塞,如诚宜开张圣听;今,开业。
115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今,能够。
116烈士:古,刚直侠义之士,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为正义牺牲的人。
117平方:古,平整,方正,如石苍黑色,多平方;今,相同数的乘积。
118亲戚:古,父母兄弟等亲属,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今,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成员。
119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贫穷困苦。
120人情:古,人民的普遍情况,如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今,情面,送礼。
121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今,躯体。
122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123私心:古,自己的志愿、心愿,如恨私心有所不尽;今,自私的心理。
124私人:古,党羽,亲信,如以在忠臣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今,个人和个人之间的。
125无论:古,不必说,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条件连词。
126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
12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今,用言语行动来表示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128向前:古,先前,如凄凄不似向前声;今,向前方。
129行为:古,品行,作为,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部的活动。
130宣言:古,扬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宣告,声明。
131以便:古,以便带来便利,如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今,表目的的连词。
132以往:古,从......,向......,如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今,过去。
133以为:古,把......当作,如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今,认为。
134因而: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结果连词。
135于是:古,在(到)这,如不能进于是;今,表承接。
136约束:古,盟约,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限制。
137指示:古,指出,给......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138智力:古,智慧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今,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常见通假字
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 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
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4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50盖通盍,相当于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
51涂通途,道路,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52塑通诉,告诉,申诉,如皆欲赴塑于王。
53已通矣,语气助词,表确定语气,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54罔通网,罗网,如: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55田通畋,打猎,如:今王田猎于此。
56卒通猝,表示突然,如: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57由通犹,表示比况,相当于就像,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58施通迤,逶迤斜行的样子,如:施从良人之所之。
59无通勿,不要,或通惑,想不通,如:无或乎王之不智。
60为通谓,认为,如:为是其智弗若也。
61罢通疲,疲惫,如: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
62趣通趋,向前走,如:趣舍异路。
63徇通殉,献身,如: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64诎通屈,屈曲,如:其次诎体受辱。
65枪通抢,触,如: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66摩通磨,灭,如: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67见通现,表露,如: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68责通债,债务,下狱受腐刑,如: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69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70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72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73宾通傧,九种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礼于廷。
74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75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6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
77濯通浊,混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78质通贽,见面礼,如:厚币委质事楚。
79决通抉,如:辞决而行。
80乡通向,如:北乡自刭。
81衡通横,与纵相对,如:外连衡而斗诸侯。
82 没通殁,死,鄙陋没世。
83莫通暮,夜晚,如:至莫夜月明。
84被通披,披散,穿上,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85少通稍,稍微,太后之色少解。
86禽通擒,捕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87舒通抒,抒发,如:退而论书册,以舒其愤。
88亡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
89生通性,资质,如:君子生非异也。
90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
91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92属通嘱,嘱咐,如:属予作文以记之。
常见借代词语: 1、 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三、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四、文化常识: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又称《石头记》),它问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鼓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横、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员。 C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