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卧龙吟琴歌
卧龙吟》的歌词大致分三段。第一段,自“束发读诗书”至“世乱时危久沉吟”,描述了诸葛亮出山前的生活与思想。“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勾勒出了一个勤奋好学、充满智慧的青年形象。“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则把握住了《三国演义》原著中的诸葛亮形象:既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又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看似矛盾的心曲,实则是诸葛亮雅号“卧龙”的真实内涵。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重视律治、行法如山的治国大师。后世的一代代知识分子怀着自己渴慕知遇、又长保清高傲然的文人衷肠,在这个人物身上添加了太多的笔墨;而一代代平民读者,又在向往智慧与正义的心态促使下,将诸葛亮变成了一个“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这两种历史心态叠加起来,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历史来源。从影视剧安置情节、塑造人物、呼唤历史精神等各种角度上说,《卧龙吟》是成功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但由于歌曲本身完全从属于文学人物形象和电视剧,以至于《卧龙吟》湮没在了历史中。除了“三国迷”和“孔明粉”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歌,更不要说被它感动了。
2. 卧龙吟演奏
弹奏的是古琴 《三国演义》九十五回写诸葛亮在司马懿大兵压境,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焚香抚琴弹奏“十面埋伏”,终使司马懿不敢入城,一座空城得以保全。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崇高的乐器,位列“琴棋书画”之首。“高山流水”的典故流传千载,许多琴曲至今为人喜爱。
古琴音乐融诗词、书画、哲学等为一体,其文化内涵也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 但是,大众对古琴的熟悉程度很低,很多人把古筝和古琴混为一谈。今年有一期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勇为一位嘉宾出了这样一道题,诸葛亮唱空城计时,在城楼上弹奏的是什么乐器,答案两个,一是古琴,一是古筝。此嘉宾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古筝,当然,她也就落马了。这件事很有代表性,说明古琴还缺乏大众的认知。事实上,古琴不是一种普及性的乐器,古琴是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雅好。但是古琴三千年来绵延不绝,其一脉香火细弱但悠长。
3. 卧龙吟吟唱
《卧龙吟》是“老三国”电视剧中,诸葛亮出山时的插曲。这首插曲也成了诸葛亮一生的写照。中晚年的他,夙兴夜寐,鞠躬尽瘁,提笔上表北伐,上方谷留遗憾,五丈原油尽灯枯,这些场景中,电视背景音乐往往都要响起这首曲子。所不同者,三顾茅庐后,孔明出山时,电视剧用的是歌曲,到暮年时,往往改成古琴纯音乐,节奏也稍深沉。
王健老师的歌词、配上谷建芬老师的作曲,两个小老太太给这部纯粹的男人戏谱就了多首精彩的插曲。吴工此前译过周瑜剑舞《丈夫歌》、曹操宛城风波《淯水吟》,都是神曲,可惜人多不闻。
《卧龙吟》体现了汉魏乱世之际,名士的精神世界——渴望遭遇明主、匡时救民、功成名就后事了拂衣去。风格上,王健老师的词非常老道,深得古诗十九首的遗风,感遇、抒怀深沉而有力,名士风范塑造得很成功。
4. 卧龙吟原版琴箫曲
卧龙吟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伴随诸葛亮的插曲,后人所做。词王建,曲古建芬,演唱戴建明,配乐李一丁。歌曲是诸葛亮出山时,古琴曲是在空城计时的!
5. 古琴琴曲《卧龙吟》1
第一行二上七是先上七徽六,再上七,跟第一句里的音位是一样的,只是将按音变成走音;大指托七弦七徽得音后下行至七徽六,再下行至九徽;第二行第一个指法是抹挑连作,先抹后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