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金荔枝酒
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
据史料中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不变,已至京师”。在交通不便的唐朝,为让杨贵妃吃上色香味俱全的鲜荔枝,地方官员只能派出最善于骑马的人,将刚摘下的荔枝,一个驿站一个驿站地换人换马,接力传送。荔枝被送到长安皇宫里时,剥开一尝,颜色和味道都还保持着新鲜。可是这途中却浪费了很多钱财,累坏了许多人,跑坏了很多马。
扩展资料:
杨玉环于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宦门世家,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璬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蜀州度过的。
开元十七年,10岁左右的杨玉环因父亲去世,被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璬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描述其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2. 荔枝 白酒
可以呀
荔枝的果肉香甜可口,营养价值高,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水果,很多人都喜欢吃荔枝。荔枝除了吃以外,还可以泡酒喝,很多人都会用荔枝泡酒喝。荔枝泡酒一般都是用白酒,建议用高度白酒,这样泡出来的味道更好
3. 荔枝酒牌子
五粮醇红淡雅好喝。五粮醇红淡雅选用真正的大自然食材加工而来,添加剂较少。五粮醇红淡雅适于大部分人的味道。五粮醇红淡雅味道不错,喝起来很甜,大品牌信的过。五粮醇红淡雅包装净洁卫生便于捎带。五粮醇红淡雅鲜辣回味无穷。五粮醇红淡雅含有多样的气泡,独特的酸度与荔枝风味。五粮醇红淡雅口感很好,分量足。
4. 荔枝酒介绍
这样说吧,如果你喝过葡萄酒而且又喜欢喝的话,那么你应该会喜欢荔枝酒的。
而且,喝荔枝酒有挺多好处的,它可以用于女性补血。
这是老人们告诉我的。
5. 黄酒 荔枝
制作荔枝香的方法也很简单,取适量新鲜荔枝壳,将荔枝壳清洗干净,然后晾干表面的水分。
将荔枝壳放入容器中,倒入适量黄酒或者20度左右的低度白酒浸泡。
浸泡48小时后,将酒和果壳一起倒入砂锅中文火煮至收汁,把荔枝壳倒出晒干,研磨成粉密封保存。需要使用的时候,取适量粉末上隔炉熏香。
6. 唯一出品荔枝酒
在四川泸州合江,气候条件适宜,荔枝融合了来自广东的楠木叶、大红袍等品种的优点,成为全世界纬度最高的荔枝集中生长区。合江的荔枝,最大特点就是晚,就算是早熟著称的妃子笑,在合江也要晚上两月,在七月才慢慢上市。因为这里位处北纬29°,水热条件,与两广、海南都不同,又被称为“中国晚熟荔枝之乡”。
泸州的合江荔枝是全世界纬度最高的荔枝集中产区,也是四川唯一的荔枝产区,所以四川荔枝产地无法排名。
7. 荔枝调酒金酒
1)芝华士+绿茶:流传已久,最传统的一种喝法。
基本比例是一瓶芝华士兑十到十二瓶绿茶。2)杰克丹尼+可口可乐:比照以上喝法开始流传。基本比例是一瓶杰克丹尼兑十到十二罐可口可乐。3)伏特加有两种兑法:A.传统的螺丝刀喝法,基本比例是5ML酒兑一瓶苏打水,柠檬片若干、盐、用调酒壶加冰调匀。B.新式喝法是:伏特加兑脉动,基本比例一瓶伏特加兑十到十二瓶脉动。可以加柠檬片。4)人头马轩尼诗 VSOP+苏打水:基本比例是一瓶兑五罐苏打水,加冰。5)哥顿金+苏打水:基本比例是一瓶酒兑二十罐苏打水,加冰。6)百龄坛+红茶:基本比例是一瓶百龄坛兑十到十二瓶红茶。7)占边+苏打水:占边很少兑其它软饮。8)啤酒+雪碧:比例1:1,洋名加radler,很流行的哦。9)Bowle:有很多种兑法,非常适合聚众FB时饮用。制法:1瓶郎姆酒在聚会前天泡上水果(红红的草霉、荔枝、樱桃……总之漂亮点的不至于烂的吧,注意别兑太多了,一种就行),聚会当天,找个大盆,特大特大那种,最好是玻璃的,会更好看些,然后倒入干白和冰过的香宾,比例2:1,三勺糖(按个人口味,我的是1瓶香宾配三勺糖)。非常好喝,不过非常容易醉:) 10)郎姆酒+毡酒+汤力水:女孩子喝,很清爽。Gin如果直接喝很容易上头,所以必需有汤力水和冰块压着。放一片柠檬,是黄色的,不是青柠。在透明的长杯中先加上冰,然后Jin 1/3,Tonic 2/3,象一副透明的摄影作品。11)Absolute 伏特加 + 青柠水:伏特加要2/5,,青柠水要2/5,然后冰要1/5。味道甜,也很爽口,但是比Jin爱醉人,而且喝多了第二天会头痛,Jin只会让你感到口渴而以。12)B-52:B-52的名字不知如何得来的,总之是伏特加,威士忌,Jin 加百利甜酒。因为几种烈性酒混合而且不加冰,非常具有杀伤力,小小的白酒盅那么一杯,四五杯下去干到一个壮汗(慎重)。13)百利甜酒+苏打水:女人喝酒是很冒险的,其形象要么特别堕落,要么就特别美丽。百利甜酒的所有组合都是为了迎合女士们,除了加苏打水,甚至还可以加牛奶。14)百家得兰姆酒+可乐:古巴产的百家得兰姆酒碰上了自由的美国可乐,此酒和杰克丹尼斯加可乐及芝华士加绿茶都是我认为最宜劈酒的。15)龙舌兰酒+柠檬+盐:其实这是龙舌兰最正统的喝法,喝起来感觉很江湖。16)忘情水:白兰地20ML,玫瑰红酒5ML,冰糖一点点,红茶汁25ML,柠檬一片,樱桃一个。将白兰地和玫瑰红酒,冰糖加入冰块。摇壶里摇匀,倒入鸡尾酒杯,后加红茶汁,用柠檬,樱桃装饰。
8. 黄氏荔枝酒
科举制度,分三级考试,中试者的第一名分别给以“解元”、“会元”、“状元”的头街,如应试举子在三级考试中,连取三个第一名,即所谓“连中三元”,这在封建社会是无上的荣宠。 连中三元的意思是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用荔枝、桂圆和核桃各三枚表现,因这三种果实都为圆形,取其“圆”与“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准三个铜钱或三个元宝表示。寓意“连中三元”。 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这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生,第一名是“会元”;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生,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部分连中三元者简介
钱棨 (1743年—1799年),字湘(舟令),一字振威,号湘舲,清朝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以乡试第一中解元。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京参加会考,连续摘下会元和状元,连中三元,是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商辂连中“三元”,到钱棨连中“三元”已相距336年,乃清代第一人,乾隆皇帝亲自作《御制三元诗》以示庆贺。 钱棨曾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兼任太子师傅,在上书房行走,后为云南学政、云南乡考官,官及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云南任上,葬于吴县胥口香山。
戴衢亨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殿试一甲一名,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选任文衡,累主江南、湖南乡试。嘉庆初年,凡大典须撰拟文字,皆出自其手。 嘉庆十年(1805)起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为嘉庆时重臣。历任侍读学士、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赠太子太师,谥文端。著有《震无咎斋诗稿》。善画山水 。乾隆三十六年(1771)尝作庐山瀑布图 。卒年五十七 。《毗陵画徵录、知鱼堂书画录》 。 其叔均元,字修之,乾隆进士,嘉庆时迁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又拜文渊阁大学士。叔侄相继为枢相,数司文柄。戴衢亨与父亲戴第元、叔父戴均元和兄长戴心亨均显赫于朝,合称“西江四戴”。
陈继昌 中国科举史最后一位“三元”状元陈继昌,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由于陈继昌抱病应殿试而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声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称。 陈继昌在翰林院修撰国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历任陕西、甘肃、顺天等乡试典试官。道光六年(1826)任会试同考官。道光十年后,历任山东兖州知府、直隶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职。曾任山西、直隶、甘肃、江宁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进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苏巡抚。一年后,因病辞官,回归故里。卧病三年,病故于家中。 陈继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处,他办事公正廉明。做了许多兴利除弊、促教兴文的事情。尤以兴修水利,深得民心。 陈继昌善书法,有书法大家风范。能诗文,著有《如话斋诗存》。另有文《殿试策》。
黄观 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因为在“靖难之变”中,黄观保持了忠臣的名节,为“君臣大义”的传统观念而牺牲了自我。早在朱棣起兵之初,黄观在其起草的讨伐文告中,就痛斥朱棣的所为,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建文四年,朱棣的军队南下,京城危机,黄观奉旨离开南京,去安庆一带招兵。结果,在他返京的路上,朱棣的大军攻破了南京。黄观悲壮地为建文帝殉难了,但朱棣却仍不放过他,愤恨之余,叫人扎了草人,带上黄观的帽子,放到街上斩首示众。更残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杀黄氏家族所有的男丁,历史记载,仅有黄观的弟弟黄觏留下一子,幸运地躲过一劫。怒气未消的朱棣还命人删改了登科录,把黄观的名字划掉,妄图抹杀他辉煌的历史。
王曾 是北宋名臣,相传其父见破旧经籍,必加整修,片言只字,不敢丢弃。一晚,孔子托梦给他:“你如此敬惜我的书,我让曾参投胎做你的儿子”。未几,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儿,因取名为曾。二十出头的王曾在乡贡考试中名列第一,即所谓“解元”。此后,被推荐进京,参加礼部主持的会试,再居榜首,称之为“会元”。接下来,还有一扬由宋真宗亲自出题的殿试,题为《有教无类赋》。王曾交卷后,其中有“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织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赏,擢为第一名,这样,青年王曾便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报传回王曾的故乡,官民俱引为千载难逢的荣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给挂上“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则绘以桂圆、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纹图,取圆谐“元”,而寓三数,意为“连中三元”。
张又新 (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应辟为广陵从事。历左右补阙。谄事宰相李逢吉,名在“八关十六子”之目。逢吉领山南节度,表为司马。逢吉败,坐贬江州刺史。后附李训,迁刑部郎中。训死,复贬申州刺史。终左司郎。初,又新志在得美妻,后娶杨虔州女,有德无才,殊怏怏。后过淮南李绅,筵上得一歌姬,与之偕老。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及诗文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宋庠 (996~1066),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后改名庠。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生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后徙开封之雍丘。宋庠是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的三元状元。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甲子科状元。初仕擢大理评事,通判襄州,召直史馆,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后被刘太后看中,破格升为太子中允,再迁为左正言。太后病逝,宋庠为知制诰。曾上疏建议科举应文武分试,被采纳,不久,知审刑院,当时,密州一霸王澥私自造酒,并杀人灭口,宋庠不顾当朝宰相陈尧佐说情,异常是坚决地判王澥死刑,大快民心。又迁左正言、翰林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为仁宗亲信。宝元中(1038-1040),宋庠为右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为相儒雅,遇事是非分明,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各,被排挤,加之弹劾范仲淹,被贬知扬州。庆历三年(一○四三)因其子舆匪人交结,出知河南府,徙知许州、河阳。不久范仲淹变法失败,召回任枢密使,皇佑元年(1049),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久居相位,终无建树。舆副使程戡不协,再出知郑州、相州。几经迁徙,鬓染秋霜,被仁宗封为莒国公。英宗即位,改知亳州,宋庠请求告老还乡,不准,改封郑国公,最后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卒,年七十一。朝廷追赠太尉兼侍中,谧元献,帝撰其碑曰:“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其弟祁均以文学知名,曾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又辑《纪年通谱》,区别正闰,为十二卷。另有《掖垣从志》,三卷,《尊号录》一卷,《别集》四十卷。有集四十四卷,已散佚。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得宋庠诗文,编为《元宪集》四十卷。事见王珪《华阳集》卷四八《宋元宪公神道碑》,《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宋庠诗,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元宪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及诸书散见的宋庠诗,编定十四卷。另辑得集外诗七首,附于卷末。
孙何 〔公元九六一年至一〇〇四年〕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卒于真宗景德元年,年四十四岁。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与丁谓齐名友善,号为“孙、丁。”王禹偁尤雅重之。尝作两晋名臣赞,宋诗二十篇等,闻于时。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举进士甲科。起家将作监丞,通判陈州。累迁两浙转运使。景德初,判太常礼院,命知制诰。以疾,卒于官。何著有文集四十卷,驳史通十馀篇,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孙何,北宋大臣,荆门人,是荆门知军孙镛的长子。与其弟孙仅、孙侑合称“荆门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