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提琴悲歌教学视频
说起《梅花三弄》,其实就是首笛子曲,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中载,这是晋朝桓伊作的一支笛子曲,它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
《梅花三弄》后来还被改编为琴曲。关于“三弄”,这是指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三弄”就曲中是三个变奏,由于“主音”在琴的不同微位上的泛音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故人称“三弄”。
《梅花三弄》共分十段,两大部分,乐曲的主题是表现梅花的,在演奏方法上,通过不同三次的重复弹奏,分别用静和动的形式,来描绘梅花的高雅清洁。乐曲最后用稍快的曲调和音色的变化,表达了梅花在傲立寒风,迎风傲雪的坚毅不屈的品行。同时,也是借物抒怀,用以赞美节操高尚的人。
《梅花三弄》还有一个典故。据《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记载,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
王徽之赴东晋的都城建康应召,他乘的船在青溪停泊时。碰巧桓伊路过,王徽之当时并不认识他。听船上一位客人说,这位就是桓野王。
王徽之让人对桓伊说,听你善于吹笛,能不能为我吹一曲?。作为高官的桓伊,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就上了船。用笛吹了梅花三弄。吹奏完毕,桓伊就走了。双方未说过一句话。
据说桓伊温文尔雅,王徽之性格豪放,而两人相会不说一句话,这也算一种缘份。正是由于两个人这种见而不语约会,才有了这《梅花三弄》千古名篇的诞生。
注:图片来自网络
2. 小提琴悲歌教学视频全集
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自己又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艺术成就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梅兰芳歌曲谱》序
《月夜》及《除夜小唱》说明
在饯别钢琴师嘉祉先生的席上说的几句话
关于国乐改进社的论著
梅君畹华、齐君如山等,将往北美介绍国剧于彼邦人士,嘱编斯谱。数月以来,余与梅君均为职务所羁,未克充分讨论,匆匆成此十八曲,自恐讹误尚多,行期既迫,只得贸然付印。
此谱之成,余固受梅、齐二君之瞩,然亦略有鄙见,可发表于此。
国剧重唱,故谚有“听戏”之说,唱,乐也。然不独唱之为乐,即一举手,一投足,亦有乐随之。甚至各色道白,亦均含乐意。故谓国剧之基础,建筑于音乐之上,亦无不可。余于剧学为外行,今姑谈乐。
乐之有谱,犹语言之有文字。道义学术之得以流传久远者,文字之功也。我国音乐,肇自牺农,盛于有周,滥于唐宋,渊源不可谓不远。然牺农之乐固不可得而闻,即唐宋之乐,亦已渺无稽考。何者,记谱之法不完备也。我国古乐未尝无谱,然如唐之卷子本《幽兰》谱,朱子仪礼经传之十二诗谱,姜白石之词谱等,或仅备律吕,或只载简字,谱不足以赅乐,徒费考古家之周章,于事实无补。近代所出琴谱、昆曲谱等,记载虽已较详,而缺点尚多,欲籍以流传久远,势所不能。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凭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设记谱之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虞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以皮黄言,今日习须生者,不曰宗谭,便曰宗汪。然而绝似谭汪者,百不获一,即偶有之,同道中亦不以谭汪相许。何哉,无谱以为之佐证也。设谭汪生时,尽其所能谱而出之,何至今日遥拜门墙者之扣盘扪烛而不得要领耶。
且人尽一生之力研究一种艺术,能有创造与否,实未可必。设其有之,而令所创造者及身而绝,宁不可悲。昔米喜子、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等,一生创作甚多,年月悠久,遂至悉与其人之白骨同朽,此艺术界莫大之损失也。
习乐之法有三,曰耳听,曰目视,曰言传。三者虽相辅而行,不可缺一,然难记易志为耳听之弊,模棱失真为言传之弊,惟目视最为真切。故欧西作曲家,咿唔斗室,一纸谱成,各国乐坛便可发其妙响。我国乐剧二界,尚有行其耳听、口授之盲教育者。欲谈进步,不亦难哉。
是以今日我国剧乐二界,欲进步必自有完备之乐谱始。而养成演员乐师读谱、记谱之能力,亦为要图。当知今后学术界,必须事事科学化,事事精密确凿,方能有立足地。若云戏是乱弹,乱弹便了,则剧乐二界之前途必暗淡到底也。
以余浅陋,成此小册,所用记谱方法,当然不足称为完备。就正当世,实是本衷。木桃既投,尚望乐剧二界方家不吝琼瑶之赐。
刘天华先生年表
1895年:2月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
1909年—1911年(14岁—16岁):在常州中学求学时,参加校中军乐队,学习吹军号及军笛。
1911年:辛亥革命,学校停办后,返里参加青年团的军乐队,吹奏军号。从此时开始音乐工作。
1912年—1914年(17岁—19岁):赴沪参加沪西开明剧社,任乐队工作。在这时期学习各种西乐器,举凡管弦乐器、钢琴等,均加学习,尤以铜管乐器,多有深造。
1914年:剧社解散,返里任教于华墅华澄小学。
1915年(20岁):是年春丧父,复贫病失业,心境恶劣,偶赴市购得二胡一把,每日拉奏,随产生《病中吟》旋律初稿,表达他当时的不得志和内心的抱负。秋任教常州母校,为母校建立了军乐队与丝竹合奏团。
1916年(21岁):与殷尚真女士结婚。
1917年(22岁):从周少梅先生学习琵琶、二胡。
1918年(23岁):夏,从沈肇洲先生学习琵琶。本年前后开始创作《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成初稿。
1920年(25岁):夏,赴河南学习古琴,染癣疥,负病归。
1921年(26岁):在江阴组织暑期国乐研究会,授《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等曲。
1922年(27岁):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是年秋又任教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同时学习三弦拉戏。
1923年(28岁):从托诺夫学习小提琴。
1924年(29岁):《月夜》定稿。
1926年(31岁):除北大与女师外,又任教于艺专。创作《苦闷之讴》。学习昆曲。
1927年(32岁):从北京燕京大学音乐系外籍教授学习理论作曲。因托诺夫去津,改从欧罗伯学习,6月,欧罗伯离京,停。创办国乐改进社,编辑《音乐杂志》。创作《歌舞引》《改进操》《悲歌》。
1928年(33岁):创作《除夜小唱》、《闲居吟》,发表《空山鸟语》定稿。
1929年(34岁):创作《虚籁》。
1930年(35岁):3月,继续从托诺夫学习,直至罹病,未间断。听写《梅兰芳歌曲谱》一册。
1931年(36岁):在高亭公司灌音二胡曲《病中吟》及《空山鸟语》,琵琶曲《歌舞引》及《飞花点翠》。
1932年(37岁):创作《独弦操》及《烛影摇红》。6月1日赴天桥收集锣鼓谱,染猩红热,罹病仅一星期,6月8日晨5时20分逝世。享年整37岁(别处记载38岁,是按虚岁计算)。
3. 小提琴悲怆
风居住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是2003年矶村由纪子与日本著名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的经典曲目。
《风居住的街道》是二胡与钢琴的搭配对话,令人耳目一新,整体上来说,二胡的应用令钢琴略显多余,或者说二胡本身的感染力超过了钢琴,二胡厚重的忧伤超越了钢琴的浪漫,钢琴和二胡的完美配合宛如一对恋人的絮语在听众的耳边呢喃,相互倾诉、互诉爱慕之心,但两个乐器发出的音调永远不会重合,而是像蝴蝶一样追逐,仿佛两个永远都不能在一起的恋人。
Sometimes when it rain
Rolf Lovland(罗尔夫·劳弗兰) 深信: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每当痛苦失望或消沉时,就需要抒缓情绪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安慰,这块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土地,就是“神秘园”。
The promise
这是神秘园(Secret Garden)的一首纯音乐作品。歌曲在钢琴声中开始,以讲述的口吻,娓娓道来,缓慢抒情。
《Once in a Red Moon》专辑延续了小提琴和钢琴在乐曲中的主导地位和对古朴叙事歌谣的表现力,再次演绎了Secret Garden对古典,Celtic(凯尔特)民间音乐的融汇技巧,以及对小型管弦乐团,和声唱团的表现力控制。专辑请来了不少知名的爱尔兰New Age乐手,You Raise Me Up由Celtic&Heartbeat系列中Riverdance主音Brian Kennedy演唱,复古民谣团体Anuna则在Elegie里献声。最后一曲Elegie则是乐队根据从网上收到的网友寄赠钢琴和弦而作。
4. 小提琴悲歌教学视频完整版
1.《梦后》
福雷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和管风琴家。曾担任教堂管风琴师、教堂唱诗班乐长和巴黎音乐院作曲教授、院长等职。他被公认为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有声乐套曲大师、键盘诗人等美誉。他建立在传统和声基础上的细腻优美的音乐,总是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活力,作有歌剧、戏剧配乐、管弦乐、室内乐、钢琴、合唱等大量作品流传后世。
《梦后》出自他的人声与钢琴的声乐曲,这首作品是根据布西纳的译词(原诗作者佚名)谱曲的。诗中描写了睡梦中见到爱人温柔面容的情景,大意是:“你呼唤我离开这大地,跟你一起走向光明。可惜好梦被惊扰,留下一片惆怅。回来吧,明朗的夜、神秘的夜!”可供男高音和女高音演唱。改编成小提琴或大提琴独奏曲,旋律极为优美动听,温馨感人,广为流传,而其声乐曲的出处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2.《匈牙利狂想曲》
波帕尔是19世纪捷克大提琴家,曾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教学,是在大提琴艺术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创作有百余首大提琴乐曲,其中包括协奏曲、组曲和大量独奏曲,广为流传的有《匈牙利狂想曲》、《精灵之舞》、《大提琴协奏曲》4首、为3把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安魂曲》等。
波帕尔最重要的贡献是创作了多部构思缜密严谨的大提琴练习曲教程,至今被全世界专业音乐院校作为规定教材普遍使用。这首《匈牙利狂想曲》是大提琴演奏者最为广泛演奏的乐曲之一,其结构庞大,技巧运用全面。乐曲由慢到快,尾段飞速的“自然跳弓”音型是对演奏者的一个挑战。
3.《悲歌》
李斯特是与肖邦、柏辽兹、勃拉姆斯等人同时代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幼年即为音乐神童,有数量众多的各种体裁作品存世。他的交响乐、钢琴作品为人称道,更是交响诗音乐体裁的奠基人,特别对后来斯美塔纳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的钢琴作品以辉煌的技巧和优美的旋律广受青睐,许多作品至今都盛演不衰。
他创作了《旅游岁月》、《爱之梦》等大量脍炙人口的钢琴短曲,这首《悲歌》属这类作品,音乐充满了哀叹和沉痛的情绪。
4.《祈祷者》
布洛赫是活跃在20世纪的瑞士裔美国作曲家,他的创作风格受到穆索尔斯基和德彪西的影响,作品在速度和调性上寻求多变的风格。曾经创作了一些体现犹太精神、富于宗教意味的作品。
比如管弦乐《3首犹太诗》、大提琴与乐队《所罗门》、中提琴与乐队《希伯来组曲》、大提琴与钢琴《希伯来人的冥想曲》等。这首《祈祷者》具有东方色彩的音调,深情而感人。
5.《东方》
格拉纳多斯是19、20世纪之交的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他的钢琴作品典雅而富于诗意,管弦乐充满西班牙民间音乐韵味,其中以歌剧《戈雅之画》最为著名。
这首《东方》改编自他的《12首西班牙舞曲》的第2首,音乐充满女性的温柔色彩,妖娆迷人,表现了作曲家对东方风格的阿拉伯文化的遥想与追思。
6.《爱的礼赞》
埃尔加是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作有浩繁卷帙各种题材和体裁的音乐作品,他为大提琴所作的《E小调协奏曲》就是至今在全世界广泛演奏的大提琴乐曲之一。
这首短曲《爱的礼赞》原是一首为钢琴独奏而作的小品,作于1888年, 1889年配器为管弦乐曲,又改编成小提琴与大提琴的不同版本,广受欢迎。乐曲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种潇洒雅致的情趣。
7.《天鹅》
圣桑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大量杰作留传于世。他十分注重音乐结构和线条的优美、和声的动听,他的旋律具有雅致的新意。他的音乐风格对后来的拉威尔有很大的影响。
《天鹅》选自他著名的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的第13首,舒缓流动的琶音,像荡漾的水波,大提琴优美舒展;如出自天籁的旋律,表现了洁白的天鹅昂首漂浮的高雅姿态。这首乐曲还经常作为配乐,用于许多舞蹈家编排的同名芭蕾小品中。
7.《霍拉舞曲》
蒂尼库是19世纪罗马尼亚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曾出访英国、法国、美国获得成功。这首采用罗马尼亚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跳跃的霍拉舞曲》是他的传世之作。
这首乐曲后经美国天才小提琴家海菲茨的改编,特别是他令人叫绝地运用小提琴“快速连断弓”的高难技巧,鲜明地表现了乐曲活泼跳跃的性质,使其日久弥新,广为流传,至今它已成为小提琴家炫耀技巧的“返场曲目”之一。它还有其他乐器,比如为手风琴独奏改编等多种版本。
8.《感伤圆舞曲》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几乎囊括所有的音乐体裁,数量巨大。除了大型作品以外,他也创作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小品曲”,如《船歌》、《随想曲》、《如歌的行板》,以及众多的歌剧和舞剧精彩选段等,这首《感伤圆舞曲》作于1882年,是他“6首小曲集”中的第6首,乐曲旋律柔肠百转、委婉动人。
9.《精灵之舞》
这首《精灵之舞》是波帕尔为大提琴演奏者所写的炫技曲,是一首具有练习曲性质的快速乐曲。
10.《引子与华丽的波罗奈》
这首《引子与华丽的波罗奈兹》经奥地利著名大提琴家费尔曼改编而成,乐曲中不断展现有力的进行曲的音型,表现了肖邦阳刚的精神内涵的侧面。
11.《随想曲》
帕格尼尼是18、19世纪之交的意大利小提琴家,神奇的小提琴大师。有关他超人的演奏技巧的传说很多,他首先提倡在小提琴上演奏泛音,他的双弦、顿弓、拨奏、准确演奏高难度技巧的能力被传为神话,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断定他名不虚传。他创作有大量小提琴作品,其中以24首随想曲最为著名,这部作品对于今天的演奏者来说仍然是需要努力攀岩的颠峰。
这首作品集的第24首有许多改编版本。1903年意大利出生的大提琴家吕奇·西尔瓦,一生专注研究帕格尼尼的作品,他在大提琴上改编了帕格尼尼的这首《随想曲》,为其编订适用的技法,广为流传。这首乐曲在大提琴上演奏有难以想象的困难。
12.《夏日时光》
格什温是20世纪初美国作曲家、钢琴家。他对美国爵士乐的运用颇为成功,由于他注重民族传统音乐与自身创作的结合,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既亲切又新颖的感觉,尤其对于美国人来说,对他的音乐更是衷爱有加。
5. 悲壮小提琴
就叫茨岗Tzigane拉威尔的《茨岗》是拉威尔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拉威尔在某些场合常被人和德比西同时提起,但是他们的风格并不相同。
拉威尔的音乐更民众化,不讲究大而“深刻”,但是颇能赢得一般人的欢迎。比方他的《勃莱罗舞曲》,把一个主题用不同的配器重复了18遍之多,喜欢的人不少(不喜欢的人也不少)。他的作品里也已经有“爵士”的影子,但是这首茨岗里没有,用的是茨岗人的格调素材。茨岗人,根据他们居住的地点,也被叫做吉卜赛人或波西米亚人。所以说,这首曲子和萨拉萨地的《流浪者之歌》一样,描写的都是吉卜赛人的民族风情。但是在写法上有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茨岗》是沉重的、狂野的,不象《流浪者之歌》在中间有一个慢速的抒情段落,它没有任何讲究“优美”的歌调旋律。在这一方面,拉威尔比萨拉萨地要深沉一点。拉威尔是配器大师,善于用各种乐器“调制”出特殊的色彩。《茨岗》里最明显的特征,是使小提琴和乐队合作,发出好多新奇的音效来,这也是它使后人大为佩服的地方。创新为贵啊!乐曲一开始就是小提琴的带有某种悲壮感的独奏,长长的58个小节,没有任何伴奏,让独奏者用小提琴的低音弦奏出刚烈、自由和苍凉的浓重调子,仿佛听到一位历尽沧桑的吉卜赛人在诉说他的艰难生涯。里头的那个主题,将在以后被不断变奏。在独奏小提琴用复杂和华丽的技巧作了痛快的叙说后,独奏小提琴奏出一连串震音,乐队用竖琴开头来加入,表明,这位吉卜赛人的小乐队要和它的小提琴领队共同演奏了。随着独奏小提琴震音停止,竖琴也由乐队的其他乐器接替。小提琴就清楚完整地奏出前面提到的那个主题,表明吉卜赛人的舞蹈开始了。生活越艰难的民族,其民间音乐和舞蹈就越盛行。一个民族一旦富余了,那么人的受教育程度高了,小调不唱了,民风舞不跳了。大家轨轨矩矩,讲话也讲究轻声轻气了。音乐也进了高等乐府了。优劣标准也不同了。这个现象孰优孰劣,各人看法不同。话讲远了,赶快回到《茨岗》来,这个舞蹈主题是基本,以后的音乐,就以此来作变奏。这个舞蹈主题后,出现了一段音效奇特的泛音演奏,它不是巴格尼尼风格的,也不是萨拉萨地风格的,是拉威尔的创新,听起来很不错(这个手法创得巧妙成功,现在也有人模仿它为《流浪者之歌》的最后部分加了类似的这种泛音乐句,不过这个版本没有推广开)。这个段落以下行和上行的华丽经过句结束,下面是一段左右手拨奏。在乐队配合下,这种拨奏完全跳出了过去的拨弦只是加一点花的特点,这里拨弦是“主角”,其音效就象木琴一样!使人耳目一新。再往下是用泛音奏舞蹈的主题,在一连串颤音后,出现了大幅度的顿挫,本来已经很热烈的舞蹈就更加刚猛粗旷。然后节奏越来越快,在一段强烈得象把音符劈开一样的顿奏后,乐队出现一个音效特异的快速猛烈下滑,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下面就是热烈狂乱、越来越快的舞蹈,把乐曲推向结尾的高潮。关于《茨岗》的音乐内容,就说这么多。由于其音乐内涵比较深,技巧难度又非常高,所以它是小提琴家们争相献技的优秀乐曲,也是小提琴比赛的常见曲目。6. 小提琴演奏悲伤歌曲
1、《舒伯特小夜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创作的歌曲,他在欧州音乐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称誉。是1828年用雷布斯塔布的诗谱成的。《小夜曲》这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2、《天鹅之歌》天鹅在临死之前会发出它这一生当中最凄美的叫声,也许是因为它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所以要把握这最后的时光,将它最美好的一面毫不保留地完全表现出来。
3、《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
4、《圣母颂》原指天主教徒对圣母玛利亚的赞美歌,被舒伯特谱成了小提琴曲,这首《圣母颂》是他在1825年根据英国诗人瓦尔特·司各特的叙事长诗《湖上美人》中的《爱伦之歌》谱写而成。
5、《忧郁小夜曲》作于1875年,小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在演奏会上,常以钢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于莫斯科。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