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八大烈酒 > 金酒

古琴酒狂是几级曲目(古琴酒狂是几级曲目啊)

啤酒之家 2023-04-16 21:56 编辑:admin 117阅读

1. 古琴酒狂是几级曲目啊

右手“八法”为古琴最基本的八种指法,分别是:抹、挑、勾、剔、擘、托、打、摘,这八种指法或紧、或慢、或多、或少等诸多不同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右手其它的指法,如“历”、“叠涓”、“轮”、“滚”、“拂”、“锁”等。《太音大全集》一书又将其八法誉为“八字纲领”,喻有提纲挈领之妙,此喻较为贴切。也可以这样说,组合指法为厦,八法为基,厦愈高而基得愈深,组合指法要想入妙,“八法”先得自如,故“八法”极为重要。

一、抹  抹:食指向内,弹入一声曰抹,法以肘腕平悬,掌微俯(以下各法皆同)。食指屈其根节,坚其末节,指宜稍深下,使指头着弦,先肉后甲,平正弹入。兼用肘腕之力,则得清劲之音,大指侧侍于旁,以便接用挑出。中名二指伸直稍高出,禁指竖起(凡不用之指,均须伸直,禁指尤宜高竖,以助立,各法皆同),则手势得法矣。或腕掌平覆,食指翘起,向下击之,指出无力,音必不清。————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向内:向身为内,向徽为外。抹、勾、擘、打四法向内,挑、剔、托、摘四法向外。

指头着絃:即抹之时,指头放在弦上,此法谓之“约弦下指“,与下文“悬空下指”为不同的两种下指方法。

先肉后甲:抹弦瞬间,应先肉后甲。抹法宜得半肉半甲之音,全肉则音闷,全甲则音暴。如何抹出半肉半甲之音,初学者便需调整食指触弦的深浅位置,太深则易陷,太浅则仅得刚甲之声,此法只可意会不会言传,需初学者多去琢磨练习,自然可得其中之妙。勾、托、打三法也需得半肉半甲之音,也同此法,下文便不再复述。

平正弹入:即下指角度与琴弦相垂直,如书画之用中锋行笔,不可斜扫,如此才可得清健之音。此法仅指常理,并非绝对,恩师李庆中先生常用侧锋下指,轻抹琴弦,以补走手音长时不足之憾,此谓恩师琴风特点之一,所以习琴者需灵活运用,切不可泥古。

大指侧侍于旁:弹抹时,大指应略弯于下,以自然为妙,不可死扣。我在教授此法时,常让学生右手自然下垂,手指放松,然后再缓缓抬起右手,各指姿势保持不变,此为大指最佳姿势位置。

禁指竖起:小指因禁而不用,故称之禁指,演奏时左右手禁指均要求伸直,谓之“兰花指”。儿童或女性习琴,此法甚易,然成年男性习琴,手指多已僵硬,有些琴友小指难以伸直,但也应尽量伸直,或略带弧度,切勿弯曲勾起。

食指翘起,向下击之:此法为“悬空下指”,与上文的“约弦下指”互为补充,勾、打二法也常悬空下指,如连抹同弦,第一音可约弦下指,第二音只得悬空下指,这样才能不遏前音,避免出现杂音,勾法也是如此。

二、挑  挑:食指向外弹出一声曰“挑”。法以食指屈其中节、大指尖侧抵食指箕斗(忌两指捏紧),向外挑出,以肘腕之力送出,下指亦稍深,须使甲背着弦,不可单用甲尖。又必中锋,不可斜出,必悬空直下,不可傍弦挨抚,古所谓挑用悬指是也。凡抹挑均宜轻弹,惟必轻而且劲,方能弹出本音,若其轻如摸,则只得弦上浮音,不耐听矣。————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大指尖侧抵食指箕斗:此多为古法,即挑时大指指尖抵在食指箕斗中或偏侧,顾梅羹先生的《琴学备要》一书中也是此法,但现代琴人多不用此,只是挑时用大指是扶在食指末节外侧,大指尖与食指背相齐,不可伸出。挑之始,大指关节向外凸出,食指一、二关节凸出,两指一起弯曲,约成一“O”型,谓之“龙睛”,挑之终,大指与食指充分伸展、伸直,以抵相邻一弦,此时二指又形成一“凤眼”状,这便是现代琴人常说的“龙睛凤眼”(关于此说,另文再议)。(其实此法也只是初习时遵守的一种法则,待食指指力增强之后,便可以自由一些,不必拘于什么“龙睛凤眼”,食指也不必非得借助大指之力。恩师李庆中先生食指挑弦大多不用大指借力,食指单独挑出,如剔法。自己初习琴时也用大指扶于食指外侧,后来便随意了一些,再后来自己有了学生,常给学生如此示范,久而久之,自己的大指也已习惯了“龙睛凤眼”一法,由此看来此举也并非仅和力度有关,也有习惯成自然之理,所以大家应以得力为妙,不必拘泥一法。

不可单用甲尖:此处是说指甲入弦的深浅,如单用甲尖,则入弦过浅,入弦浅则音不实,故下指时应及时调整指尖入弦的深浅。

悬空直下:此处是指挑时食指不可靠弦推出,而应悬空挑出。此为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之一:只是食指甲背靠在弦上,然后“推”出,初学时如方法随意,一旦形成不良习惯,以后将很难纠正,所以初学时应多注意此处,切不可“推”弦!剔擘摘三法也均如此。

其轻如摸:此为琴之一病,如同摸弦,如此便无轻重对比,淡如白水。

另外,关于挑法还有一个令初学者困惑的问题,就是食指挑时,大指的约弦问题。挑之时,中指应自然伸直,扶在挑之弦外面的第二根弦上,如挑七弦中指则放在五弦,此谓之约弦。此处初学者需要注意的是,中指的约弦仅是起一种支撑作用,待日后熟练时,中指便可自由一些,不一定约在第二弦上,也可约在其它弦上,如第一弦,或第三弦,要视下一音的情况而定,甚至中指不用约弦,尤其是琴曲节奏快时,更不可约弦,所以中指的约弦要灵活掌握,切不可死板教条。

三、勾

勾:中指向内弹入一声曰勾。法以中指悬直,屈其根节,坚其末节,指落弦上,沉着有力,古所谓重抵轻出也,亦必中锋深入,先肉后甲,以肘腕之力引之,勾后指头搁在次弦,不必离开。————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坚其末节:其它各法多有此语,此处是指手指末节宜坚实有力,不可弯曲过甚,但又不可过度用力,形成“折指”,即手指末节指下陷,这样便无法合理的用力,抹、打二法也是如此。(关于“折指”,另文再议,此处便不费笔墨。)

重抵轻出:因为中指指力较强,故勾时要控制好触弦的力度,下指不可太重,太重则音粗厉,易成杀伐之声,故要轻出。重抵意在指头要放稳,触弦点要找准,不可轻率。

指头搁在次:勾之后,中指自然落在下一弦上,古谓之“手不离弦”。弹琴时,眼睛多看左手之上下徽分,右手如果频繁地上下跳动,则所弹之弦难以找准,唯有右手“手不离弦”,方能做到寻弦自如,不出差错。

四、剔  剔:中指向外弹出一声曰剔。法以中指屈其中节、坚其末节,甲背着弦,向外剔之,须刚健劲拔。或用剔亦以大指抵送如挑法者,但中指指力本弹,无须大指之助也。勾剔较抹挑重但不可太猛,若其重如攫,则成杀伐之音矣。指诀云弹欲断弦,须勿误会欲字之意。————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甲背着弦:甲背剔弦之前,大指最好约在前弦之上以便用力,也如挑弦一样,要悬空而出,不可甲背依于琴弦,用瞬间的爆发力将琴弦剔响。

勾剔较抹挑重但不可太猛:中指力度本身较强,初学者要掌握好击弦的力度,不可太猛,成杀伐之声。

其重如攫:也为琴之一病,谓之下指太重,如抓取琴弦,如此便韵味全无。

剔法很少单用,往往是用于勾之后,如勾剔分开,再有就是剔与其它组成组合指法,如一散一按同声剔出组成“如一”,连续摘、剔、挑组成轮等。

五、擘  擘,或曰劈也。大指向内弹入一声曰擘。法以大指伸直,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虎口放开,甲背着弦,擘入得声,专运根节之力以取之,宜先以中指约住外弦,则更得势,托法亦同。————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或曰劈也:“擘”字原读bo,现在琴人多称此法“劈”(pi音),此读法便为“劈”字,故两字均可用。

大指伸直:擘、托二法均要求大指伸直,此便用力。

仰卧掌下,弹时急倒竖:擘时大指也要求如同食、中、名三指一样,下指角度与琴弦垂直,故大指弹时应处于掌下,与琴面垂直,不过“卧”字似乎不妥,故此处存疑。

宜先以中指约住外弦:即弹擘、托二法时,中指可约在外弦之上,做一支撑,因为擘、托二法仅用于六、七弦,常于一、二弦之音对应,故最好约于一弦或二弦之上,以便与一下音相应。如擘、托六弦,中指约于一弦,擘、托七弦,中指约于二弦。擘、托除中指支撑之外,也可用名指约弦支撑,如《乌夜啼》一曲中,连续快速地的勾托一句,如用名指作为支撑,练习此句便会从容一些。

六、托  托:大指向外弹出一声曰托。法以虎口张开,大指倒竖,指头着弦,先肉后甲向外直托得声,弹后大指仍伏掌下。擘托取音重如勾剔,多用于六七弦,以与一二弦打摘相应,擘托二法,旧谱有反用之者,盖以一七弦之内为内,一七弦之外为外,指用肉者为入,指用甲者为出故也,然两字字义论之,则仍从今说为是。————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释疑:

指头着弦:此法如抹、勾二法,将指头放在弦上,用约弦之法下指,因大指力量本身较强,只有约弦下指才能较好的控制好下指的力度,所以不宜用悬空下指。

以与一二弦打摘相应:古法中一、二弦多用打摘二法,今多不用,多以勾剔代替。

元代前琴谱中的擘、托与现今擘、托的定义正好相反,古法(估且把元代以前的方法称作古法)以为“甲肉相半向外出弦曰‘擘’,向内入弦曰‘托’(《太音大全集》)”,现今擘、托的方向恰恰相反:以弹出为托,弹入为擘。明代的琴谱比较混淆,有用古法者,也有用今法者。清代琴谱便全改为“出为托、入为擘”了,今天擘、托的称谓但是沿袭清人。擘、托只所谓形成上面两种不同的定义,关健的一点就是因为古今两种琴家对“出入”的定义不同。当今琴人认为“一七弦之内”(即向身)为内,一七弦之外(即向徽)为外,而元代以前的琴人,可能认为指甲用肉者便为入,指甲用甲者便为出,这样食、中、名三指古今定义恰好吻合,没有出入,而大指的擘托便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定义。了解古今擘、托的异同对我们演奏古谱或打谱有借鉴作用,对初学者来讲,简单了解一下便可。

弹擘、托二法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控制大指的力度,不可太过,如用力太猛,则成燥烈之声。二是大指要尽量垂直入弦,不可使用偏锋,否则音难浑厚雄壮。

七、打  打:名指向内弹入一声曰打。法以名指伸其根节,坚其中末二节,指头着弦,先肉后甲,轻轻打入,重在根节屈伸之力,与抹挑勾不同,名指柔弱难坚,故须百炼成钢,方得金石之音,今谱纯以勾代,盖避难就易也。————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八:摘

摘:名指向外弹出一声曰摘。法以名指屈其中节、坚其末节,甲背着弦,向外摘出,亦以根节运送,取其音活,古所谓摘必伶俐是也。打摘宜轻如抹挑,多用于一、二弦,以与擘托相应,弹时先以大指抵住内弦,取势自便。————彭祉卿《桐心閣指法析微》

打摘二法,今多不用,唯摘也仅用于滚、轮、三弹等组合指法,所以本文列彭君二法条文,以供初学者参考。两法存亡之辩,初学者如想练习打、摘,可参考勾剔二法,选用《酒狂》一曲练习,把其中所有的勾三弦,全改为打三弦即可。

古琴的右手八法,需习琴者多去琢磨、勤于练习,自然会得其中之理。初学者除了解八法下指的姿势要领之外,还应能够区分八法中固有的轻、重、疾、徐,即古谱所说的“右手轻重疾徐”。通常来讲,八法中单用者为徐,并用者为急,抹、挑、打、摘为轻,勾、剔、擘、托为重。如若明白此理,自然便可理解谨守琴谱指法的道理,当抹者为何不可以易之勾,当剔者为何不可以易之挑,如随意更换,那么一曲之中便没有轻重甲肉之分,弹者如同嚼蜡,听者如饮白水,故难得琴曲之妙、难入琴学之堂。故初学者一定要严守指法,不可随意更换谱字。

02:12

2. 古琴酒狂是几级的曲子

《酒狂》,古琴曲。相传为三国时期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所作。

3. 古琴酒狂是几级曲目啊视频

想推古琴曲!虽然古琴曲应该不算古风,而是纯粹的古意。 古琴欣赏入门曲,《酒狂》,龚一先生和成公亮先生的版本对照着听,他们俩表现的狂劲儿完全不一样~ 然后就是《凤求凰》,可以听听琴歌版本的,感受那种婉转曲折又绵长的情意~ 《关山月》《平沙落雁》《流水》《阳关三叠》这些也可以听听,不过要有一定的基础才能听出感觉,比起现代纯音乐,古琴曲的节奏没那么快,但它的特点在于音色听起来像人的吟哦,抒情而不用言语,无辞之诗。听惯了现代音乐,听听古曲,感受古典时代的韵致也不错哦。

4. 古琴酒狂是几级曲目啊图片

总的来说,一两千块的古琴,练习基本指法和学习小曲子是可以凑合用的。但有些琴对于初学者学习《秋风词》的掐起就有点费劲,到酒狂多数琴就比较吃力了,一指两弦及掐起比较难练习,跪指就更难更痛苦了

5. 古琴酒狂谁弹的最好

从最早开始有伏羲,神农制琴之说,再往后有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孔子也善弹琴,然后就是竹林七贤里的嵇康弹广陵散,阮籍弹酒狂,唐朝古琴发展最盛行,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也出了很多大师,像毛敏仲的鱼樵问答,朱权的平沙落雁,郭楚望的潇湘水云。近现代就有像张子谦,吴景略,查阜西等大师

6. 古琴曲酒狂是哪个级别的曲目

酒狂作者是阮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竹林七贤之一

阮籍(210年—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正始三年(242)蒋济准备征辟阮籍做自己的掾属。正始八年(247)前后,阮籍与王戎的父亲同时任尚书郎。不久又受曹爽的征辟,招为参军。

正始之后,阮籍与嵇康、山涛、刘伶、王戎、向秀、阮咸诸人,共为“竹林之游”,史称他们为“竹林七贤”。正始十年(249)四月改元嘉平,阮籍时年恰四十岁,阮籍做了司马懿的从事中郎。嘉平三年(251)司马懿卒后,阮籍又做了司马师的从事中郎,他担任此职一直到嘉平六年(254)。

嘉平六年,高贵乡公曹髦即帝位之后,司马师为了笼络人心,大肆封官晋爵,阮籍也被赐为关内侯、徙官散骑常侍。甘露元年(256),也即正元三年(六月改元甘露),阮籍请求作步兵校尉。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7. 古琴曲酒狂演奏视频

世外桃源是谢军演唱的歌曲,作词作曲:谢军、歌曲歌词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闭上眼睛想起了酒窝的妹妹,

马车在赶 船儿在追,

转眼间三天三夜春光美,

幸福的人不愿山外回,

醇香的米酒让我心儿醉,

炊烟在飘香 歌声在流淌,

你我牵手斜阳岁月轮回,

你在山的那一边,

我在山的这一边,

村村寨寨美景相连,

小桥流水伴着花香在眼前,

我望阿妹笑无言,

你我不同两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世外桃源,

青青的山 绿绿的水,

闭上眼睛想起了酒窝的妹妹,

马车在赶 船儿在追,

转眼间三天三夜春光美,

幸福的人不愿山外回,

醇香的米酒让我心儿醉,

炊烟在飘香 歌声在流淌,

你我牵手斜阳岁月轮回,

你在山的那一边,

我在山的这一边,

村村寨寨美景相连,

小桥流水伴着花香在眼前,

我望阿妹笑无言,

你我不同两个世界,

这就是我们的世外桃源

下一篇:男主变成琴酒的文(当琴酒变成女生)
上一篇:琴酒灰原哀赤井秀一(琴酒赤井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