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黎钢琴曲
《钟》这是专业演奏曲目,已经超出考级的水平了。
《钟》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李斯特的《钟》又名《泉水》, 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
1831年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
2. 巴黎演员钢琴视频
是《Una Mattina》。
《Una Mattina》是由Ludovico Einaudi作曲,Ludovico Einaudi谱曲,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该歌曲收录在专辑《The Intouchables》中,由索尼音乐唱片公司发行于2012年6月11日。该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3. 钢琴曲巴黎的假日
〔美〕威廉•吉洛克William Gillock(1917-1993)所作。
4. 钢琴曲巴黎街景视频
360°全景和720°全景是根据全景的视角范围而划分的。不管是360°全景还是720°全景都是全景,视角范围超出了人眼范围,那360°全景和720°全景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就来看看。
360全景特点:
1、全:全方位,全面的展示了360度球型范围内的所有景致;可在例子中用鼠标左键按住拖动,观看场景的各个方向;
2、景:实景,真实的场景,三维实景大多是在照片基础之上拼合得到的图像,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场景的真实性;
3、360:360度环视的效果,虽然照片都是平面的,但是通过软件处理之后得到的360度实景,却能给人以三维立体的空间感觉,使观者犹如身在其中。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摄影师杰弗里·马丁(Jeffrey Martin)在2010年11月拍摄了一张360度且高达八百亿像素的伦敦全景照片,如果将这张照片以正常的摄像分辨率打印出来,足有115英尺长,56英尺高。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地标,住宅,摩天大楼,商场,办公楼,街道等图像。如果将照片中选定的某点放大,可以清楚的看到在街上走路的人们,一些正在游玩的孩子脸上的表情,甚至通过一些住宅楼的窗户可以瞥见室内的场景。
据悉,世界高清照片记录中曾包含有260亿像素的巴黎街景,700亿像素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街景,260亿像素的德累斯顿街景。马丁在2009年时还拍摄过一张180亿像素的布拉格全景照片,这张球形图片也使马丁在2009年轻松的成为了世界高清图片记录的保持者。而马丁在2010年拍摄的这张高分辨率的伦敦360度全景无疑已经打破了世界高清图片记录,他也将继续成为记录保持者。
360度全景不仅能够展示风景名迹,还能更好的应用于商业,为商家做到全面且真实的展示。
720°全景特点
720°全景则是720°的视角,视觉范围超过人眼视觉范围的全景图像,720°一般我们所说的全景是指横向360度及纵向180度都可以观看的,能看周围上下全部景象。
而360°全景则是360度的视角,是一种对周围景象拍摄组合生成的图像,只有通过全景播放器的矫正处理才能成为三维全景。
360°水平方向展示——只能头动,不能走动,不可交互。
720°水平+垂直180°方向——只能头动,不能走动,不可交互。
其实,720°全景与360°全景是同一个概念,从技术、展示角度等都是一模一样的,只是720°全景的概念是把水平的360°再加垂直的180°,一般称为720°全景。720°全景则是给人以三维立体感觉的实景图像,720°全景最大的三个特点是:
1、全方位,以球形角度全面的展示了720°球型范围内的所有景观;并且用户可以随意拖动场景观看不同角度和方向,没有死角。
2、实景,全景图片全部为真实的场景,三维全景全部是现场拍摄的真实照片,通过后期技术的合成,真实性有保障。
3、通过后期的技术处理使平面全景照片呈现三维立体图像,让用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今鱼视觉全景平台可以为广大全景爱好者提供虚拟漫游在线制作,全景短视频在线制作,全景照片在线处理等服务。今鱼视觉作为自主研发专利技术平台,用心为国内各大企业提供一站式虚拟漫游解决方案,云看房,云看展,云旅游全景服务尽在今鱼视觉。
5. 巴黎演员钢琴曲
扮演者是蕾雅·赛杜。,1985年7月1日出生于巴黎,法国模特、演员。2006年,蕾雅·赛杜参演了她人生第一部电影《我的女友》。自08年带着克里斯托弗·奥诺雷执导的《美丽的人》亮相欧洲各电影以来,她迅速成为法国各大时尚杂志的新宠,被誉为“下一个克蕾曼丝·波西”毫不为过,最近她又加盟了两部备受关注的英语影片,分别是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和雷德利·斯科特的《罗宾汉》。
6. 巴黎钢琴家
著名钢琴家排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弗里德里克·肖邦、阿图尔·鲁宾斯坦、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弗朗茨·李斯特、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马尔塔·阿格里齐、鲁道夫·塞尔金。
著名钢琴家排名:
1、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和“交响乐之王”,贝多芬最初以钢琴家出名,作曲作品是以后才引起注意。贝多芬也是第一个会大力并抬手快速跳跃式地弹奏钢琴的演奏家,之前的钢琴演奏者都是手规规矩矩的一直放在键盘上,光论琴技,贝多芬已经是划时代的天才。
2、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3、阿图尔·鲁宾斯坦
阿图尔·鲁宾斯坦(波兰语:Artur Rubinstein/英语:Arthur Rubinstein,1887年1月28日—1982年12月20日),美籍波兰裔犹太人,著名钢琴演奏家。1887年1月28日生于波兰罗兹,1982年12月20日卒于日内瓦。5岁登台演奏。后到柏林,经J.约阿希姆推荐,从K.H.巴尔特学钢琴,从R.卡恩和M.布鲁赫学理论。11岁在柏林由约阿奇姆指挥演奏W.A.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后到俄国、波兰等地旅行演奏,获得热烈赞誉。
4、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世界最负盛名的钢琴家之一,美籍俄罗斯人。很早就显露音乐天才,先后师从俄罗斯和德国的演奏大师,集俄罗斯学派与德国学派之大成。1924年到柏林、巴黎举行旅行演出,获很大成功。1928年赴美,与托马斯·比彻姆爵士指挥的纽约爱乐合作,在布什戈尔茨钢琴上演奏出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一举成名。之后定居美国。曾停止演奏达十二年之久,1965年,在卡内基大厅举行重返舞台的独奏音乐会,轰动世界乐坛。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6、斯维亚托斯拉夫·杰奥里索维奇·里赫特
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于日托米尔,钢琴演奏家。他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以极广的演奏范围,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书一样广,不管是视谱或背谱演出,都能弹出杰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赞赏的演奏技巧,与对各个作品深邃且独特的了解,使得他在录音或是现场音乐会上的每次演出都称得上是传奇。
7、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生于1931年1月5日,奥地利钢琴家。布伦德尔的演奏有时候会被形容为在解析音乐,对此他表示作为钢琴家的首要任务是尊重作曲家的意愿,而不是表现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见解。他说:“我对作曲家负责,对作品更要负责”。他举了他的老师艾德温·菲舍尔、阿尔弗雷德·科尔托(AlfredCortot)、威廉·肯普夫(WilhelmKempff),和指挥布鲁诺·瓦尔特(BrunoWalter)、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Furtw?ngler)等人作为具有感染力的代表。
8、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生于1937年7月6日,英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自幼在莫斯科中心音乐学校学习,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54年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1956年在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皇国际钢琴比赛中获金质奖章。1962年曾并列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
9、马尔塔·阿格里齐
马尔塔·阿格里齐(Martha Argerich),1941年6月5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深孚众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曾从多位名师学琴,1957在布索尼和日内瓦钢琴比赛会上获奖,1965年在第七届肖邦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声誉日高。她的演奏技巧卓越,热情奔放,以速度见长,拥有很多男钢琴家都难以企及的速度以及技巧,弹奏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都十分出色。
10、鲁道夫·塞尔金
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03年3月28日—1991年5月8日),犹太人,奥地利钢琴家。塞尔金演奏发音清晰明亮,线条层次分明,浑厚细致,光彩夺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20世纪中叶钢琴家中的佼佼者。其子彼得·塞尔金亦为知名钢琴家。塞尔金双亲都是俄国人,父亲原是个男低音,后因家计改行。
7. 巴黎钢琴曲谱
钢琴曲月光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1900年创作的,据说是作曲家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歌《月光曲》的影响而创作了此曲,乐曲由三部分组成,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是德彪西的代表作品之一。此曲的演奏难度属于八级的曲目。
8. 巴黎的曲子
1、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扼住命运的喉咙”,是对这部作品最简洁有力的概括。“贝五”震撼了亿万人的心灵,不仅仅在于其波澜壮阔的音乐旋律中,更在于贝多芬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小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绎的“贝五”版本,1975年以来就被全世界爱乐人奉为最有格的伟大演奏,有着一气呵成的速度感和纯出自然,不事雕琢的平衡感。
2、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梦想家的狂放不羁
法国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柏辽兹直接继承了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又力图将文学中所描写的生动而具体的形象,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使器乐表现更具感染力。其《幻想交响曲》就是一部被人们称道的“标题交响乐”,五彩斑斓的音乐织体、光怪陆离的大胆想象,总是让笔者想起唐代诗人李贺:一位带着病态苦闷的梦想去燃烧生命热情的鬼才。
RR唱片公司录制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在发烧友中赫赫有名,冠以“Hi-Fi断头台”之称号,动态庞大,音效惊人,充分表现了这部作品的艺术张力,绝对值得一听!
3、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包罗天地的胸襟
有人说,李白和贝多芬有着一定的神似之处。最主要在于其作品都有着包罗天地般的宇宙境界和让人醍醐灌顶般的精神升华。如果你边听《贝九》边看李白《日出入行》,你就会领悟到这种异曲同工之妙。你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洒脱宏伟的胸襟,没了此等胸怀,不可能涌现出“飘若浮云,矫如惊龙”般的创作灵感。
4、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乐派的重要人物,是一位富有强烈民族感和热爱祖国民族艺术的音乐家。《e小调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作为其传世之作,构思宏大,气韵流动,有着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音乐美感,催人奋进。
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是公认名版,黄金时代的Lewis Layton的录音水准更是不容小觑。此外,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版也值得推荐。
5、莫扎特《第40交响曲》——天真无邪的质朴情感
莫扎特的音乐精致纯净,充满了欢乐和友爱,流露着人类最天真无邪的那种质朴情感。《第40交响曲》就是典型,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部交响曲还是通过SHE的那首《我不想长大》(改编自本交响曲第一乐章)。
有人推崇《第40交响曲》的卡尔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雍容典雅,但也有人认为富特文格勒版别有意境,有一种愁世欢歌的悲悯意味。无奈这两个版本的下载源都不好找,大家不妨先听一下比较好找的伯恩斯坦版。
6、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隐忍感恩的责任心
勃拉姆斯是西方音乐史上比肩巴赫和贝多芬的音乐巨匠(合称“3B”)。让很多乐评家费解的是,勃拉姆斯所处的生活可以说比较安逸平淡,但是音乐中渗透的悲天悯人的史诗性和悲剧性,竟然比命运多舛的贝多芬还要深厚复杂。
勃拉姆斯苦恋自己师母克拉拉(音乐家舒曼的遗孀)并且终身未婚的经历总给人一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感觉。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上甚至有些懦弱的人完成了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4部交响曲,其中《第一交响曲》甚至被誉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用心体会这部交响曲中纠错压抑的痛苦感情,我们不难挖掘到他隐忍而又深沉的责任心。勃拉姆斯最终用理智克制了对克拉拉的感情,他用空间隔绝的方式把自己的爱埋葬在绝望的思念里,这是一种更加伟大的感情,源自一颗感恩的心。
20世纪上半叶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是公认的勃拉姆斯交响曲的权威演绎者,所录的《第一交响曲》版本非常多,1951年指挥北德广播电台管弦乐团版尤其著名。
7、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恬淡自然的生活心态
在西方音乐史上,不少音乐家都创作过描绘自然或是表现人与自然融合的音乐。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田园》就是最佳代表。聆听《田园》是一段非常愉悦的精神之旅,宛如品味一首首古代的山水田园诗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有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恬淡超逸;第二乐章“在溪边”,音乐舒缓宜人,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般的素净空灵;第三乐章“乡民欢乐的集会”,生活气息浓重,有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般的质朴亲切;第四乐章“暴风雨”描写夏日突如其来的暴雨,有着东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般的明快豪放;第五乐章“暴风雨后的愉快和感激情绪”刻画雨后初晴的喜悦心情,用“暑雨初收体为轻,远山尽出眼偏明”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田园是贝多芬交响曲中最温情舒缓的作品,温和派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版被美国TAS评为发烧名片,为此曲最佳版本之一。
8、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曲》——在劫难逃的宿命感
西方美学家常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范畴归纳艺术作品,这和中国古典美学对举的“阴柔”和“阳刚”之美其实是一致的,以音乐为例:莫扎特、门德尔松、亨德尔、维瓦尔第、罗西尼等人的弦乐作品多给人行云流水、委婉含蓄的优美感;反之,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则充斥着无尽的挣扎和冲突,有着撼人心魄的悲剧性力量,这种内在的音乐张力已经超出了作曲家的个体局限,直探人类心灵深处共通的一种恐惧感。
《悲怆交响曲》就是“崇高”作品的典型,描写了人生的恐怖、绝望、阴郁、压抑,悲观,当时(1893年)精神濒临崩溃的老柴已经感觉到死神一直在追随着他,这种深深的无望已经融入到了这部作品当中,现在听来仍然有“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染力。
这部伟大作品的“最佳版本”众说纷纭,富特文格勒版、Fricsay版、伯恩斯坦版、梅纽因版等等都有过人之处,考虑到入门者的接受程度,特别推荐穆拉文斯基1961年和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
9、马勒《大地之歌》——灵心善感的诗人气质
马勒是最具东方诗性特质的西方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那部采用了七首中国唐诗德文版(包括了李白、王维、孟浩然的作品)为歌词写作的声乐套曲《大地之歌》,更在于他拓宽了交响曲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转而探索人类的“内宇宙”:无涯无际、扑朔迷离的心灵深处。
马勒的音乐有着非逻辑的感性跳跃、多义性的隐晦意境、朦胧窈渺的独特美感和中国古代诗人灵心善感的气质非常的吻合:如果说李白和贝多芬有着某种神似之处,那么马勒和李商隐简直可以跨时空对话!两人作品中的那种忧郁和神经质都来自于内心深处一股郁结很深的沉潜之气,因为两人都经历了太多生命的不幸。
布鲁诺·瓦尔特是马勒的学生和挚友,也是马勒作品公认的权威演绎者,他先后录制过多次《大地之歌》,有兴趣的烧友不妨对比看看。
10、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难以预料的生命旅程
在西方作曲家中,海顿就是一位性格淳朴开朗、亲切幽默、生活气息浓郁的大师级人物。他有着惊人的创作力(其作品数量没有一个确定的数字),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初听《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肯定会被第二乐章中间突然奏出的有力和弦吓一跳(据说,“惊愕”这一标题就来源于此)。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前方或许是妙趣横生、或许是艰难险阻,生命旅程上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