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式婚礼结发礼是怎么弄的
结发夫妻是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听见对于一个词汇,也是传统的中式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很多人对中式婚礼结发寓意的具体内容不是很清楚,所谓结发,是汉族婚姻的习俗。一种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当夫妻成婚时,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结为夫妻,象征这夫妻融为一体、美好与圆满。.
2. 中式婚礼结发环节
按照我国的结婚风俗来看看,新人结婚当天可以剪头发,因为这表示新人会以更好的面貌去应迎接新生活,寓意味去旧迎新,是一种好征兆。
因而,如果前期忘了剪头发的话,当天又想剪头发的话,那就去剪吧,不过要注意安排好时间哦,别误了结婚吉日。
3. 中式婚礼接发礼
一、中式婚礼流程前期准备
1、婚礼前一个月:
与主持人沟通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婚宴地点,场景装饰等细节。
2、提前二周:
通知亲朋好友,并告之婚礼形式。希望他们也能身着中式服装,真正体现民族特点。
3、提前一周:
安排化妆,场地布置,婚庆用品菜单酒水等细节,提前一天,与轿夫,主持人,摄像师等一起到现场实地勘察一下,演练一下当日过程。
二、中式婚礼流程结婚当天接亲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气双全的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跨火盆: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三、中式婚礼流程结婚当天婚宴
1、在婚礼开场倒计时前督促酒店做好上菜准备;
2、司仪进场宣告婚礼仪式正式开始;
3、司仪邀请父母上台就坐;
4、司仪邀请新郎登台,新郎登台像来宾致意或作揖打招呼;
5、由督导送弓箭上台交给新郎,新郎向花轿虚发空箭三只;
6、新郎走出过道,在花轿前迎接新娘,督导牵连理花;
7、新人拜堂:新人拜天地,跪拜父母,夫妻对拜;
8、夫妻入洞房;(新郎牵新娘在台上转一圈,坐下)
9、新人母亲上台,点燃龙凤喜烛;
10、新郎用红秤杆揭新娘盖头;
11、新人互换信物,对彼此说出爱的宣言;
12、夫妻接发:证婚人上台执剪;(恭请证婚人,督导托盘送裹红剪刀、同心锁上台)
13、新人共饮交杯酒、全体来宾起立举杯祝贺;
14、新人退场,婚礼主持人宣布礼成。
以上就是中式婚礼的完整流程
4. 中式婚礼礼节
还有就是六证了,主要指的是斗,尺,秤,剪子,镜子以及算盘。六证主要指的是六种东西。而且这是在结婚的时候必须要用到的。这个是将家里边的东西展示给家里边的新人的意思,告诉家里边新人这些东西应该掌控在手,也是告知新人他们要自己过日子的一种变相提醒。所以其实古代的结婚每一个礼节都是有他们自己的道理的。
5. 中式结婚发型怎么梳
中式伴娘发型可以选择一些斜式刘海的丸子头的盘发发型,很简单约又有气质。
中式婚礼伴娘穿着旗袍的女性非常具有古典美,一款随意低扎在一侧的披发发型,不需要过多的修饰,露出光洁饱满的额头,自然流露出温婉优雅的气质。一身素色的旗袍,更显恬静淡然的少女气息。
6. 中式婚礼发型造型图片
这个没有合适不合适啦。长发有长发的造型,短发有短发的造型,不需要去纠结的,你根据自己平时的风格想留多长留多长头发,人舒适就好。
不过如果想举行中式婚礼、凤冠霞帔的话,长发更容易做头饰那些,西式婚礼就是长短都行,而且还有头纱可以帮忙的。
7. 中式婚礼发式
、 正红妆色
中国人一般都比较喜欢红色,因为红色寓意喜庆吉祥。在中式新娘妆的打扮上自然也少不了红色作为妆容的主色调,而正红就是最佳选择。自然的正红妆色能够让新娘在中式礼堂中展现出中国传统的新娘姿态,端庄而秀美。
2、五官自然
中式新娘妆讲究自然,那么在五官上的修饰,也会比较讲究自然得体。
中式新娘的眉毛颜色不需要很浓,只需按照新娘眉形适当梳理即可。眉色一般为棕色或自然色,切记不要选黑色,黑色在婚礼上会有一些不吉利因素。
中式新娘的腮红,一般是以浅色调为主,淡红是比较适合的选择,如果新娘肤质较白,还能展现出“白里透红”的感觉。
中式新娘的眼影讲究浅淡,可以用黑色眼线和睫毛膏,这样眼睛的轮廓就会更加突出,比较有神。中式新娘的眼妆,不需要化的很深或者太花俏,一般以暖色系为主,如果新娘是单眼皮,那么建议可以选择接近肤色的眼影打底。
中式新娘在唇妆上讲究大红喜庆,唇色需要和服装颜色相符,一般是选择鲜红或自然红的口红色系,但也不可太过夸张。
3、服饰搭配
中式新娘的服饰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中式新娘装,另一种是现代新娘装,即旗袍装。不过现在很多新人在婚服的选择上,常常会出现多款婚服轮换穿,比如迎亲时穿传统中式新娘装,举办婚宴酒席的时候穿现代新娘装。不同款式的婚服,也会对应不同风格的新娘妆容。
二、中式新娘妆注意事项
1、妆容不可过浓
虽然中式婚礼讲究红色大喜,但是在中式新娘妆上是不需要太过“浓重华丽”的。中式新娘的整体展现是需要依据服装、发饰、面容姿态等多个方面相互配合,并不仅限于妆容。所以各位中式新娘在化妆的时候,要以自然合理为主。
2、关于发型事宜
一般中式新娘的发型都是束起或者盘起。中式新娘的打扮比较精致自然,将头发扎起,做成一方面是配合妆容上的搭配,另一方面发型师也会按照新娘的个人需求或风格进行打理,最后形成一个比较中式风格的新娘发型。
8. 中式婚礼编发
旗袍盘扣结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编发技艺,在旗袍、汉服等传统服饰中常用。以下是旗袍盘扣结的详细步骤:
1. 将要编的两根线头分别穿过一个盘扣,把它们拉直。
2. 交叉两根线头,将右侧的线头从左侧穿过去,再从右侧回到左侧。
3. 抓住左侧线头的底部并往右拉动它,使其呈现出一个小环。
4. 将右侧线头弯曲成一个圆形并从左上方穿过那个小环,把它带到左手边来。
5. 将右侧线头向上滑过那个小环,并将其压在左侧线头底部之下。
6. 沿逆时针方向慢慢转动整个结,把它们拉紧并调整好每条线的长度,使结更整齐美观。
7. 最后将两个端点固定好,就完成了这个漂亮的旗袍盘扣结。
总之,在学习旗袍盘扣之前,需要准备好足够长、柔软且易于握取的编发线,并要有耐心和细心,反复练习才能编成漂亮的旗袍盘扣结。
9. 中式结婚典礼流程
1. 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应该先祭拜祖先1。
2. 迎亲: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尤以6的倍数最好。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1。
3. 请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个男童侍持茶盘恭候新郎、新娘下车后,应给予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4. 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问候之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拦住新郎故意阻挠,不准其见到新娘,以考验新郎的诚意。
10. 中式婚礼结发礼是什么
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一、传统中式婚礼特点
人们喜欢传统中式婚礼的古朴,礼数,喜庆。尤其是许多外国的新人,格外钟情于这种形式。花轿可谓是传统中式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轿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四人抬,八人抬二种。且有龙轿,凤轿之分。除去轿夫,还有笙锣,伞,扇等。轿队的数量庞大,尤其壮观热闹。现如今已经很少看得见花轿了。因此如果要举行这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找人预定。婚庆公司一般会有花轿这类服务,举行花轿仪式时一般选在公园或者人较少的场所,因为花轿的场面十分热闹,围观者众多,很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新人的服装为凤冠霞帔,或长袍马褂。披上红盖头的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新郎用红绸带牵着新娘登上花轿。
二、婚礼的筹备过程
婚前一个月:与策划人商量婚礼形式和内容。确认花轿,服装,场景装饰等细节
提前二周:通知宾客,并传达婚礼形式。希望他们着中式服装出场,融合婚礼的形式
提前一周:准备好化妆,布置场地等事宜,以及结婚所需物品等细节,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与轿夫,司仪,摄像等一起到婚宴地点进行彩排。
婚礼当天流程
婚礼当天流程:(仅供参考)
7:00新娘开始化妆,新郎更衣;
8:00新郎迎接新娘,准备好花轿等事宜;
9:00新郎到达新娘家,新娘蒙上红盖头,开始接亲活动,最后跟随伴娘,由新郎手中的红绸带带着走,登上花车;
10:00花车到达花轿位置,新人改乘花轿,轿夫起轿。在音乐的伴随下,向婚礼地点前进,来宾可以向新人喷放礼花弹,沿途装饰欢乐球或彩带横幅,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
11:00新人下轿迈火盆,跨马鞍,在众人簇拥下进入婚礼现场;
11:20婚礼开始;
12:30婚礼仪式结束,新娘更换旗袍,向宾客敬酒。
三、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习俗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新娘由兄弟背上轿子。但是现代多为独生子女,可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背也多改为抱了。花轿基本上是一种形式,因此通常为了节省时间只走一小段路程。除非新娘家离新郎家确实近,不然整个婚礼的时间都花在花轿上了。一般来说新人要给轿夫准备红包,否则新娘就要遭罪了。
跨火盆和射箭:古代的新娘需要跨火盆,现在却都是媒人搀扶着新娘直接跨了。在下轿之前,新郎还要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驱除新娘在路途中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跨马鞍,征兆着新人婚后合家平安;接下来由新郎用缠着红布的秤杆掀开新娘头上的盖头,紧接着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一是喝交杯酒,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这时新娘一般眼睛红润,新郎表情严肃,场面十分感人。在喜庆的氛围中夹杂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一般都是将洞房里的事展示出来。比如说结发,本应该是新人在洞房时相互剪掉对方的一些头发,作为彼此的信物留作纪念,现在已经演变成当众展示了。最后由双方的母亲一起点燃龙凤烛,新人交换信物,媒人赠送蹄膀,礼成。
四、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元素
服装选择凤冠霞帔是必需的,大红衣服穿在身上充满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新郎倌身着蟒袍玉带,相比黑西装而言,透露出一种富贵气。在古代,新娘拜堂完送入洞房后,揭开红盖头,才知道自己丈夫的模样。当时的那种紧张,好奇,忐忑心情,现代人肯定是无法体会的。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麦斗、尺子、果盘、茶杯、交杯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五、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九要素
1、传统中式婚礼充满了喜庆色彩,红色桌布实乃点睛之笔。
2、新人一起点燃象征爱情的红烛把婚礼气氛引上了高潮。
3、身着凤冠霞佩的新人泥偶给婚礼带来活泼的气氛。
4、为了使宴会的布置更有层次感可以加上一些红色的浆果作为点缀。
5、中式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因此鲜花的首选最好是玫瑰。
6、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是用鲜花装点的迎接牌。
7、婚礼蛋糕上可撒些红色玫瑰花瓣进行点缀,衬托主题
8、为了表示诚意,可以在重要宾客面前放置小桌花。
9、喜糖可根据包装选择,送给宾客一款具有浓浓中国风的喜糖,给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礼仪
六、中式传统婚礼之必备礼仪
新郎在新娘吃完午饭后,派轿子到新娘家接新娘。一般两三点到夫家。
新娘梳妆完毕后,头戴凤冠,披上盖头,让媒人领着上轿。上轿之后,新娘暂时不能开口说话。
新娘坐的花轿十分别致,外面是看不到新娘的,而新娘可以透过薄纱看到外面。花轿一般由两人抬,花轿前头是乐队。清末,迎亲的队伍一路还有笙、鼓的乐队一起前行;到了民初,就改用洋号、洋鼓了。
在花轿的后面是新娘的嫁妆,共有“八扛”、“八担”。“八扛”是两人扛箱,因为箱子里都是瓷器等易碎品,必须靠两人扛着。“八担”是一人为一担,挑的是木桶、木盆之类的木制品及被褥。被褥一般为八件套,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习俗。
到新郎家后,开始婚礼仪式—拜天地。
拜完天地之后,新郎新娘休息一会儿,接着开始敬酒,新人要一一向长辈敬酒。完毕后,新人回到新房。宴会结束后,由新郎父母送客,发还部分礼金并送上红鸡蛋。
晚上八九点,新人的朋友要开始闹洞房了。傧相会在一个小时以后宣布闹新房结束,让大家离开新房。
婚后第一天,新娘要早起向父母敬茶,父母则会送新人红包。
婚后第三天,也叫望日。新郎带着新娘回娘家。新郎要拜访岳父岳母。新娘告知母亲婚后的情况。这一天,新人早去晚回。
过了这三天,新人就开始步入正常的生活。
11. 中式结婚礼节
三书 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三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 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安床 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褥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嫁妆 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上头 这是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红盖头 新娘子通常会以一条边长为三尺的正方形红围巾蒙在头上,这红色的围巾称为“盖巾”,俗称盖头。对于盖头这一婚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新娘蒙红盖头,是为了遮羞;另一种说法是源自古代的“掠夺婚”之说,意为新娘子蒙上盖头后就永远找不到回去的路了,犹如“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那般,可见古时女子之地位。 撑红伞 迎亲的当天,新娘出门时,站在露天的地方,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撑起一把红伞护着新娘,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哭嫁 哭嫁在今天看来可能觉得很难理解,但是在古代,由于交通不方便,女儿出嫁后,就很难有机会见到自己的娘家亲人。并且,女子出嫁后,也不能像如今这般,随时返家探望家人,新娘要回娘家必须要得到夫家的批准。也有这样一种说法:哭嫁的来源是因为古时候的女子,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式婚姻,女子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所以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这一不公平的婚姻制度。拜堂 又称为“拜天地”,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一个很重要的仪式,但是拜堂并不属于古代“三书六礼”中的礼仪。在婚礼仪式时,司仪会大声地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齐入洞房”。这其中,“拜天地”是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奉;“拜高堂”是指对男方父母行礼,表达孝道;“夫妻交拜”则是代表夫妻相敬如宾。在某种程度上,“夫妻交拜”是在古代少数可以让女性与男性同一地位的一种体现。闹洞房 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三朝回门 意为“归宁”,新娘回娘家向父母报平安的意思。三朝是指婚后的第三天,新娘由丈夫的陪同下,带着一些礼品回娘家祭祖,随后再随丈夫返回夫家。古时女子出嫁后,很难有机会回娘家,所以回门很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后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