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鼓在哪里
金鼓鱼需要早上钓,夜里都不开口吃饵
1、金鼓鱼喜欢在高温天气或者在水温20-26度的水温里。还有蚝排,船排,鱼排下都有,如去大风江,特别是如果有排收蚝的时候,据说较多。
2、钓金鼓用小4号或3号钩,太大金鼓最小吃不进去,太小经常钓的小鱼或风腊鱼。0.2-0.25的细线,金鼓鱼喜欢吃新鲜的虾肉,还听鱼排上的各种阿哥大师说,喂鱼的饲料也可以,还有苔藓也可以。
(可以去拨一点挂上去试试)
3、钓钩的方法要注意,这个很关键,建议绑钩的子线较好用碳纤,这样不会因为钩多而线被卷起来。
钩一定要多,我个人长绑15个钩。这样鱼在浪花里较容易发现饵料。便于鱼觅食。
4、金鼓鱼吃食基本一口必中,拉力较小。如果钩多,就算中鱼了,也可以多等一会,便于在多中几条。
5、金鼓鱼钓上岸建议养在水里,这样便于鱼回家时还是活的,肉比较新鲜,鱼上岸后建议不直接卸钩,较好是剪断线。
6、金鼓鱼卸钩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被刺伤,那可比泥猛痛多了,其实金鼓鱼跟钓泥猛是一样的。
7、钓金鼓经常也能上泥猛鱼,钓法都一样的。
8、注意,钓金鼓等鱼尽量绑排钩,10-15个比较适中,太长挂饵麻烦。太少,中鱼几率很低。
2. 金鼓镇在哪个省
三台县辖41个镇(潼川、芦溪、景福、富顺、刘营、西平、安居、塔山、乐安、金石、观桥、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设、三元、万安、妻阝江、龙树、鲁班、紫河、建平、新鲁、立新、灵兴、八洞、凯河、花园、东塔、光辉、百顷、前锋、柳池、永明、新德、北坝、永新、黎曙)、22个乡(乐加、幸福、老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断石、下新、争胜、双胜、双乐、忠孝、高堰、进都、宝泉、曙光、云同、上新、广利、协和、玉林)。
3. 古代金鼓
以下是一些含有“鸣”的成语:1. 鸣金收兵:打鼓发号,吹号收兵,比喻结束斗争,停止争执。2. 鸣锣开道:敲锣引导,比喻先行一步,为后来者打开道路。3. 鸣鹤之应:比鹤叫应和,形容人的言行举止相得益彰。4. 鸣珂之器:古代的一种乐器,比喻有音乐才华和艺术修养。5. 鸣大道钟:寺庙或钟楼上的钟声,比喻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6. 鸣凤朝阳:朝阳升起时凤凰鸣叫的场面,比喻事物兴旺昌盛,充满生机。7. 鸣鼓而攻:鸣鼓作为战斗的信号,比喻开始进行战斗或争斗。8. 鸣瑟吟风:古代琴瑟高雅的演奏,比喻文人墨客酷爱艺术音乐,以此为乐。9. 鸣笛入市:指列车到达时,机车鸣笛的声音,意味着将进入车站或城市,引申为具有开端和目标的象征。10. 鸣金歃血:用酒盟誓言,各自用刀划破手腕,交换血淋淋的誓言,比喻特别的盟约或承诺。
4. 金鼓槌百度百科
公金鼓槌是一个只喜敲鼓、不懂稼穑、不事劳作的浪荡哥,他虽有农村人憨厚朴实的基本性格,但却仗着家业还算殷实,整日串东走西,游手好闲,沾染了一些不好的习气。
彩铃之所以不喜欢他,也正是厌恶他那死皮赖脸、死缠烂打的泼皮无赖劲儿。
正是这么一个人,却一步步被“逼迫”着走上了誓死反抗的抗日道路。
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的正常生活,让他婚宴摆不成,媳妇娶不成,这是其一。
彩铃因救治八路军伤员险些被石原一郎发现,心爱的姑娘差点被抓,让他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和危险感,这是其二。
彩铃和两个制鼓匠掩护八路军伤员转移被发现,彩铃被缚,两个制鼓匠当场殒命,使他看透了石原一郎隐藏在亲和面孔后的邪恶本质,这是其三。日本人以保全彩铃性命为要挟,让他在限期内交出一家人视为生命的祖传“金鼓槌”,使他引以为傲、赖以自立的生命根基彻底动摇,这是其四。在这四种“逼迫”下,他与日本人以死相搏、以命换命的血性便一点点被激发出来。
5. 金鼓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语意思是说催征的战鼓象春雷滚滚般响着。
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交战各方都共同遵循一个规则:击鼓出战,鸣金收兵。
然而,金鼓又同属民族乐器,其鼓声阵阵,加之响鼓重锤,能使兵将临阵热血澎湃斗志倍增,因而渐成催征指令。反之,金声清脆悠长,能使兵将闻之迅速冷静,热血降温,也就渐渐变成了收兵的指令。
6. 金鼓是干什么的
金字的偏旁部首就是“金”,
笔画数:8,
拼音:jīn
五笔打字法:ggg
金字的偏旁部首就是“金”,
笔画数:8,
拼音:jīn
五笔打字法:ggg
金的释义:
1、金: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Au,原子序数为79,呈黄褐色
组词:黄金、金子
2、金: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除汞外)。
组词:金属、五金、合金、金文
3、钱
组词:现金、基金、挥金如土
金的释义:
1、金: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Au,原子序数为79,呈黄褐色
组词:黄金、金子
2、金:金一类的,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热和导电的固体的通称(除汞外)。
组词:金属、五金、合金、金文
3、钱
组词:现金、基金、挥金如土
4、指兵器或金属制的乐器
组词:金革、金声、金鼓
7. 金鼓原名
1、《康定情歌》
《康定情歌》又叫《跑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康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歌,经吴文季、江定仙编曲,由喻宜萱1947年4月19日在南京演唱。此后《康定情歌》在全国流传,而且声名远扬海外,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2、《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槐花几时开》歌词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
3、《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并在中国全国多个省份传唱的民歌,采用《八段锦》曲调,是为庆祝苏维埃成立所作,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4、《辣妹子》
《辣妹子》是由作曲家徐沛东先生为歌唱家宋祖英量身定做的。歌曲欢快、活泼,歌词简单明了,突出了辣妹子火辣辣的个性。该歌曲是宋祖英的代表作之一,近年来被广泛传唱。
5、《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渝东民歌,词和曲均出自于音乐家金鼓先生之笔。歌曲形式简单,情绪乐观爽朗,表达了山民们热爱劳动、热爱山区生活的情感,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8. 金鼓槌简介
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了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仿佛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
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
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蒙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
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
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行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
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
然后钟声响了。
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慢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
听着这佛钟,想起朋友送我们一卷见如法师唱念的《叩钟偈》,那钟的节奏是单纯缓慢的,但我第一次在静夜里听叩钟偈,险险落下泪来,人好像被甘露遍洒,初闻天籁,想到人间能有几回听这样美的音声,如何不为之动容呢?
晨钟自与叩钟偈不同,后来有师父告诉我,晨昏的大钟共敲一百零八下,因为一百零八下正是一岁的意思。一年有十二个月,有二十四个节气,有七十二候,加起来正合一百零八,就是要人岁岁年年日日时时都要惊醒如钟。但是另一个法师说一百零八是在断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声有它不可思议的力量。到底何者为是,我也不能明白,只知道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
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面前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飚风……
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抚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叫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次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
往昔在台北听到日本“神鼓童”的表演时,我以为人间的鼓无有过于此者,真是神鼓!直到听闻佛鼓,才知道有更高的世界。神鼓童是好,但气喘咻咻,不比佛鼓的气定神闲;神鼓童是苦练出来的,表达了人力的高峰,佛鼓则好像本来就在那里,打鼓的比丘尼不是明星,只是单纯的行者;神鼓童是艺术,为表演而鼓,佛鼓是降伏魔邪,度人出生死海,减少一切恶道之苦,为悲智行愿而鼓,因此妙响云集,不可思议。
最最重要的是,神鼓童讲境界,既讲境界就有个限度;佛是不讲境界的,因而佛鼓无边.不只醒人于迷,连鬼神也为之动容。
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
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
大悲殿的燕子
配着那鼓声,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
我说如潮,是形影不断,音声不断的意思。大悲殿一路下来到女子佛学院的走廊、教室,密密麻麻的全是燕子的窝巢,每走一步抬头,就有一两个燕窝,有一些甚至完全包住了天花板上的吊灯,包到开灯而不见光。但是出家人慈悲为怀,全部爱着燕子,在生命面前,灯算什么呢?
我仔细地看那燕窝,发现燕窝是泥塑的长形居所,它隆起的形状,很像旧时乡居土鼠的地穴,看起来是相当牢靠的。每一个燕窝住了不少燕子,你看到一个钻出来,一剪翅,一只燕子飞远了,接着另一只钻出头来,一个窝总住着六七只燕,是不小的家庭了。
几乎是在佛鼓敲的同时,燕子开始倾巢而出。于是天空上同时有了一两百只燕子在啁啾,穿梭如网,那一大群燕子,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在早晨刚亮的天空下有一种非凡的美丽。也有一部分熟练地从大悲殿的窗户里飞进飞出地戏耍,于是在庄严的诵经声中,有一两句是轻嫩的燕子的呢喃,显得格外地活泼起来。
燕子回巢时也是一奇,俯冲进入屋檐时并未减缓速度,几乎是在窝前紧急煞车,然后精准地钻进窝里,看起来饶有兴 味。
大悲殿里燕子的数目,或者燕子的年龄,师父也并不知。有一位师父说得好,她说:“你不问,我还以为它们一直是住这里的,好像也不曾把它们当燕子,而是当成邻居。你不要小看了这些燕子,它们都会听经的,每天早晚课,燕子总是准时地飞出来,天空全是燕子。平常,就稀稀疏疏了。”
至于如何集结这样多的燕子,师父都说,佛寺的庄严清净悲喜舍是有情生命全能感知的。这是人间最安全之地,所以大悲殿里还有不知哪里跑来的狗,经常蹲踞在殿前,殿侧的大湖开满红白莲花,湖中有不可数的游鱼,据说听到经声时会到水面来。
过去深山丛林寺院.时常发生老虎、狐狸伏在殿下听经的事。听说过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回一个法师诵经,七八只老虎跑来听,听到一半有一只打瞌睡,法师走过去拍拍它的脸颊说:“听经的时候不要睡着了。”
我们无缘见老虎闻法,但有缘看到燕子礼佛、游鱼出听,不是一样动人的吗?
众生如此,人何不能时时惊醒?
木鱼之眼
众生如此,人何不能时时惊醒?
谈到惊醒,在大雄宝殿、大智殿、大悲殿都有巨大的木鱼,摆在佛案的左侧,它巨大厚重,一人不能举动,诵经时木鱼声穿插其间。我常觉得在法器里,木鱼是比较沉着的,单调的,不像钟鼓磬钹的声音那样清明动人,但为什么木鱼那么重要?关键全在它的眼睛。
佛寺里的木鱼有两种,一种是整条挺直的鱼,与一般鱼没有两样,挂在库堂,用粥饭时击之;另一种是圆形的鱼,连鱼鳞也是圆形,放在佛案,诵经时叩之;这两种不同形的鱼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眼睛奇大,与身体不成比例,有的木鱼,鱼眼大如拳头。我不能明白为何鱼有这么大的眼睛,或者为什么是木鱼,不是木虎、木狗,或木鸟?问了寺里的法师。
法师说:“鱼是永远不闭眼睛的,昼夜常醒,用木鱼做法器是为了惊醒那些昏惰的人,尤其是叫修行的人志心于道,昼夜常醒。”
这下总算明白了木鱼的巨眼,但是那么长的时间做些什么,总不能像鱼一样游来游去吧!
法师笑了起来:“昼夜常醒就是行住坐卧不忘修行,行法则不外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这些做起来,不要说昼夜常醒时间不够,可能五百世也不够用。”
木鱼是为了惊醒,假如一个人常自惊醒,木鱼就没有用处了。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磨洗不能只有方法,也要工具。现在寺院里的佛像、舍利子、钟鼓鱼磬、香花幢幡,无知的人目为是迷信的东西,却正是磨洗心灵的工具,如果心灵完全清明,佛像也可以不要了,何况是木鱼呢?
木鱼作为磨洗心灵的工具是极有典型意义的,它用永不睡眠的眼睛告诉我们,修行是没有止境的,心灵的磨洗也不能休息;住在清净寺院里的师父,昼夜在清洁自己的内心世界,居住在五浊尘世的我们,不是更应该磨洗自己的心吗?
因此我们不应忘了木鱼,以及木鱼的巨眼。
以木鱼为例,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
低头看得破
在佛寺里,凡人也常有能体会的智慧。
像我在寺里看到比丘和比丘尼穿的鞋子,就不时地纳闷起来,那鞋其实是不实用的。
一只僧鞋前后一共有六个破洞,那不是为了美观,似乎也不是为了凉爽。因为,假如是为了凉爽,大部分的出家人穿鞋,里面都穿了厚的布袜,何况一到了冬天就难以保暖了。假如是为了美观,也不然,一来出家只求洁净,不讲美观;二来僧鞋的黑、灰、土三色都不是顶美的颜色。有了,大概是为了省布,节俭守戒是出家人的本分。也不是,因为僧鞋虽有六洞,制作上的布料和连着的布是一样的,而且反而费工。
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僧鞋要破六个洞呢?
我遇到了—位法师,光是—只僧鞋的道理,他说了一个下午。
他说,僧鞋的破六个洞是要出家人“低头看得破”。低头是谦诚有礼,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勘破贪喷痴慢疑邪见六大烦恼。甚至也要看破人生的短暂,人身的渺小。
从积极的意义来说,这六个破洞是“六法戒”,就是不淫、不盗、不杀、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是“六正行”,就是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以及是“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
小小—只僧鞋就是天地无边广大了,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出家人。出家人不穿皮制品,因为非杀生不足以取皮革,出家人也不穿丝制品,因为—双丝鞋,可能需要牺牲—千条蚕的性命呢!就是穿棉布鞋,规矩不少,智慧无量。
最后我请了一双僧鞋回家,穿的时候我总是想:要低得下头,要看得破。
9. 金鼓槌在哪里的景
一只大鼓,两根木槌,台上说书的人,扯开嗓子唱起来。方圆几里的乡亲们,赶趟儿来到这里度过悠悠时光,岁月变得温润静好。由合口镇人民政府、临澧县县文联主办、华声在线承办的首届临澧县农商行杯“美丽合口”古镇摄影大赛启动。省内外十几家媒体齐聚合口,感受这种生发于田野乡间的原生态艺术。
6月12日,常德合口文化广场。鼓王邵丹,带着徒弟二人孙路与刘芬,击鼓说书,诙谐幽默的道白、略带沧桑的唱腔、配以铿锵有力的鼓声,一首《澧水明珠合口镇》在广场上空飘开,变成各种有质感的音符,飘到大家的耳里、心里,可摸可触可感,即便不懂方言词儿,一样乐得跟着哼、跟着唱。
从合口这个“被美丽多情的澧水女人眷恋的心仪男神”唱起,师徒三人,用地道的乡音乡韵,婉转的唱腔,唱到大码头的早餐、张姑娘的绿豆糕、李经儒的豆腐、裕丰斋的酥萝卜,还有水煮肠子炖酸菜、麻老壳的豆腐块,在我们的眼前,呼啦啦地呈上了一道又一道独属合口的精致菜肴,各种不同滋味在舌尖和味蕾跳跃、缠绕。
在合口镇,说起鼓王邵丹的名字,没有人不熟悉。若哪个不识,还会被人取笑一番。70、80岁的老爹爹老娭毑,喜欢追着他的鼓书跑。
52岁的邵丹,现在是常德临澧县合口的湘北大鼓传承人。他的成名与家庭有很大关系。父亲邵朝质,是澧水流域远近闻名的打鼓艺人,从小听着父亲的鼓书长大。小时候,邵丹就会咿咿呀呀敲几下鼓,唱几曲儿。上世纪八十年代,邵丹接过父亲的“打鼓棒”,在合口古镇慢慢小有名气。2006年,邵丹参加常德市首届澧水流域鼓王擂台赛,获得“金鼓王”称号。
这几天听说古镇要举办摄影大赛,为了呈现古镇千年历史古韵,邵丹提前花了两个晚上,写了这首《澧水明珠合口镇》鼓词。“生活在这个小镇,几乎吃遍了这里的美食,看过了这里的美景,写起来信手拈来。”邵丹乐呵呵地笑,忍不住拿起手上的鼓槌敲起来。
今天两位“金童玉女”徒弟的表现,邵丹十分满意,直夸恐怕还学习一年,就快赶上他的“范儿”。徒弟孙路腼腆地摸摸脑袋,笑着说自己还差师父的水平很远。
传承,是邵丹心里挂牵的事儿。以前“鼓匠”地位低,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入这行。不过,现在他根本不用担心,收了30多位徒弟外,还有不少澧县、石门等地的人,登门前来拜师学艺。
29岁的孙路,就是石门县人。2006年,他偶然间听了一场湘北大鼓,立马被那种带着方言的唱腔吸引住,到处找师父学,早听闻邵丹的名声,他下决心到合口镇学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大巴车,赶到合口镇向邵丹拜师学艺。
面试方式很特别。在邵丹的家中,瘦弱稚嫩的孙路唱了一首《我只在乎你》,因为声音不是特别洪亮,孙路暗暗捏了一把汗。没想到邵丹老师却说,“唱歌只要不跑调,长得有亲和力,就可以学大鼓。”
跟着师父学了10年,如今,孙路可以单独登台表演,镇压全场。可以想见,这种在田野乡间生发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手中,正蓬勃生长。
在合口,走出一个鼓王邵丹并不奇怪。我更诧异的是,这种民间艺术在合口的街头巷尾热闹闹地开场和受人追捧。
在合口的很多时候,几近正午,合口大新街社区,三香小吃茶社。一栋古迹斑驳的老房子前,搭个木棚子,一只大鼓,两根木槌,台上说书的人,扯开嗓子唱起来。方圆几里的乡里乡亲,挤满台前,听得入神。
地方太小,有的索性提着凳子,坐到街巷对面,一字排开,掏上一元钱买一杯清茶,偶尔啜几口,待到精彩处,或小声跟着哼几句,或合着鼓点轻拍手掌。悠长的下午时光,瞬间变得模糊,沾上了更浓的烟火味儿。一种历经千百年风雨的草根民间艺术,突然铺陈了一幅富有意味的人文生活图景,变得生动可触。
这是闲天阁,一个藏在看似不起眼的楼栋里的鼓书天地。走进去一看,一块近200平米的地儿,台上,谭威、谭大银两兄弟正击鼓说书唱得欢畅,唱段正是鼓书里有名的《郭子仪闹花灯》。台下,坐满了70、80岁的老人,两脚并拢双手放置腿上,面带笑容,盯着前方,眼神亮亮的。
鼓书开场的时间很特别,上午11点半开始到下午3点结束,中午嗦一碗四块钱的粉,休息半小时可继续听。今天,83岁的老人王凤仙因来得晚,只得坐在末排。最喜欢听啥?现在听的是啥?老人摆摆手说,耳朵不好,听不蛮清。只是天天都往这赶,听鼓书“连续剧”。
是来赶场子凑热闹,或重温幼时听鼓书的场景?不管如何,因为这种带有深刻历史文化印记的湘北大鼓,因为这些听书的老人,不经意间,架起了一座时间的桥梁。也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刚忙完农活的祖辈们,会赶趟儿到这里度过悠悠时光吧。
10. 金鼓村在哪里
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
《语文基础知识》中说:“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现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偶修辞手法常见的类别(没有按一定标准划分,仅就常见的形式而言),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一、严对,就是严格要求相对的词类相同,也就是常说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字数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没有重复的字词。比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汉语中,不同词类中又分很多的小类,只要在语言之中经常并列,也算是严对。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的诗句中自对的“山”与“河”属于表示地理类,“草”与“木”属于植物类,对得已经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与下句的“植物”相对也算是严对(或者称工对)。
2、有时候,特别是在诗句中,上下句相对的词语是反义词,这样也构成严对(有些书也称为严对中的反对)。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其中的“晓”与“宵”是反义词。在诗句中上下相对,也是严对(工对)。
3、顺便说说“合掌”。在形成的对偶中,如果是同义词相对,看来很工整,对的也比较整齐,但对于汉语诗歌中的对偶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了,却是“似工而实拙”。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也不是不允许存在,这两句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动衬静的佳句。只是说,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诗词的语句数量有限,特别是律诗、绝句等,需要在极少的语言中,表达丰富的内容。可以说,句句是金,不可浪费。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11. 金鼓是谁
金鼓鱼是一种比较稀有的海鱼,金鼓鱼是生活在海水层的中底部,属于杂食性鱼类,金鼓鱼身体扁平,身体上有黑斑点,个头相对来说是比较小,但金鼓鱼的鱼身里面的刺比较少,制作成美食后,味道十分鲜美好吃。但是小伙伴们要注意,金鼓鱼身上的鱼刺是有毒的,建议会处理鱼且会制作的小伙伴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