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听说过口子酒的神奇来历吗?
淮北市盛产名酒口子酒。
相传从前有姓徐的夫妻俩逃荒到口子,见这里来往的船很 多,河湾里又有蚌蛤鱼虾,就搭了个草棚,在棚边淘了
口井, 以卖茶为生,闲时捕捞鱼虾、开荒种田。
徐家夫妻待人热情,惜老怜贫,博得了众人的赞誉。人们 还利用他们的姓/亲切地称呼这个地方为“徐口子”。
快到年关的时候,有个手执拂尘、衣衫破烂,身背大葫芦 的老人来到棚外。夫妻忙迎上前,扶老人到锅门口坐下,又端
碗热茶让老人驱寒。但老人不喝茶,要吃饭,夫妻俩忙给老人 烧饭。第二天清晨,老人还没有动身之意。夫妻俩一商量:咱 们要把这年迈孤独的老人照顾好。
虽说咱日子清苦,冬粮不多,
咱少吃点,也得让老人吃好,何况这寒天冻地的,老人又奔向 哪里去呀?
一天、两天,半月过去了。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老人这 才提出要走。夫妻俩忙取出卖茶积攒的一点钱,要尽数送给老
人。老人笑着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你夫妻俩的盛情使俺不 舍离去。
来!”老人招呼着夫妻俩走到棚外,指着井说:“这眼
井位处地冲脉,敛山川之灵气,聚地下之精华;泉连千渊,源 接四海,若以高粱为料,大麦为曲,井水为浆,定能酿出世间 最美好的酒来!”接着老人又把酿造方法一一告诉给夫妻俩。夫
妻俩听后半信半疑,忽听一声响亮,只见老人的大葫芦腾空飞起,葫底朝天,葫嘴对着井口撒下数道金光。
一刹那间,井水 蒸腾,异香扑鼻。夫妻俩惊喜万分,欲向老人询问,老人已乘
风飘然而去。
夫妻俩按照老人教给的方法,买来锅甑和高粱,磨糁制曲, 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酿制,蒸出了第一坛美酒。来往的客人在
喝茶时都说闻到一阵阵奇香。夫妻俩忙把坛子抬出来,请大家 品尝品尝。
坛子刚打开,一股酒香扑面而来。棚外顿时聚满了 南北来往的客人,竞相品尝。有些客人忙掏出大把的银钱,交
给徐家夫妻要灌点酒带走。夫妻俩一再推辞不肯收钱。客人们 都说酒好,价值高,拋下银钱,只顾自往壶里装酒。霎时,一 坛子酒就倒了个精光。后到的客人买不到酒,都埋怨徐家夫妻
为啥不多酿点。
有的客人听说徐家夫妻制酒的高粱不多,就主 动送来,坐等好酒。
徐家夫妻不断总结经验,一次比一次酿的好。细品此酒, 色清似玉露,浓香胜芝兰,甘美沁心脾,入口味延绵。后来有
个客人称赞他们酿的酒说:“飞鸟闻气化凤,游鱼食之成龙,
从此以后,出外谋生的人纷纷来徐口子落户。
徐家夫妻就 把酿酒的技术传给他们,教他们用自家的井水做酒。从此这里
酿造业日益兴盛,徐家口子遂成为以酿造业为主的集镇。“名驰 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历代迁客骚人,来此饮酒赋
诗,对口子酒倍加赞赏。明代任柔节曾为口子酒留下了 “隔壁 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佳句。
二、“茅酒”之名有何来历?
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西榆次县(今晋中榆次)商人、名医王天吉来到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南的厂汉营镇,建隆盛永缸坊(烧锅):,酿制药酒,供当地患有风寒湿痹、行动不便之人饮用,并驰名四方。传说有一年,乾隆帝到塞北巡游,见岱海风景优美,又有温泉,就驻跸此地打尖(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他先在温泉里洗浴,这时空中飞来一对鸿雁,对着乾隆帝高声鸣叫,恰似欢迎、致敬之意,使乾隆帝高兴万分。进膳时又饮用隆盛永药酒,感觉浑身舒适,对地方官也很满意。后人为此曾将县名改为“鸿召县”,将岱海改为“鸿召池”。隆盛永的药酒就定名为“鸿茅酒”。该酒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
三、酒德一词有什么来历?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诘》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 (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众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四、枸杞酒的来历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清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轻车简从到西北体恤民情。当年西北髙原,穷山秃岭,水恶地险,狼吼虎啸。康熙皇帝万里遨游,目睹穷乡僻壤,百姓衣不遮体、面黄肌瘦,很是伤心。这 天,主仆二人行至宁夏境内,到牛头山下时已是疲惫交加,步履维艰。忽见眼前一片郁郁葱葱的 枸杞园,点点红果挂满树梢,五颜六色的繁花装点出人间仙境,令康熙皇帝心情为之一振。
康熙皇帝急令书童加快脚步,赶赴枸杞园歇息。忽然从山脚处跳出一伙强人,约三四十人,个个手持钢刀,如凶神恶煞般般地堵住路口,围住康熙皇帝欲行抢劫。康熙皇帝虽武功高 强,但寡不敌众,正在难以招架之时,只见从枸杞园里蹦出一樵夫,大喝一声,声如洪钟,手持 扁担旋风般的向众强盗横扫而去,扁担所触之处非死即伤,顿时众强盗鬼哭狼嚎,喊爹叫娘抱 头鼠窜而去。
康熙皇帝细观壮士,此人身高八尺,虎背熊腰,面如红枣,头系白色羊肚毛巾,行走带风,状 如关公再世,似天神下凡。康熙皇帝问壮士尊姓大名,家住何方。壮士回答道:“家住牛头山下,以 砍柴种枸杞农耕为生。”康熙又问:“壮士如何生得这般雄伟有力,众强盗个个也是彪形大汉,为 何被你一条扁担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给赶跑了? ”壮士回答说:“祖上留有杞园十亩,家训子孙:‘枸 杞全身是宝,春采枸杞叶为天精草,夏采枸杞花为长生草,秋采枸杞果为枸杞子,冬采枸杞根为 地骨皮,一年四季常服用,强身健体,百病不侵。
’加之祖上传有枸杞鲜果酿酒秘方,此酒常服身 体健,砍柴耕作不知疲乏。本人又好练武艺,渴饮枸杞美酒,饿服枸杞红果,不知不觉力大无穷, 打败百十来个强人,气不喘,力不弱”。康熙大喜,亮明身份,令于壮士为随从侍卫保驾回朝,于壮 士亦献枸杞美酒请康熙服用,康熙饮后神清气爽,精力百增。
于壮士追随康熙皇帝平叛三藩,征 服蛮夷,平定海内,威振四海,功勋卓著。由于保驾有功,官至两广总督。康熙皇帝寿至69岁,是中 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长寿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