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八大烈酒 > 金酒

金朝古墓酒(金朝墓葬)

啤酒之家 2023-10-01 05:32 编辑:admin 294阅读

1. 金朝墓葬

《逆金途》

作者:桜道

小说简介

金守胥路过金朝陵墓,转眼穿越来到金朝,成为金宣宗之三子,金哀宗完颜守绪,变成标准的皇N代,本想混吃等死,发现自己却是金朝的亡国之君,为了让中原大地免遭生灵涂炭,形三足鼎立,抗击蒙古,改革汉化,一统中原

2. 金朝古墓

津州古城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盐湖区,总面积约为99.5平方公里。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等。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景点有金朝时期的古墓群、明朝时期的古城墙、古县衙等。津州古城曾是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也是中国北方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

古城内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特色非常鲜明,包括古民居、古街巷、古店铺等。这

3. 金朝墓葬群

长白山不仅是一座休眠火山,也是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的发源地,它位于我国吉林省境内和中朝边界。历史上,契丹辽国、女真金国、蒙古元朝都曾统治过这里。不过,与长白山关系最密切的还是大清王朝。

长白山脉孕育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而满族在历史上建立了清王朝。由于这里是满族的发源地之一,所以长白山也被清朝皇室称之为圣山。

清王朝入关后,从清顺治元年起,一直到清咸丰十年为止,大清一共封禁了长白山200多年的时间,禁止任何汉人进入长白山。对于原因,清朝始终没有公开过。

相传,长白山是大清王朝龙脉所在,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皇帝害怕被人挖断龙脉,所以设置了柳条边禁令,禁止关内的汉人进入东北和长白山。

龙脉存,王朝兴;龙脉断,王朝灭。民间普遍认为长白山就是清朝爱新觉罗家的龙脉,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宛如真龙吐息,是一片圣地。如果汉人到来,势必毁坏龙脉的风水。

因此,在清朝前期与中期,广袤的东北地区都没有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一直到晚清时期,东北遭到沙俄帝国的入侵,清朝为了充实边防,才废除禁令,允许大量移民进入东北,当然也包括长白山地区。

不过迄今为止,长白山并没有发现任何古代墓葬,但民间传说长白山下埋藏着众多辽国古墓群、金国古墓群以及东夏王朝古墓群。在小说《盗墓笔记》中,作者就描写了长白山上的东夏王朝墓葬“云顶天宫”,墓主人为东夏万奴王。

其实,历史上的东夏王朝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建立者是金国大将军蒲鲜万奴,这就是“万奴王”的历史原型。史书记载,蒙古帝国崛起后,金朝走向衰落,大将蒲鲜万奴趁机在东北一隅建立了东夏王朝。不过,由于东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太短,再加上云顶天宫只是小说虚构出来的产物,所以真正的长白山东夏古墓并没有被发现,至于是否存在也难说。

而且,清朝封禁长白山也不是为了什么“龙脉”。清朝入关以后,统治并不稳固,而当时的东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清朝十分害怕汉人进入东北,断了满人的退路,所以禁止他们在长白山一代采参、捕猎。对此,你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下方留言参与互动。

文/历史的荒野

4. 金朝墓葬发掘

萧太后墓保存的不算完整,据说辽、金两国有世仇,所以金国灭辽之后,辽国皇室的陵墓统统被挖掘,陪葬的金银器物也被一洗而空,其中乾陵也在其中,不过还好,墓志铭等还保留存在,对后世研究辽朝的文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5. 金朝墓葬的形状

永佑陵是宋徽宗赵佶的陵墓。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墓在元朝时被掘毁。

宋徽宗在金国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四月甲子日,终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享年54岁。金熙宗将他葬于河南广宁(今河南洛阳附近)。公元1142年8月乙酉日,宋金根据协议,将宋徽宗遗骸运回都城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由宋高宗葬之于永佑陵,立庙号为徽宗。

皇统元年(1141年)二月,金熙宗为改善与南宋的关系,将死去的徽宗追封为天水郡王,将钦宗封为天水郡公。第一是提高了级别,原来封徽宗为二品昏德公,追封为天水郡王,升为一品,原封钦宗为三品重昏侯,现封为天水郡公,升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号中的侮辱含义。第三是以赵姓天水族望之郡作为封号,以示尊重。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绍兴和议》彻底完成所有手续。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韦贤妃同徽宗棺椁归宋。

同年八月,十余辆牛车到达两浙,十月,南宋将徽宗暂葬于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名曰永固陵(后改名永佑陵)。

6. 金朝墓葬文化

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

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7. 金朝墓葬有多少座

第一个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市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

第二个景陵是唐宪宗李纯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西北7公里的金帜山。

第三个,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下。

第四个,北魏宣武帝景陵,在洛阳市北8公里处的邙山上,位于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第五个景陵,是中国金朝第五代皇帝金世宗的父亲完颜宗尧的陵墓。因此说,景陵在中国共有五座。

8. 金朝墓葬被盗

通常来说,游牧民族政权崇尚简葬,不喜奢靡,但是由于萧太后对辽朝特殊的历史贡献,以及辽朝不断接受汉化,在其死后,辽圣宗给母亲萧太后进行了风光大葬,陪葬宝贝无数,大概也正是这些宝贝,让萧太后死后不得安宁。

由于契丹发源于现在的辽宁地区,其墓地选在了锦州市北镇市的一个村子里,也就是辽乾陵,在辽国政权衰亡以后,这里就成了盗墓贼经常光临的地方。

辽乾陵第一次遭到大规模破坏是在辽朝末期,在东北崛起的金国,不断侵蚀辽国的势力范围,辽乾陵所在的锦州地区不久沦陷,由于金国比辽国更野蛮,更缺钱,在公元1119年将乾陵盗掘,里面的珍宝被抢掠一空。

此后,金国迁都汴京,辽国故地因为战乱更加荒芜,此时南方一些盗墓贼大规模涌入,将辽国的陵墓进行了洗劫,辽乾陵也在其中。

辽朝被推翻后,晋朝与蒙古大肆征召契丹人参加战争,最终使得契丹民族融入到其他民族当中,契丹文化也逐渐消亡,辽朝墓葬处于安静时期,清军入关后,禁止中原人口到东北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辽朝的大规模墓葬。

一直到清朝被推翻后,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盗墓事件,辽乾陵在这时被当地饥民给挖掘了。

此后,在抗战时期,热衷于中国历史,尤其是热衷辽金元清历史的日本人,再次将目光聚集到辽乾陵上,为其侵略提供理论依据,辽乾陵再次被盗。

9. 金朝墓葬特点

历代皇陵——宋代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皇权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

唐代后妃从高祖李渊开始,附葬帝陵不单独起陵,而宋代恢复了汉代的规制,后妃单独起陵园于帝陵的西南隅。后陵建筑与帝陵相同,但规模较小,除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泰”外,其他后陵都没有陵号。

巩县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数目整齐划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层陵台,每门各有石狮一对。由南门向北的神道两侧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种石像。陵园布局和唐陵一样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宫建筑在陵墓南面偏西处,而宋代建筑在陵墓北面偏西处。宋代建造陵墓相风水堪舆(看风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说法,把姓氏归于古代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由于北宋营建帝陵时间短促,运料、营建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给人民代来了沉重的负担。例如,建造赵匡胤父亲赵宏殷的永安陵时,仅被压死者就达二百多。

【北宋巩县八陵】巩县由北宋八陵。巩县在河南郑州、洛阳之间,南望嵩山少室,北临黄河天险,蜿蜒阻隔,东为巍峨挺拔、群山绵谒的青龙山,洛水东西横贯全县,自古以来就北风水先生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钦二宗外全部安葬在这里,统称“巩县八陵”。 巩县的北宋陵区,北起孝义镇,西至西村,中贯芝田镇,面积约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区,真可谓是大枕黄河,足登黄河了。

巩县的北宋陵园由统一的布局。陵园正中为高宗的陵台,象征着帝王“丰业”和尊严。陵台四周,柏树成林,纵横如织,故有“柏城”之称。宋时每陵设有专门负责培育柏苗、养植柏林的“柏子户”。而今,宋陵的柏树已不复见。陵台经近千年的风雨剥蚀,也失去了当年的雄姿。陵台之下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椁的地宫,全部用条石镶砌。整个布局给人以方正端庄、拱卫森严的感觉。陵台到神墙南门中间的空地为献殿的遗址,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诸陵献殿建筑全部毁于元朝。据说,嵩山中岳庙大殿前的铺地石,就取之于这里。

从陵台南神门,沿神道两侧排列有整齐对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宫人与内侍石雕各一对。侍立于南神门西侧的为宫人,陵太左右的为内侍。宫人雕像眉目细长,双肩消瘦,束发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征惟妙惟肖。内侍雕像,体态微胖,神情拘谨,手持体现他们身份的球仗和拂尘。四门石狮各一对。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门石狮雕像最为精美。武士雕像以对。为神道两侧立像的排头兵。虽然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但雕像甲胄的纹饰仍然细腻传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二对。文臣持笏,武臣拄剑,恭立神道两旁,象征着宫廷百官朝仪。

藩使雕像各三对。藩使为参加北宋皇帝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权代表。藩使刻像于帝陵之前,始见于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联系的反映。北宋后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于神道两侧与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规置的原因外,还象征着各少数民族政权要臣服于大宋皇朝之意。石虎、石羊各二对。虎是尊严与高贵的标志。羊,个性柔顺,形态淑美。我们祖先造字的时候,有“羊面从美”之说。自汉晋以来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为祛邪之物。仗马与控马官石雕二对。角端石雕一对。瑞禽石刻一对。石象与驯象人石雕一对。望柱一对。望柱类同华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望柱南为乳台一对。象征着子孙发达、繁衍万世、吉祥如意。

北宋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这就给后妃参与政事提供了方便条件。刘皇后临朝听政长达十一年,死后谥“庄宪明肃”,史无前例。在这之后宋代凡称别的皇后,谥号都由以前的两个字增加到四个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礼法上得到了承认。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寝制度上,表现为皇后单独起陵。在巩县共有二十一个后陵,建制和帝陵相同,仅仅是规模略逊。

北宋灭亡之后,巩县八陵都遭到了破坏。据传,有一次刘豫从士兵手中得到一只水晶宝碗,认定不是一般民间所有,便盘查出是出自于哲宗的永泰陵,于是组织了“河南淘沙队”,就是皇陵的盗掘队。永泰陵被掘开后,珍宝被洗劫一空,尸骨暴露在外。从此不仅北宋诸陵被挖掘殆尽,甚至连民间冢墓也没有幸免的。金灭亡后,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区,一切地面建筑除石雕外都被“尽犁为墟”。“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南宋六陵】南朝是北宋亡国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皇帝昏庸无能,苟且偷安,朝政腐败,有诗讽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后人称为“攒宫”。南宋的陵园建筑大体沿袭北宋,但是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巩县宋陵,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来的破坏,现在陵区已经荒烟蔓草了。原有的诸陵只剩下几个土墩头和明代以后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

元世祖的时候,江南释教总摄西僧杨琏真伽与演福寺僧允泽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诸陵,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杨琏真伽和僧允泽率领部众蜂拥到陵前,陵使竭力抗争,不让他们开陵。允泽拔刀相逼,陵使无奈大哭而去。盗贼们打开理宗的棺盖时,一股白气冲出,只见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宝气,萦绕其身。棺底垫着织棉,包着金丝网罩。棺中的宝物被抢劫一空后,歹徒又把理宗的尸体倒挂,撬走口内含的夜明珠,沥取腹内的水银。理宗原想保护自己的尸体不朽,却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场。

据史料记载,他们得到“马乌玉笔箱”、“铜凉拨锈管”、“交加白齿梳”、“香骨案”、“伏虎枕”、“穿云琴”、“金猫睛”、“鱼影琼扇柄”等诸多珍宝。而帝王尸骨却抛弃在草莽之间。当时有绍兴人唐珏,闻之悲痛不已。当下典当家产,私下备酒宴,邀请乡里少壮辈。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说:“今请诸君协力,前往收埋先帝尸骨,如何?”有一人问道:“山上将官把手,虎视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说:“此事我早已运筹,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乱真,取而代之呢?”大家应诺。唐珏拿出备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复以黄色丝绢,署上帝名、陵名,分头趁月色潜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随号将诸帝遗骸分别收藏起来,埋在宝山之阴天章寺前,种上冬青树,以为标志。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谢众人,七日之后,杨琏真伽复取理宗头颅,截为饮器,有下令裹取诸帝骨骸,部众只得杂以牛马枯骨拾来,在临安故宫中“筑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压之,名曰镇本”,以示制胜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目不忍睹,《南宋杂事诗》有云:

故宫思见旧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

领访鱼影香骨案,更从何处哭哭灵。

【南宋少帝赵邴陵】少帝赵邴陵在现在的广东省深圳市的赤湾,天后庙的西南。赤湾在珠江口的东岸,面濒伶仃洋,背靠大南山,地域十分壮观。曾有诗人赞美道“日照琼珠明岛外,风生麟角起云根”。

赵邴是南宋赵基的儿子。元军攻破临安以后,抗元将领陆秀夫、张世杰拥立赵邴为帝,在广东继续抗元。后来,南宋的降将张弘范引元军大举进犯广东,水陆两路夹击宋军。陆秀夫见大事已去,就抱着少帝赵邴从崖门的巨石上跳海殉国。于是宋朝宣告灭亡。事后,张弘范在崖门的巨石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显示他叛宋投元的战功。到了明代,张弘范所镌刻的字迹全部背铲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给人民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历代皇陵——辽、西夏、金

公元十世纪初到十四世纪,中国北方诸民族纷争崛起,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加速了封建化过程。同时又以他们新兴的军事优势,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统治权,其中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建立了“西夏”, 女真族建了“金”。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陵寝制度上,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这种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国陵寝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

【辽】辽现存的陵园有两处,一是辽祖州城西的辽祖陵,一是辽庆州城北的辽庆陵。辽葬制的主要形式为石棺葬。石棺内的尸体套有铜丝网罩,死者服饰皆为左衽、捍腰、套裤,显示了辽游牧民族马上生活的特点。另外,从丰富的辽代陵墓壁画中,也生动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特点。如辽庆陵壁画中,有一幅带有契丹小字的旁题人物像,第一次证实了契丹族的习俗。再者辽代皇帝四时“捺钵”的习俗,也从一幅四季山水画中得到反映。这些情况说明了在民族融合的总进程中,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辽太祖陵,在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一道宽约七十米的山口为陵园的天然门户,两旁是悬崖峭壁,入园门便是四面环山的绝谷。古内林木参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绝。辽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边的高地上。

祖陵原地面建筑十分宏丽。但祖陵在金代曾经遭受破坏。现在陵园四周散布着砖瓦、碑石块等。地宫墙身遗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遗存。在丛林涧沟中还有一具石翁仲,其头部和右臂残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带,中结双纽,两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条长辫,表情自然,衣纹流畅,其雕刻艺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明显地带有契丹民族的古朴风格。

此外,在谷口两侧还有建筑遗址多处,东侧小山顶有石雕大龟趺一个。在碑趺附近发现的残碑上,刻有秀丽的契丹文,这是研究契丹历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与宋陵相比,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帝陵陵园葬制已摆脱了早期“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来的规制。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陵园平面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象征西夏统治权威。从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筑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当年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西夏王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西夏王陵的建筑规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格,其体现为:其一,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比较紧凑;其二,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方形;其三,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的封土标志,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其四,西夏陵园内都没有附葬的后陵。

西夏陵园的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动在黑龙江境内的阿什河流域,随着金政治、军事势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营建山陵,以后金代帝王均葬于此,现存帝陵遗址十七座。

金陵陵园规模宏伟,气势非凡。琉璃瓦殿堂楼阁连次栉比,汉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错落在苍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后,大房山金陵连遭兵毁,清代虽经修缮,但已不复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盗掘,现已成为一片废墟。

金的典型陵墓是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完颜部的首领。十二世纪初,他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在对辽的战争中建立了金政权。

10. 金朝墓的结构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11. 金朝墓地

宋朝皇帝陵墓本在河南奉先(河南巩义市),北宋9帝除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客死异乡外,其余7帝均葬于此。北宋灭亡以后,河南地区为金朝控制,宋帝当然不能继续葬在奉先。绍兴元年(1131),哲宗皇后孟氏去世,遗命先择地“攒殡”,待恢复中原以后,再归葬河南。后葬于绍兴府会稽县宝山泰宁寺。后来此地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及徽宗梓宫均葬在这里。

后在元朝的默许下被西藏僧人杨琏真,杨琏真加是吐蕃高僧八思巴的弟子盗窃。杨琏真加的盗墓行动及元朝政府的支持带来极坏的影响。史称自此之后,“江南掘坟大起,天下无不发之墓矣”。此前遗留下来的坟墓普遍被盗,这种行为对中国古代文物的破坏性影响不言而喻。忽必烈本欲通过杨琏真加等人的行动来压服百姓,稳定统治,没想到却适得其反,这种掘人陵墓的行为引起了宋朝遗民的极端仇恨,百姓反抗情绪愈加高涨。直到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的时候还在借“宋陵事件”鼓动百姓反元,这是当初蒙古统治者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下一篇:常德金酒库(金酒楼窖藏)
上一篇:青海金科酒(青海金科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