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八大烈酒 > 清酒

懂日本文化的进来!!!

啤酒之家 2023-01-09 17:01 编辑:admin 120阅读

懂日本文化的进来!!!

更正或补充 sosojan

59.飞鸟→飞鸟时代--西645年,大化革新开始,这时期史称飞鸟时代。

60.奈良→奈良时代--西710年,定都于平城京,这时期史称奈良时代。

61.平安→平安时代--西794年,定都于平安京,这时期史称平安时代。

68.宿 →本来是驿站往来人马休息之用的建筑物,后来演变成类似客栈的功能,提供商人武士休息洗尘饮食。江户时期大名参勤交代制,更使的宿、旅笼普遍的在各主要道路设立扩展。现代多指小型旅馆之意。

72.旬 →当令好吃最佳时节的鱼虾蔬菜或指每月1日11日21日10天1次的宴席仪式等

76.お中元 →(お盆)阴历7月15日「盂兰盆会(うらぼんえ)」本来是供奉地藏王与死去的祖先亲人的日子,后来在日本江户时代流行在这天,向平常照顾自己的上司朋友亲戚等人送礼表示感恩

77.赠→送礼

78.ふるさと→故乡、故里

79.田舍→乡下、田野农渔村

80.南蛮渡来(わたり)→西洋南洋的舶来品、欧美、东南亚国外输入的异国风物品

81.うまいもの→好吃美味的食物

83.大渔→捕鱼捕到好又多的渔获量,或指意外的大收入大收获(与「大量」谐音)

84.丰作→农产大丰收

86.名代→好评程度很高的事物。例:清酒,日本の名代。

89.大入り→客满,满座

92.御祝→祝贺

93.御礼→为了表示感谢的礼品,或与表示感谢的言语、事物。

94.商臃笔庑寺

103.芸者→剧场、宴席上演奏的女性乐手、舞者、歌手,女性的表演工作者。

105.七福神→民间传说能带来福份的七位神仙--{比寿、大\天・成趁盘臁③筒铺臁⒉即⒏B皇佟⑹倮先似呱瘛@嗨浦泄陌讼伞

51.お彼岸→春分当天的前三天后三天(合计7天-春彼岸),与秋分当天的前三天后三天(合计7天-秋彼岸),这两个七天,是祭祀供养祖先的日子,称为お彼岸,希望祖先能到西方彼岸极乐世界。这时候在佛坛牌位前要供奉牡丹饼、稻荷寿司、糯米丸子等物品。

八十八夜→从立春开始的第88天,大约是春夏之交,是农人把握时节努力农忙的时候,传说此时采摘的茶叶饮用后能长寿。把米字拆开也好像「八十八」。农家在这一天要祭祀祈求丰作。

暑中见舞 :夏天的问候,一般是在盛夏的时候,日本人会寄些明星片给亲朋好友,以示关心对方,提醒对方避暑什么的。 可参考下面的“76中元”

七五三:在日本,每一年的十一月十五日是七五三。所谓七五三是庆祝孩子长到七岁、五岁、三岁的日子。因此,有这年龄的孩子的家庭,大人就要带着孩子到神社去参拜。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穿上为了庆祝这一天做的新衣服。父母感谢神灵保佑,使孩子平安地长到这一岁。同时祈求神明保佑让孩子今后继续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好孩子

节分:指的是季节的分段点,也就是耙患镜淖詈笠惶臁H绻么车亩慕谄唇馐偷幕埃褪橇⒋骸⒘⑾摹⒘⑶铩⒘⒍那耙惶臁S捎谌毡镜囊恍┟袼谆疃饕际窃诙鲁醯摹附诜帧咕傩校虼巳毡救私病附诜帧故保ǔV傅氖橇⒋呵耙惶斓哪歉觥附诜帧埂

在日本,「节分分」当天最著名的民俗活动是「豆撒き」(まめまき),也就是撒豆子驱鬼

59飞鸟:日本一景点:“飞鸟寺”

传说飞鸟一名是由来自亚洲大陆的人们起的,意思是安住之地(在日语中,意为安居之地的「安宿」一词的发音是asuka,与「飞鸟」一词发音相同)。那些来自亚洲大陆的人们带来了高超的技术,他们对日本古代国家的建立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历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原大蓝建筑已被烧毁,如今,人们只能从发掘出的柱脚石来想像曾经有过的堂皇。在小佛堂中,放置着主佛飞鸟大佛(释迦如来座像),这是一尊朝鲜半岛风土的佛像。佛像脸面上留有让人遗憾的修补痕迹,据说这是日本最早的佛像。

60奈良:景点

68宿:一个字而已。

70旅:一个字

凡是一个字的,都是一个字而已。没什么意思。

74元祖:始祖,祖先的意思。

76中元:

日本人在生活中,一大特点是传统礼节繁多。我们中国人春节的时候习惯互相寄贺年卡,而在日本三伏天也会收到卡片,打开一看,原来是日本友人发来的“暑中见舞” C 因为夏天到来而发来问候;不几天,又收到卡片,打开一看,原来还是同一位发来的“残暑见舞” C 因为夏天快过去了所以发来问候。从中国人的眼里看来,虽然礼多人不怪,这样过分的客气实在有些没必要。

而在这种种传统中,有两次送礼最为隆重,一次称为“r暮”,即新年到来时给朋友,师长等赠送礼品,一次就是现在这个季节送的,称为“中元”。日本送“中元”礼的时间,贯穿整个七月,送礼的对象,主要是长辈和曾经给过自己关照的人。

后面的都与文化无关,只是一些词而已。

七五三是日本的儿童节,男孩五岁,女孩七岁和三岁时过

神农本草经之菖蒲用方

《备急千金要方》定志小丸治疗心气不定, 五脏不足, 甚者忧愁悲伤不乐, 忽忽喜忘, 朝差暮剧, 暮差朝发, 狂眩: 菖蒲、远志各二两, 茯苓、人参各三两.上四味末之, 蜜丸, 饮服如梧子大七丸, 日三.

治疗好忘: 远志、人参各四分, 茯苓二两, 菖蒲一两.上四味治下筛, 饮服方寸匕, 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开心散)

对比前三方,可以鲜明的看到,在唐代的时候用石菖蒲方,已然加入了各种补心气之药。

而另一头,做为祛浊作用的石菖蒲,仍与各种风药血药合。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三

古代剂量

【处方】菖蒲30克 当归30克(锉,微炒)秦艽15~22克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处方】菖蒲30克 当归30克(锉,微炒)秦艽15~22克 吴茱萸15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煎服法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00毫升,入葱白16厘米,煎至12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治疗风冷痹, 身体俱痛: 菖蒲(锉)、生地黄(去土, 切)、枸杞根(去心)各四两, 乌头(炮裂, 去皮脐, 锉)二两, 生商陆根(去土, 切)四两, 生姜(切薄片)八两.上六味, 以清酒三升渍一宿, 暴干, 复纳酒中, 以酒尽为度, 暴干, 捣筛为细散.每服, 空心温酒服一钱匕, 日再服.(《圣济总录》菖蒲散)。

治疗霍乱吐泻不止: 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 焙)各一两, 白术、甘草(炙)各半两.上五味捣为粗末, 每服三钱匕, 以水一盏, 煎十数沸, 倾出, 放温顿服.(《圣济总录》菖蒲饮)。与各种健脾行气药。中间还混杂着妇科运用,治疗赤白带下: 石菖蒲、破故纸, 等分.炒为末, 每服二钱, 更以菖蒲浸酒调服, 日一服.(《妇人良方》)。

可以说,这些方中,菖蒲中规中矩的执行着二级功效。除了定志丸之外,很多方已经为世人所遗忘。与定志丸(散)差不多,可圈点的另一个备急千金名方,孔圣枕中丹。孔圣枕中丹(补养之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总结:补心肾。编号:013,组成:远志、菖蒲、败龟板、龙骨。主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

此方有丹家之风,现临床有人使用,方注: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也;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也,借二物之阴阳。以补吾身之阴阳,假二物之灵气,以助吾心之灵气者。又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远志,苦泄热而辛散郁--能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开心孔而利九窍,去湿除痰。又龟能补肾,龙能镇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宁,则聪明开而记忆强矣。

后世补药盛行,呆补,务求名贵虚荣如血气偏燥之品,脱离道家本旨。 一点草本石菖蒲,估计不入法眼了。再往后,石菖蒲内服除风湿痹祛浊之功临床少用。习用菖蒲于增志强记,耳聪目明之功。多配伍补益药使用。

定志汤

出处

《杏苑生春》卷七

组成

菖蒲、茯神、当归、橘皮、远志、人参、甘草

功用:

开窍宁神,宁心安神,益气补血,行气降逆

主治:

言语失伦,常常戏笑而不发狂,属心虚者。

耳聋左慈丸,这个有一个版本,有菖蒲,有一个版本没有。

人参、远志、石菖蒲、菟丝子、生地黄、地骨皮、五味子、酸枣仁、当归、川芎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百病,日记万言。主健忘。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枣汤送下。

摘录《医统》卷五十

长春广嗣丹

【药物组成】人参(去芦)1两,天门冬(去心)1两,当归(酒洗)1两,泽泻(去毛)1两,山茱萸(去核)1两,石菖蒲(炒)1两,赤石脂1两,五味子(去梗)1两,复盆子(去萼)1两,白茯苓1两,车前子1两,广木香1两,柏子仁1两,山药(姜汁炒)2两,川巴戟(去心)2两,川椒(去目与梗,及闭口者,炒出汗)2两,川牛膝(去芦,酒洗)2两,生地黄2两,熟地黄2两,地骨皮(去木与土)2两,杜仲2两,远志(去芦,甘草汤泡,去心)3两,肉苁蓉(酒洗,去心膜,晒干)3两,枸杞子3两,菟丝子(酒洗,去土,及用酒蒸,捣饼晒干)4两。

【处方来源】《医方考》卷六。

【方剂主治】男妇艰嗣,男子劳损羸瘦,中年阳事不举,精神短少,未至五旬,须发早白,步履艰难。妇人下元虚冷,久不孕育者。

这里面有一个安神定志丸,以安神定志丸比之孔圣枕中丹,我们能看出一些问题。远志6克,石菖蒲5克,茯神15,茯苓15克,朱砂2克(冲服),龙齿25克(先煎),党参9克。主治心胆虚有痰。而后有一些稍微比这个有意思一点的方剂。

涤痰汤

处方南星(姜制.二钱半) 半夏(汤洗七次.二钱半) 枳实(麸炒.二钱) 茯苓(去皮.二钱) 橘红(一钱半) 石菖蒲(一钱) 人参(一钱) 竹茹(七分) 甘草(半钱)

功能主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煎至一钟。食后服。

地黄饮子,出自《圣济总录》

【组成】熟干地黄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各30g) 。麦门冬去心、焙远志去心、菖蒲各半两(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温服。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

【主治】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反正无非如此而已。补中开浊,益元畅心。《道藏》有《菖蒲传》一卷,开头即云,“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灵药也。”这些方子其用只能体现十分之六七。同时,断断续续有不少本草作者不断提出,菖蒲单用耗气血,不宜独行,配参芪方有功。并有不少作者,把本经之补五脏,改为通五脏,并云菖蒲之功全在通气。对其祛浊通神明辟外风所言少。菖蒲之用古风十存六。

甘露消毒丹,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贝母五两。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症见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肿,颐肿口渴,身黄,小便短赤,淋浊,吐泻,舌苔淡白或腻或干黄者。

连朴饮,《霍乱论》治湿热蕴服而成霍乱,兼能行气涤痰。

〖释名〗因霍乱一病多发于春秋之间,发病急骤,有挥霍撩乱之势,故命名为霍乱。

〖组成〗制厚朴二钱[6g] 、川连姜汁炒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各3g]、香豉、 焦栀各三钱[各9g] ,芦根二两[60g]。

菖蒲郁金汤,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功能主治清营透热。主伏邪风温,辛凉发汗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则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绛,四肢厥而脉陷,症情较轻者。

此三方之石菖蒲盖畅元祛湿,开心通神明,转气机之用。无此气机之用,石菖蒲何以排行第一。

还有一个好方,所知人略少,昌阳泻心汤。清・王孟英《重订霍乱论》石菖蒲  黄芩酒炒  制半夏各一钱  小川连五六分,姜汁炒  苏叶三四分  制厚朴八分  鲜竹茹  枇杷叶各二钱  芦根一两。天雨水急火煎,徐徐温服。小便涩者,加紫苑。【主治】治霍乱后,胸前痞塞,汤水碍下,或渴或呃。【方乱选萃】清・王孟英:此泻心汤证也,何必另立方治。以暑热秽浊之邪,与伤寒不同,故五泻心皆有园柄方凿之格,漫为引用,岂徒无益已哉。兹以菖蒲为君,辛香不燥,一名昌阳者,谓能扫除浊邪,而昌发清阳之气也。合诸药以为剂,共奏蠲痰泄热,展气通津之绩,已历验不爽矣(《温热经纬》)。近代・何廉臣:此方除痰泄热,宣气通津。专治暑秽夹痰,酿成霍乱,胸痞心烦,身患谵语,或渴或呃,或吐酸吐苦,汤下碍下,小便涩秘等症。

我甚是喜欢连朴饮,菖蒲郁金汤,上中宣等真正读懂了伤寒的是温病学家[呲牙][呲牙][呲牙]。读懂了内经的是李东垣。

石菖蒲3钱,炒栀子3钱,鲜竹叶3钱,牡丹皮3钱,郁金2钱,连翘2钱,灯心2钱,木通1钱半,淡竹沥(冲)5钱,紫金片(冲)5分。如是之方,可以仲景比肩,并无逊色。所贵者,调气机之模版,纵横得宜。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懂得了上面这段话,算是懂得了本经石菖蒲重要之真意。关于石菖蒲,还有外治疮疡之功。外浴,外塞之用。无不出于此物性。

石菖蒲入心肝二经,有开气郁、畅心神、苏昏厥的作用。《重庆堂随笔》载:“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余在临床上凡遇情志内伤,气怒成厥之证,常用五磨饮子加石菖蒲,服后可收桴鼓之效。如治张某,女,44岁,因和邻居吵架,突发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僵冷,口噤不吐沫,血压100/60mmHg,脉细弦。此乃忿怒伤肝,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神明。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宣窍。药用石菖蒲15g,木香、檀香、槟榔、乌药、制香附、青皮各10g,沉香3g,服药5剂病愈,后以逍遥丸调理。

石菖蒲临床配伍妙用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其叶辛性温,入心、肝、脾三经,功能芳香化湿,开窍宁神,豁痰解毒。此药功效奇异,临床运用广泛,不仅用于定志宁神之疾,且有通关复苏的特效。在临床上凡痰浊蒙蔽心包、风动抽掣、癫痫惊风,诸药无效者,增用本品,多奏殊功。现将石菖蒲临床配伍应用,简介如下。

    开气厥

    石菖蒲入心肝二经,有开气郁、畅心神、苏昏厥的作用。《重庆堂随笔》载:“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余在临床上凡遇情志内伤,气怒成厥之证,常用五磨饮子加石菖蒲,服后可收桴鼓之效。如治张某,女,44岁,因和邻居吵架,突发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僵冷,口噤不吐沫,血压100/60mmHg,脉细弦。此乃忿怒伤肝,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神明。治以疏肝解郁,行气宣窍。药用石菖蒲15g,木香、檀香、槟榔、乌药、制香附、青皮各10g,沉香3g,服药5剂病愈,后以逍遥丸调理。

    平癫痫

    石菖蒲芳香化湿,有宣窍豁痰定痫之效。《本草纲目》谓:“石菖蒲治惊痫。”凡对痰热郁结的神志痴呆、抽搐吐涎、癫痫惊狂者,用之清心解郁,化痰止搐。余常用石菖蒲配郁金、生明矾、钩藤等,治疗痫病抽搐,确有著效。如治一孔某,女,27岁,半年前因突受意外惊吓而致昏厥,手足抽掣,历时10余分钟始苏,嗣后每隔数日即发作一次,发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甚则小便失禁,醒后如常人,脉弦滑。病由惊恐伤及肝肾,脏气不平,而致风动火升,痰目上扰神明,痫疾以作。治以化痰、熄风、定痫。药用石菖蒲、胆南星、竹沥、半夏、郁金、朱茯神各10g,生明矾1g,全蝎10g,服药18剂,痫病未发。

    治乙脑

    石菖蒲入心经,功能醒神志,开心窍,为治疗热病神昏的要药。凡热郁心包所致的神识昏糊等证候,皆可配伍用之。如《温病全书》中的菖蒲郁金汤、《温热经纬》中的神犀丹等方剂,均配伍石菖蒲宁心通窍。余在临床亦常以石菖蒲配胆星、郁金、竹沥、连翘、贝母、天竺黄等,用治乙脑邪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症,随症加减,多能得心应手。如治一邹某男患儿,7岁,因发热抽搐,急诊入院,经脑脊液等检查,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邀中医会诊,症见高热抽搐,神识昏迷,面赤气粗,头项强直,舌红苔黄,脉数。此乃暑邪内闭,热阻心包,肝风内动,急予清热熄风,醒神开窍。药用石菖蒲、大青叶、银花、连翘、钩藤、菊花、郁金各10g,全蝎3g,水煎鼻饲,另加安宫牛黄丸,服药4剂,热退神清,抽搐已平。

    疗中风

    石菖蒲有涤痰、开窍、醒神之功效。《本经》载:“石菖蒲开心孔,通九窍,出声音。”凡肝阳化风、痰浊壅阻清窍而引起的中风昏迷、舌强不语者,余每用导痰汤加入石菖蒲,其开窍之力尤著。在古今文献医案中,治疗中风语言不利,均以石菖蒲配伍。临床酌加远志、郁金、天竺黄,有相得益彰之效。曾治一董某,女,53岁,因高血压中风昏迷不语,急诊入院,西医给予降压、输液等,邀中医会诊,患者口噤牙闭,喉中痰鸣,呼吸气粗,大便数日未解,苔厚腻黄,脉滑数。血压170/100mmHg,此乃肝阳暴张,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急予涤痰开窍,用石菖蒲15g,郁金、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芩、贝母、橘红、生火黄(后下)、远志各10g,水煎鼻饲,每次约200ml,日服4次,共服药2剂,热退腑通,神志清醒,血压降至150/90mmHg。

    除痹痛

    石菖蒲辛温升散,有祛风除痹、通利关节、缓和拘挛之效,凡对风寒湿邪留滞皮肉筋脉痹痛,临床用之,殊有佳效。《本草从新》载:“石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祛湿除风,逐痰涓积。”笔者对久病痼疾的患者,常用石菖蒲配伍川芎、桂枝、蚕砂、羌活、秦艽等药,屡治屡效。曾治一陈某,女,40岁,因劳动汗出当风,致风寒湿邪袭踞,经络痹阻,周身酸痛,尤以肩、膝关节痛重,昼轻夜重,舌白腻,脉弦缓。治以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止痛。用石菖蒲12g,桂枝、防风、羌活、独活、川牛膝、川芎、蚕砂各10g,服药5剂,痹痛已除。

    需要指出的是,本品由于辛温,故对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用量为干品3~10g,鲜品10~15g。石菖蒲属芳香药,挥发油系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剂宜后下,注意不宜入煎,以免降低疗效。

开窍

        通心窍

        石菖蒲10g,配伍郁金10g、葛根20g。

石菖蒲辛温芳香,善开窍祛痰;郁金辛苦寒、气味芳香,善行气解郁、祛痰止痛、清心;葛根味辛而甘,升发脾胃清气,扩张血管。三药共用能宣通心窍,扩张冠脉血管,可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及项强、肢体麻木等病症。

例:患者,女,50岁,体胖,患心绞痛多年,此次发病心前区疼痛,伴气短、痰多,舌红苔浊腻、脉滑。心电图示下壁心肌缺血。

下一篇:玉田县有多少家出玉田老酒(玉田老酒经销商电话)
上一篇:微醺畅饮酩酊(微醺陶然酩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