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时期酒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尚酒之风极为普遍,但占据主流的是当时的贵族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虽也爱喝酒,可酒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侈消费,因此喝酒的机会并不多。贵族士大夫有优渥的经济条件可以享用天下的美酒,故而他们饮酒不仅讲究酒本身的滋味,更追求一种意境。在这段时期,人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劝酒,侑酒方式非常丰富。
一、音乐舞蹈侑酒
历来帝王宴饮,都有乐舞相伴,这个传统始于周代,并为后世王朝所沿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歌舞侑酒很是广泛,朝廷设有专门的音乐机构,分别是太乐和乐府。太乐负责宗庙祭祀的雅乐,乐府则掌管供皇帝贵族娱乐的世俗音乐,两个机构各司其职又相辅相成,在古代音乐史上也有重要地位。为了满足君主、贵族宴会娱乐的需要,乐府和贵族家中都豢养了大量乐工和能歌善舞的女艺人。永嘉之乱后,尽管国家再次走向分裂,在乐府中的乐器散失、伶人被掳的情况下,重建的南方政权仍然费尽千辛万苦组织乐队,北朝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但在宫廷乐舞的配置上也是相当完善。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宣武帝时期音乐舞队的盛大排场:“自汉、晋以来诸王豪奢未之有也。出则鸣驺御道,文武成行,饶吹响发,茄声哀转;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
由此可见,在时局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对音乐的管理还是全面又完善的。这些音乐除了用在国家祭祀之外,更多用于宴饮时的歌舞侑酒,参宴者有时会亲自上场演奏乐器或者表演歌舞来助酒兴。晋宋之际,出现了许多精于音律的贵族和文人,他们的音乐才能出众,如嵇康、阮籍、桓伊这些魏晋名士,都是琴艺方面的佼佼者,这些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贵族和文人常用饮中弹琴娱乐。
除此之外,当时还盛行宾客相邀起舞的风气,称为“属舞”。属舞规定,席间若有人起身相邀,被邀者如果没有欣然相报,就会被看作是轻视对方的表现。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被人诬陷而流放到五原,后来洗清冤屈准备启程返乡,当地太守王智举行宴会替蔡邕饯行,王智是朝中重臣的亲戚,素来骄横,酒过三巡后他起舞相邀蔡邕,却遭到了拒绝。于是王智怒气冲冲地甩下一句“罪犯竟然敢轻视我”,便拂衣而去。王智恼恨蔡邕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失了面子,所以密告蔡邕对被囚之事心生不满,经常谤讪朝廷。蔡邕因为这样一桩小事,导致最后远走吴会,有家难归。
二、花果风月侑酒
侑酒的方式多样,自然景观也是魏晋时期一种侑酒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陶渊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陶渊明爱菊众人皆知,退隐庐山之后,他种植了一大片菊花,秋季花开时他常独自在园中欣赏菊花的孤傲。陶渊明爱花也爱酒,可隐居中的他并没有太多收入,因而经常买不起酒,当地太守欣赏陶渊明的为人,派人送酒给他。陶渊明就在菊花丛中赏花饮酒,还写下了多首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歌。
除了边赏花边喝酒外,时人还喜欢将果实当作侑酒的材料。南朝隐士戴颙喜欢带着新鲜柑橘和一壶酒去郊外饮酒作乐,树上的黄鹏声是他的美妙音乐,而橘子则是佐酒的佳肴。南朝陈宣帝同样喜欢在宴会上以水果侑酒,当时的国子祭酒是位大孝子,每次参加完酒宴后都要带几个水果回家给母亲吃。后世延续了以水果侑酒的方式,如唐朝时期为贺新科进士而举行的曲江宴就以樱桃佐酒,故曲江宴又称樱桃宴。
风月侑酒在魏晋南北朝颇受欢迎,夜晚之际饮酒者坐在月光下,边饮酒边与好友谈诗论道,那叫一个惬意。时人也喜欢登上高楼,与知己赏月畅饮谈欢,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以月侑酒的故事,可见饮酒并非主要目的,美好的自然景色才是饮酒者心头至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酒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饮酒之风深入贯穿到各个阶级。时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侑酒,增加饮酒的乐趣性。贵族士大夫多以歌舞侑酒,在奢靡的环境中寻找欢乐,而隐士和普通百姓则利用自然之物侑酒,在美景中追求内心的平静。
2.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
可以通过祭祀或者庆典活动,顺便带动酒文化,因为祭祀或者庆典需要用到酒。
3. 明代酒文化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 清代酒文化
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中国酒文化(以汉民族为主)和西方酒文化(以英语民族为主)的传统思想、表现形态及价值含义均有不同。
5. 近代酒文化
上联:人走茶不冷;下联:客来酒尤香。
上联:香浮郁金酒;下联:烟绕凤凰樽。
上联:柳林千家醉;下联:西凤万里香。
上联:西岐飞彩凤;下联:斗酒壮秦川。
上联:楼小乾坤大;下联:酒香顾客多。
上联:对酒歌盛世;下联:举杯庆升平。
上联:勺盛九州菜;下联:杯溶万般情。
上联:适意琴三弄;下联:抒怀酒一杯。
上联:同饮幸福酒;下联:齐绘四化图。
上联:香浮郁金酒;下联:烟绕凤凰樽。
6. 明朝时期的酒
明朝,由东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以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称为「大眼鸡」)运至广州,最後送往蘇杭销售。香港岛也因此得名。
7. 明清时期的酒
明朝军事特征
明朝军事指中国明朝时期的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明朝的国防、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的总称。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属于征兵形式。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正统时期开始使用募兵制度,开始和卫所制并存。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神机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清朝军事特征
从1644年开始到1911年清帝退位,这段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从不断的完善到开始不断被瓦解,军事实力也是从盛转衰变化。
在清兵入关之时,军事体制以八旗为主之后组建了汉军旗的绿营,到了清朝末期有了袁世凯的新军,到了洋务运动,有了海陆军三军,这个时期,清朝的军事体制也接近现代军事体制。
清朝不管什么时期军事体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兵民合一,兵民合一也是八旗军事体制的核心,还有就是军政合一,八旗子弟世代为兵,接受帝王的调遣,八旗子弟一辈子当兵,可以入朝为官,这是清朝军事体制最为核心的。
8. 唐宋时期的酒文化
唐朝封建经济得到高度发展。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社会经济。灌溉工具有较大改进,创制了筒车。农具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曲辕犁。唐朝的丝织品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产品种类繁多,质地精美。制瓷业生产的青瓷和白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制陶技术的成就以唐三彩为代表。金银器的制作也十分精美。长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同时又是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那时,中外经济交流频繁,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两税法的实行,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为以后历代税制开了先河。
经济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9. 宋代酒文化的繁荣
宋代经济繁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一直执行花钱买和平的外交政策决定的。
除去统治者开明、经济重心南迁、货币流通等通常因素之外,宋代一直为后世所诟病的软弱的外交策略恰恰是经济发展的具有宋朝特色的原因。
有宋一代一直采取岁贡外交的策略,花钱买和平,虽然屈辱,但是算经济账确实稳赚不赔的。
首先,岁贡与战争消耗相比九牛一毛。以檀渊之盟为例,每年交给辽国的岁币大约相当于大宋年现金收入的1.5%,如果算上总收入连0.4%都不到,这点钱对于宋帝国来说根本不构成影响。如果真靠战争解决问题,与游牧民族相比农耕民族的战争成本太高,打赢了又占不到土地,得不偿失。 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和平环境,刺激了商业的发展。民力不必为兵役耗尽,人民也不会因战争造成政府对民众的横征暴敛而发生暴动;政府对于每年的支出心里有数,不必担心战争造成的无休止的投入,从而可以专心发展经济。
其次,通过外交,宋在辽和金边界得以开辟大量的“榷场”,以大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绢帛、瓷器、茶叶等换取辽金的畜牧产品,利润丰厚,那一点点岁币早就赚回来了。
当然,我不是赞美宋代软弱的外交,但这毕竟是宋代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如果宋代统治者能够善加利用,一方面富国,另一方面强兵,提高综合国力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