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啤酒厂

古代生产啤酒(古代喝啤酒吗)

啤酒之家 2022-09-29 22:39 编辑:admin 259阅读

1. 古代喝啤酒吗

准确的说国外啤酒进入中国市场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据记载中国古代就开始酿制"啤酒"了。

"传入"中国的用词并不恰当。

1、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

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

2、河南贾湖村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酒精饮料却与现代啤酒成分有些差异,据记载,19世纪末啤酒开始传入中国,那时人们还将它称为“皮酒”,过了几年才有人制造出“啤”这个形声词。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朱莉·汉森表示,中国考古遗址证实中国酿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这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情。但依据当时石器时代的生产条件,这种酒精饮料的酿造技术不完善,或许这种早期酿酒方法可能得益于一个偶然发现,有可能石器时代的人类将采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内进行储存,存放长时间后水果即发酵产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可制造出美味饮料。但是,酿酒史跨越数千年历史,究竟中国最古老的酿酒文化是否始于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酿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商榷研究。

3、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

4、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

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让其自然发酵。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

5、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 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2.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

3. 古人喝啤酒吗

首先要明白一个最基础的酒知识:白酒属于“蒸馏酒”,而中国古代喝的酒是米酒,属于“酿造酒”。

何为酿造酒:

通过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酿造酒度数一般不会超过18°,因为超过这个度数,发酵的酵母菌也扛不住了,会被抑制直至杀灭。所以酿造酒的度数不高,酒精的刺激性就小,口感也还不错。

比如葡萄酒、啤酒、黄酒,就是典型的酿造酒。而且它们可以说是“文明的见证者”,基本上有文明,就有它们的身影了。

何为蒸馏酒: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

白酒、威士忌、白兰地,都是蒸馏酒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几大文明,都是先发明了“酿造酒”,直到蒸馏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的学会了“蒸馏酒”,中国也是如此。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酿造米酒,到了宋朝时期,更是酿出了米酒的顶级形态——黄酒。中国古代的酒史,完完全全就是米酒史,几乎没有白酒什么事。所以不管是鸿门宴的樊哙抱着4L的桶狂饮,还是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喝的都是米酒这种度数低的酒。

而白酒的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学者们的基本共识是元朝时候才出现。但即使出现后,它也一直是“非主流“,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白酒的饮用量才超过米酒(黄酒)。就算是这样,直到民国时期,中上层人士,依然主要喝米酒(黄酒)。白酒完全占据主流,那是建国以后的事了。

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

现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白酒品牌动不动就好几百年历史,恨不得说“山顶洞人“喝的都是他们的酒,让人自然将“白酒”和中国酒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都是有意无意在误导消费者。

但是资本决定屁股,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你就懂了。

目前白酒的规模、盈利,各个方面碾压其它酒。

马克思可能说过:“你看那卖力吆喝的人,好像资本家啊!”

所以哪里有更多的利益,哪里就有更高的声音。

我不否认白酒有它的魅力,也是中国酒。但是历史事实,并不该因此而扭曲。米酒,才是伴随中国文化从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最正统的中国酒。

中国酒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在前进,米酒的酿造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总体来讲呢,就是米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液越来越清澈。

喝酒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为了追寻醉酒时那种感觉。酒精度越高,那种感觉就来的越快。所以古人在酿酒时候,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度数。因为早先时候的米酒,度数实在太低了,想喝醉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基本上都会先喝撑。

比如秦汉时候,米酒的度数也就4°左右,这还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酒,至于老挂在嘴边的“一壶浊酒”,就是连4°都没有的带有些许酒精的稀米汤。这种度数,跟现在水啤差不多,再想想现在有人喝啤酒一桶的不醉的,你就不难理解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能喝。所以魏晋之前,喝“一石”(汉一石约40斤)也不稀奇,比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能喝一石(后汉书记载)。是不是很恐怖的量?想喝这么多酒要去多少趟茅房啊,只能说酒量大首先要肾好。

随着工艺的改进,中国米酒度数不断攀升,到唐时,好酒能达到8-12°左右,颜色也变成琥珀色,你说它是黄酒也是可以的,只是还没有达到巅峰。我特别喜欢唐代诗词里对好酒的描述,画面都极美:“玉碗盛来琥珀光”“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当然,唐朝时候,能酿出来成黄色的好酒还是少。大部分还是度数偏低、漂浮着发酵残留物的浊酒,比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当时普通人家酿的普通的酒,是不是措辞逼格爆棚?但味道嘛,肯定没有琥珀色的米酒好。

米酒最终品质稳定下来是在宋朝。此时好酒度数能达到14-18°,这也基本是酿造酒的度数极限了,正如前面所说,度数再高,连产生酒精的酵母菌都受不了。这时正儿八经按工艺做出来的米酒,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黄酒了。

最牛的是,唐朝时候酿酒,已经懂得通过低温加热工艺,给刚酿好的酒灭菌。这种思路的技术换个名词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巴氏消毒法”(思路相同,但操作还是有点区别的)。这种技术,比西方早出现了至少800年。

通过这种灭菌方法,再加上酒度比较高,彼时的好酒封存起来,能放很长时间不酸败。这样酒就能长途运输,另外就是“陈藏”才能实现,通过陈藏,可以大大提升米酒(黄酒)口感、风味。

另外米酒度数的不断攀升,就意味着酒量的不断下降。说“这人酒量真行”的描述,就从秦汉的“一石”变成了唐朝的“一斗”(一石的1/3),再到宋朝能喝个三升(3斤)就算很不错了。到现在喝黄酒,酒量大喝3斤也是常有的。

后来到了元朝,人们发明了蒸馏酒,那时候白酒还不叫白酒,叫“烧酒”“烧刀子”“阿力吉”,被称为白酒是建国以后的事情了。它直接将粮食和发酵的曲伴到一起,放在窖池里发酵后蒸馏,这样蒸馏出来的酒度数超级高,能达到60-70度,喝一口简直就像有人拿一把锉刀在你的喉咙里摩擦~摩擦~。现在的白酒原酒出来基本就是这个,我们喝的成品酒一般是降度到40-52°左右,还要经过陈放、勾调处理等复杂的过程。

虽然古人一直在追求酒度数的提升,但是度数更高的蒸馏酒——白酒,自从元朝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追捧。因为白酒的度数太高了,醉的太快,口感也太冲,这与明清时候文人追求“微醺”的感觉并不符合,所以黄酒依然是大众的主流用酒。

但是白酒也有自己的优势:想达到同样的醉酒程度,白酒比黄酒便宜的多,而且劲够大。所以慢慢就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追捧。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战乱频繁、天灾人祸,用来酿黄酒的小米、大米、糯米,都不够人吃呢,哪还有多余的拿来酿酒。更何况打仗导致运输困难,黄酒保存不好就变质,导致黄酒愈发的贵了。

而酿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并不是主食,高粱杆还是修河提的必不可少材料。成本低,劲大醉的快,保存方便。这些特点在乱世时期,那可是无可取代的巨大优势啊。于是白酒就在这个时期,势不可挡的反超黄酒,成为饮用量最大的酒。但即使是这样,黄酒依然倔强的流行于上流阶层,讲究的宴请还是少不了。

直到1949年,无产阶级铁拳横扫一切,新中国成立了。

一方面是领导层当初大多是苦哈哈喝出身,就算不是,在随后抗战过程中也过得挺艰苦,那都是喝惯了白酒;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勒紧裤腰带前行,粮食一直紧缺,酒当然就更稀缺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推崇白酒,甚至在制定“五年计划”、国家战略时候都有白酒的内容,讲究的是怎样用更少的粮食酿出更多的白酒。所以就在这种环境下,白酒彻底把黄酒挤到犄角旮旯里,成为绝对的“霸主”,一直延续至今。

这就是米酒和白酒的过往与关系。

另外很多人觉得黄酒就是南方的产物,其实在白酒占据主流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好的黄酒。北方以小米、黍米酿造的米酒,历史上也是有许许多多出名的好酒。只能说古时候好酒不分南北,就看哪家技术强、口碑好。

以上内容部分具体数据,参考了王赛时老师的《中国酒史》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喜欢黄酒微醺、慢醉的感觉,趁着秋日渐凉,可以品尝下我的【牧云·中华米酒】,是用红小米酿制的北方黄酒,微甜适口,最重要的是没有传统黄酒的药陈味,口感上也许会让你惊喜哦。在公众号内和淘宝都可以买到。

4. 古代的酒和现在的啤酒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

醴——中国古代的啤酒

  象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尼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在此我们进行一些考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1、中国原始的谷物酒究竟是哪种类型?

  首先要弄清楚,在历史上古代外国的啤酒也好,中国的“啤酒”也好,啤酒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啤酒的最基本特征应是用谷物发芽后的谷芽作为基本原料。啤酒中加酒花,人工加酵母菌是后来才有的。

  毫无疑问,含淀粉的原料都可能用来酿酒,问题是采用何种方式酿造。不同方式酿造的酒其类型不同。从世界范围来看,谷物酿造酒可分成啤酒和米酒两大类型。啤酒是采用发芽的谷物酿造的,发芽的谷物既是糖化剂,本身又是酿酒原料。而米酒则不同,需从外部加入糖化发酵剂(即酒曲)。远古时期著名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时期的酿酒,已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酒是属于啤酒类型。而对于中国远古时期的谷物酒,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并未彻底了解清楚。主要的观点有:

  中国最早的谷物酒是醴和酒,这两种饮料酒按不同的方法酿造,醴相当于啤酒,用麦芽酿成,酒是用酒曲酿成。第二种观点是原始的饮料酒是不分的,都是用发霉或发芽的从物酿成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酒和醴都是用酒曲酿成的。

(1)曲造酒,蘖造醴

  第一种也是较为普遍的看法是:酒和醴历来就是两种不同方法酿造的酒精饮料。

  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出现了酒和醴这两个字。醴和酒是分别叙述,互不相混的。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同的两种方式酿造的酒精饮料。(温少峰等:《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但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

  周朝的著作《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文字对应关系来看,可以理解为曲酿酒,蘖作醴。明代的李时珍也持有同样的看法。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至失传,则并蘖法亦亡。”西方的啤酒,酒精度一般为4%左右,而我国的黄酒其酒精度可达15-20%。这是黄酒取代原始啤酒的基本原因。

  西汉,蘖的生产还未停止,醴仍是酒精类饮料的一部分。《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蘖曲盐豉千合”之记载。汉代因与匈奴发生战事,汉败,还要向匈奴贡奉蘖(见《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记载:有一个人叫穆生的人,不会饮酒,每逢被邀请参加酒宴时,主人都为他准备醴这种酒度低的饮料,后来穆生受到了冷落,就不再为其设醴了。从这一则记载还可看出,醴是一种酒度很低的酒精饮料,适合于不会饮酒的人。

  现代酿酒专家朱宝镛先生提出:我国用谷芽酿造醴酒,和巴比伦人用麦芽做啤酒,差不多同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彼此之间是否有联系却无从考察"(朱宝镛:"酿酒工业的变迁")。对这个即有趣,又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看来还需要时间才能得到充分的证据。酒类品种的变化及酿酒技术的变迁,很可能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不同民族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谷物酿酒的起源这一问题的考察应当放在更为宽广的历史和地理的环境中。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如日本的山崎百治先生则认为:曲和蘖向来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但曲是块状的饼曲,后来发展成为大曲,酒药(小曲)等;蘖则为散曲,后发展为黄衣曲(用于酱油,豉的生产)和女曲(用于清酒生产)。

(2)曲蘖是发芽发霉的谷物

  第二种观点是现代方心芳先生提出的,他认为曲蘖是发霉发芽的谷粒,即酒曲。即在远古时代,曲蘖是不分的。后来才分化为谷芽,酒曲和黄衣曲。”这样可理解为,即然曲蘖不分,酒醴在远古应是同一种东西。

(3)醴也是酒曲酿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醴也是用酒曲酿造的。其酿造时间很短,或汁渣相将的酒醪。醴的基本特点是糖度较高而酒度低,酿造时间短。如《释名》将醴解释为是酿造时间仅一天的,口味很淡的酒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也是如此说,郑玄在注释《周礼》中的醴时说醴是一种酒液和酒糟混合在一起的甜酒。根据众多的历史资料加以分析,都并未说明醴就一定是用蘖所酿成的。用酒曲酿造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周礼》中所提到的“五齐”中有“醴齐”,实际上就是用来描述发酵过程第二个阶段的酒醪。又如西汉邹阳在《酒赋》中写到:清澈透明的是酒,混浊的是醴,它们都是谷米为原料用麦曲酿成的,虽然都来自相同的原料,但口味却大不相同。这里更能说明汉代时的醴是用曲酿造而成的。

2、中国远古时期已能生产啤酒的论据

(1)商代的谷芽──蘖和原始的啤酒──醴

  首先,在殷商的卜辞中出现了蘖(谷芽)和醴这两个字,而且出现的频率不低。综合卜辞中的有关条文,可以看出蘖和醴的生产过程。这一过程与啤酒生产过程似乎是相同的。首先是蘖的生产,卜辞中有蘖粟,蘖黍,蘖来(麦),等的记载。说明用于发芽的谷物种类是较丰富的。其次是"作醴"。大概是把谷芽浸泡在水中,使其进行糖化,酒化。再接着是过滤,卜辞中还有"新醴"和"旧醴"之分,新醴是刚刚酿成的,旧醴是经过贮藏的(以上资料由《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中的有关资料综合而成)。

(2)古代的谷芽和饴糖生产──原始啤酒生产的旁证

  另外我国古代蘖及饴糖的生产都有明确的,详细的记载。而且生产方法极为成熟。虽然蘖法酿醴的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尚未发现,但这并不等于在远古的时代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从大麦到啤酒,要经历发芽,粉碎,糖化,发酵这四个主要阶段,前三个阶段我们的祖先都掌握了,糖化醪发酵成酒应当不是问题。

  《齐民要术》中关于制蘖(麦芽)的方法相当成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渍麦阶段,每天换水一次;第二阶段,待麦芽根长出后,即进行发芽,对厚度作了明确的要求,为维持水分,每天还浇以一定量的水;第三阶段,是干燥阶段。抑止过分生长,尤其是不让麦芽缠结成块。这例小麦蘖的制造工艺,与啤酒酿造所用麦芽的制造是完全相同的。

  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饴糖。《礼记·内则》有“枣粟饴蜜以甘之”的记载。到了北魏时,蘖的用途主要是用来作饴糖。作饴糖涉及到麦芽的糖化,这与麦芽蘖酿造醴是相似的。《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小麦麦芽及饴糖的作法,麦芽的制造过程与现代啤酒工业的麦芽制造过程基本相同。还详细叙述了糖化过程。我国古代既然精通麦芽的糖化,至少可说明:在五、六世纪之前,用蘖来酿造醴(啤酒)是完全有可能的。

(3)浸曲法酿酒──用蘖酿醴的遗法

  从古代酿酒最先使用渍曲法也可看出我国古代用蘖酿醴的可能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让其自然发酵。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

活动:

8 Wired Hoppy Berliner 八怪精酿啤酒 免费送!

5. 中国古代喝啤酒吗

醴酒

中国最早的酒叫“醴酒”,是用谷物酿制的,这一点与其它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是从葡萄酒开始学酿酒的,因为葡萄可以直接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谷物不行,要先经过糖化,然后才能发酵。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谷蘖能糖化谷物的功能,谷蘖就是刚刚生的”谷芽“,谷芽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糖化。很多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有啤酒都是用麦芽作为糖化剂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威士忌是蒸馏酒,历史只有几百年。

用谷蘖酿出的酒称为”醴酒“,谷蘖的糖化力有限,酿出的酒的酒精度只有3-4度,所以醴酒喝上去甜甜的,口感应该很不错,称得上是古代的啤酒。

醴酒有清酒和浊酒之分,浊酒是没有过滤的酒,里面有很多发酵后的谷物渣滓,与如今的甜酒酿很像。

6. 古代人喝酒

1. 杜康。

杜康是我国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后世把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欢伯。

因为酒能够消解忧愁,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所性就被人们称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现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3. 杯中物。

因饮酒的时候,大都用杯子盛酒而得名。始于孔融的名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另外,陶渊明也曾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4. 金波。

因为酒色如金,在杯子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5. 白堕。

这是一个擅长酿酒者的名字,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6. 冻醪。

也就是春酒,是在寒冬酿造,以备在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7. 壶觞。

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也用作酒的代称。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7. 古代的啤酒叫什么

燕京啤酒,由坐落于首都北京的燕京啤酒公司生产。该公司建于1980年,1993年组建集团。燕京总部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国行业的百强企业。高品质的燕京啤酒先后荣获第31届布鲁塞尔国际金奖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金奖全国行业质量评比优质产品奖,并获全国啤酒质量检测A级产品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指定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配餐用酒。1997年燕京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8. 古代人喝啤酒吗

古代酒的度数就和现在啤酒的度数其实是差不多的,大概也就是在10度左右的样子。所以在古代人人都可以稍微喝一杯的,毕竟这么低的度数喝几杯也不会烂醉。古代的酒大多是通过粮食的自然发酵而形成的,所以在当时酒也比较珍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对于酒的提纯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9. 古代喝酒为什么叫吃酒

古代人认为吃饭喝酒都用嘴,所以喝酒也叫吃酒。吃酒也是宋代人的口语

10. 中国古代有啤酒花吗

哈尔滨有名的传统饮料秋林格瓦斯饮料,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口味的发酵饮料,尤有一种特有的麦乳与酒花发酵的芳香。酸甜适度,清凉爽口,醇香浓郁。秋林·格瓦斯采用生物工程技术,以大列巴、酒花为基质,经益生菌、乳酸菌等多种菌种混合而成,实现了传统饮料的现代化生产。

下一篇:范佳乐啤酒的历史(范佳乐啤酒百科)
上一篇:河南啤酒招商网(河南啤酒招商网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