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据史料记载,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1916年改由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经营,年生产啤酒量3000吨,1945年由民国接手经营。当时的青岛啤酒已是清亮透明、泡沫丰富、味道醇厚,它不仅得益于天赐甘露??崂山泉水,而且也显示了德国历史悠久的啤酒酿造技术在中国的成功应用。
上海解放前有三家啤酒厂,其一是挪威人办的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建于1912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啤酒厂,因其所产啤酒质量精良,需求量日增,1933年移迁现址(上海宜昌路)扩建新厂,1936年落成。新厂易名为“英商上海啤酒公司”(上海啤酒厂的前身),所产“友啤”啤酒(U•B•BEER),又名上海啤酒,1958年改称为上海啤酒厂;其二是法商经营的中国啤酒厂,建于1928年,1935年改名为国民啤酒厂,日本统治时期改为酒精厂,即今上海酒精厂;其三是英商怡和洋行开办的怡和啤酒厂,建于1933年,1942年被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接管,日本投降后交还给怡和洋行。解放后,英商作价卖给中国,改称华光啤酒厂。
北京解放前有两家啤酒厂,其一是北京啤酒厂,1941年是由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在16万平方米土地上建起的啤酒厂,当时生产规模很小,生产的啤酒只供侵华的日军的军需。四年后日本投降,啤酒厂由国民党**接管,不到一年又转卖给私人经营,当时啤酒产量最多的一年也只有200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轻工业部糖工业管理局接管了啤酒厂,改厂名为北京啤酒厂,废止了原“飞马牌”商标,开始生产北京啤酒。其二是北京双合盛啤酒厂,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清朝末年,北京的啤酒都是从德、日等国输入的。1915年,侨居俄国的华商张廷阁与捷克人尧西戈拉来到北京,在玉泉山参观了一家“啤酒汽水制造厂”,但它只生产汽水不生产啤酒,徒有虚名。当时,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的啤酒无法输入,于是张廷阁趁此时机将在海参崴的资金抽调回国,与怀有同样热忱“实业救国”的山东商人郝升堂等7人,集资20万银元在能引来玉泉山水的广安门车站旁,建立了一家中国人办的啤酒厂,当时总计为19股,而张、郝两人占15股以上,因此基本上是两人合办(亦双合)经营。他们从商界名联“福如东海长流水,财源茂盛达三江”中,取出了“盛”字,由此定名为“双合盛”。招募了员工200余人,酿酒的机器设备大部分来自德国,并聘请捷克人尧西戈拉酿酒技师总管技术。选用德国等进口的上等啤酒花和强壮酵母,精心酿造,1916年第一批“五星牌啤酒”问世,酒液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口味纯正,毫不逊色于进口啤酒,不仅走俏于北京,还畅销天津、上海、汉口等地。1926年在当时工商部国货展览会上一举夺标,并在巴拿马国际展览会上获奖。自20年代起,五星啤酒就从天津转销香港、澳门及南洋群岛,声誉远播海外,这是中国民族啤酒工业中较为成功的一例。
同期,由中国民族资本家建设的啤酒厂还有,如建于1904年哈尔滨的东北三省啤酒厂是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啤酒厂;1924年哈尔滨又建立了五洲啤酒汽水厂;1920年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烟台啤酒厂的前身);1935年广州建立的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等,这些厂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