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销售啤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首先市场调查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啤酒代理的市场调查非常的重要,要认真调查你想做代理的当地人们的啤酒口味和消费水平,针对调查结果对比选择适合的啤酒品牌。 第二,产品质量。通过第一步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啤酒品牌,当然合适的代理啤酒的品牌肯定不只一个,这时就要把产品的质量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你通过网络、刊物、行家等信息渠道充分了解所要代理啤酒的品质,主要了解他是否有自己的工厂,在市场的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美誉度、消费者的忠诚度等等。 第三,资金问题。这包括成本问题和可以周转的资金。成本问题主要包括销售团队费用、仓库开支、运输费用和检验税项等等费用。周转资金比较简单,就是说在代理啤酒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可以周转的资金,便于操作。 第四,洽谈合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厂家的市场支持、广告支持、是否给予独家代理权力、良好的售后服务以及促销礼品等等各方面全方位的支持政策。了解这些以后就可以洽谈合作业务了。 第五,合同签订。这是一个很慎重的问题。这就需要代理商对相关的法律一定要了解透彻,正规的国际销售代理协议书规定的范围主要有代理人的职责、佣金的索取和支付、关于合同的索赔、变更,留置权、法律适用等基础性和原则性很强的条文,还有对于有关产品的质量的问题一般是在附加条款中规定,这些内容,作为啤酒代理商都要有透彻详细的了解。
2. 啤酒销售工作经验
关键看经营人的能力,每个人有每个人做事风格和思维,思路决定出路,同时要全力以赴,不要半途而废。
3. 啤酒市场问题与解决
啤酒行业现在属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本地的啤酒喝一些外资控股集团公司,所以说是鱼龙混杂,本地产品的广告力度还有销售渠道都不如外资公司,所以经营管理模式很难受,我们一定要在一起把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好,大家觉得怎么样我说的
4. 啤酒市场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1、营销意识不强:
不少企业决策者首先在主观意识上就认为夏天是白酒的淡季,销量下滑或产品走不动都是很正常的现象!而正是这种“任期自然销售”的粗略意识才导致了大多数白酒企业在淡季营销上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在淡季来临之前做好相关的市场防御工作,在淡季的时候也未把重点真正转换到市场营销和管理上来!从而由于准备不、战术不恰当,而丧失了在淡季的整体竞争力。
2、产品市场定位不准导致淡季更淡:
炎热的夏天是饮料和啤酒等产品的旺季,作为白酒产品而言,要想在这个季节实现较大的销量,就必须在产品种类、结构与档次上进行合理的调整。整体来看,在夏季,白酒市场酒和低档酒(如光瓶酒)的销售弧线变化不是很大,经常喝白酒或送礼的消费者在夏季基本上还是依然购买,而转喝啤酒、红酒等产品的消费者基本上以中青年人居多。所以,要巩固白酒的主流消费群体,在夏季是不宜主推高度酒的!但反观我们的不少厂家是冬季主推的什么产品、在夏季还是依然摆放在货架上,即没有根据季节变化的规律性来适时调整产品的合理结构,以至淡季更淡。
3、促销战术不当使淡季战绩不佳:
在炎热的夏季,笔者看到包括很多名优产品在内的白酒企业都在搞“买一赠一”活动,可多数厂家送出去的并不是消费者想要的,因为他们送的都是同样的白酒,毕竟白酒本身在淡季就是不太受欢迎的,即便你送的是一个产品或其它红酒产品,但效果都不会太理想。象全兴大曲就会促销,卖出一瓶就送六瓶矿泉水,因为相对来说,水饮料在夏季比酒受欢迎些。所以,在淡季的促销策略上,我们的白酒厂家不能一搞促销就来倆,一定要想法如何抓住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所在才是关键!
4、缺乏强有力的品牌作支撑: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不少白酒品牌、特别是白酒一旦离开了促销攻势产品在商场就基本叫停,在淡季更是惨淡经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白酒产品虽然卖了个好价钱,但由于自身在产品度与美誉度方面极度匮乏,从而不能依靠忠诚度较高的、极为稳固的消费群体来支撑市场的更大发展。所以,高价位的白酒品牌还必须具有高价值的品牌基础,否则,将很难建立起稳固的消费根基。
5、自欺欺人的淡季营销手法导致名存实亡:
现在不少的白酒厂家也实现了在淡季的稳定增长,可他们实质上只是把产品的库房换了个地方,表面上看是“销售”出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被消费者“消费”掉!造成这种结局的病根在于:我们的厂家在淡季来临之前是想方设法让经销商进货,一些片区的业务人员为了赢得淡季的业绩,也是拼命把货往经销商那里压,但这些实质上并没有真正解决企业在淡季的销售问题。
6、厂商各自为阵:
每逢白酒淡季,厂家与各级渠道商及终端零售商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以至淡季门庭冷落。这方面,一是厂家对淡季营销战术没有进行彻底的灌输与执行,经销商的行为往往也与厂家的意愿相违背;另一方面经销商在淡季过于依赖厂家的促销,缺乏主动意识,有的更是把主力投入到其它畅销产品上去了,这样一来,导致淡季更淡。
5. 啤酒销售经验
1.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啤酒,啤酒的功能是什么,啤酒的需求人群集中在哪个年龄段等等,需要对自己所代理的产品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可执行的方案,朝着既定的目标去拼搏,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代理工作,而不是头脑一热,就去做!
2. 挑选合适的品牌来做代理,或者是知名度比较大的,或者是自己比较喜欢的,或者是代理条件最合适的,总之要选择自己认可的,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啤酒的品牌也需要自己的认可和适合。啤酒中富含硒元素,口感香醇,众所周知硒元素具有抗衰老抗氧化防止一些疾病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的选择!
6. 啤酒销售市场遇到的问题
百威啤酒属于知名的大品牌,其价格都是公开透明的,所以对代理商来说,百威啤酒的利润空间可操作性不大。但由于其超高的销量,完全弥补了单瓶利润低的缺点。
因此百威啤酒代理商是有很大利润的,据网络数据显示,百威总部合作代理商的毛利率一般在百分之五十以。就算由于销售成绩一般,月营业额50000元,利润率只能达到35%,月收入也可以达到17500元以上。月营业额50000元,想必一般的县级代理也能轻松达到。
看到上面的数据,对于百威啤酒代理商利润大吗,一年能赚多少钱这个问题,你还有疑问吗。百威啤酒代理虽然利润很大,但由于市场成熟度高,代理是有一定难度的。
7. 影响啤酒销售的因素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
8. 销售啤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怎么解决
首先先去找厂家,或销售商联系好货源,再找超市联系,拿着你的酒去推销,开始可以代销,卖的好就再找你,这样一点一点打开销路,我家刚开始做的时候,一天才卖几箱,也就2,3个月吧,销路就全面打开了,当然竞争是有的。耐心也是必要的。看你怎么做了
9. 销售啤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放开路边摊,就是放开城市的经济活力,是疫情之后恢复经济的好办法,为商业机会创造场景。商业机会都是谈出来的,晚上约个路边摊,剥着小龙虾,灌着啤酒,喝嗨了,啥事不好商量!或者,点各式各样的烤串,再炒几个菜,当羊肉伴着孜然的香气飘起,“歪嘴”喝到半酣,望着炭火和袅袅青烟,还有啥矛盾不能化解?继续合作,接着干!这种商业场景,比穿西装、打领带,坐在会议桌两旁谈判效果好;更比面都不能见,只在电话里干巴巴地说要点好。一、自己不生产精酿啤酒,可代卖
如果你自己不生产精酿啤酒的话,可以到啤酒屋或者生产精酿啤酒的店面进一些,然后买一辆啤酒车就可以了。
二、自己生产精酿啤酒,可吸引客户
如果是自己生产精酿啤酒的话,可以买一辆啤酒车,在地摊多、人流量大的地方销售,这样既可以增加额外收入,也可以为自己的精酿啤酒店做宣传,一举两得。
地摊经济是烟火气精酿啤酒也将会在地摊经济中崛起!虽然贵为精酿,最终目标就是大众都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啤酒!
10. 销售啤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怎么写
销售未达成原因
1、产品。缺乏特点,没有特色,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过于单一。
2、决策。决策失误,市场战略规划错误,不符合市场行情,销售战略营销计划都不符合市场,导致无法正确制定合理的方案,最终决策偏颇。
3、质量。质量不过关,没法和竞争对手过招就被击败。质量必须过硬才是根本。
4、价格。定价不符合市场需求,过低,或者过高都不能迎合市场,合理得定价才能让客户满意,从而增加竞争力。
5、渠道。渠道过窄,不够宽阔,市场占有率太低,没有品牌效应,客户不买账。渠道代理商没有理念,不配合公司发展,不愿意做广告和做活动。
6、服务。服务态度不够,客户满意度低,没有好的服务,市场无法延伸和发展。
7、政策。好的政策可以争取更多的合作客户,迎合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能更好的开拓渠道。
8、人员。能力不够,无法找到客户的软肋和真正的需求,从而无法实现交易。必须提升专业能力和成交技巧。
9、竞争。市场大环境变化,竞争激烈,比较残酷,在竞争中无法脱颖而出,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改善建议
1、先做市场调研,正确打开方式,为决策做指引。
2、把关产品质量关,设计,原材料,保证有质量,有品相,有特色。
3、合理定价,把价格制定要符合市场定位和客户需求,不盲目定价。
4、延伸渠道,不断拓宽,优化目前代理商的经营能力和产值。
5、完善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人员的态度和素质。把服务做好,提高满意度和传播度。
6、政策要科学,一方面能让代理感觉到诚意而不是割韭菜,一方面也保障公司基本利益。
7、提升基层销售人员的能力和素养,让他们可以更好的认识销售,做好销售。
8、提升竞争力,无论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也要把品牌优势放大,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