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涨价了吗
近日,包括华润雪花、青岛、燕京等多家国内知名啤酒企业纷纷宣布将对旗下啤酒产品进行调价,这也成为啤酒企业近十年来的首次涨价,对于早已习惯三至五元一瓶啤酒的消费者而言,喝廉价啤酒的好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此次涨价的消息一出,让沉寂多年的啤酒行业终于热闹了一次。业内预计,从宣布涨价到实际涨价,大概需要两个月时间,预计涨幅将在15%-20%左右,涨价产品集中在500ml的瓶装和易拉罐装。除了原材料上涨、人工增加、运输费用增加、环保税开征等因素,消费升级也推动了此次涨价潮。
十年间什么都涨了 就啤酒没涨
从市场上看,三至五元甚至价格更高的瓶装水比比皆是,但是有些啤酒的价格甚至要低过水价。对啤酒企业来说,过去的十年,各种成本、次产价格都在不断上涨:跟生产啤酒相关的大麦、麦芽、啤酒花的价格在波动中逐渐上涨,人力、物流、包材等成本同样在不断上涨。但是啤酒却陷入了十年不涨价的尴尬境地。
2. 啤酒涨钱了
金星518和精品新一代每箱(12瓶)涨一元,一瓶涨价幅度为0.083元。金星小麦啤和金星爽啤每包(9瓶)涨0.3元,一瓶涨价幅度为0.033元。而在3月20日,金星啤酒集团董事长张铁山曾提出,4月1日起,金星高档啤酒每瓶涨0.3元至0.5元,低档啤酒每瓶涨0.03元至0.04元。事实上,此次金星高档啤酒的涨幅每瓶还不到0.1元。
3. 啤酒涨价了吗今天
没有涨价,根据各个地区不同价格略有不同,其中包括运输费,当地有代理的话还有代理费!总体没有涨价
4. 啤酒行业集体涨价
夏天的傍晚,冰镇啤酒配下酒小菜,是属于夏天特有的“畅爽”。但这么多年过去,下酒菜还是那个味道,啤酒却不声不响的经历了变革。
早些年,一个区域总出现的啤酒就那几个牌子,有绿色玻璃瓶的,也有易拉罐装的,但是大家更钟爱玻璃瓶的:便宜、喝着过瘾。
现在,超市里的啤酒形状高、矮、胖、瘦;牌子千差万别;黑啤、白啤、生啤……就连种类都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更让你不能忽视的是,这啤酒怎么越来越贵,看着也越来越高端了。这其中与啤酒行业经历的变革不无关系。
19世纪末,啤酒开始传入中国,它虽然属于外来酒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中国的啤酒消费总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
据数据调查显示,30多年前,我国具有2800多家啤酒企业,啤酒区域化严重,档次较为低端,价格战非常激烈,整体利润低,没有形成品牌,整个啤酒行业混乱。
而现在,在册的规模啤酒企业缩减到300多家。这中间经过收购、整合、扩张等环节,啤酒行业日益趋于成熟。
这中间也出现新的挑战,2014年,我国啤酒的产销量一直在持续下滑,直到2018年才实现正增长,但是行业产量却在继续下降。啤酒行业为适应形势,在积极的调整。我们比较直观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啤酒变贵了,也变得更加高端了,这与4个啤酒行业现状有关。
1、啤酒行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已经没有足够的增量空间,前些年由于价格战的原因,啤酒行业的利润薄弱,为了获得长足发展,企业将目光集中到产品的结构升级,开始研发中高端啤酒,行业整体也在提价注重利润。如青岛啤酒推出了奥古特,雪花啤酒推出了脸谱系列。
2、随时间推移,80后、90后也逐渐成为啤酒消费的主力军,消费观念升级,人们开始追求啤酒的多样化,中高端化,低端市场萎缩。
3、啤酒成本中包装约占50%,受环保政策的影响,包装成本在增加,其他原材料以及人力成本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成本的增加也是啤酒提价的原因之一。
5. 啤酒涨了多少价
这是啤酒罐内的液体中的微生物腐败发酵所致,然后膨胀所形成的。发酵膨胀了的液体,没有出路,就把罐子撑开,造成罐体变形。这种啤酒,最好不喝了。个人认为一定不要喝了,因为啤酒在高温发酵膨胀的过程中会产生其它有害物质。不过,我基本会用来浇花,当花肥用。
6. 青岛啤酒涨价了吗
2.88元/斤
青岛啤酒产自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前身是国营青岛啤酒厂,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是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青岛啤酒选用优质大麦、大米、上等啤酒花和软硬适度、洁净甘美的崂山矿泉水为原料酿制而成。原麦汁浓度为十二度,酒精含量3.5-4%。酒液清澈透明、呈淡黄色,泡沫清白、细腻而持久。
7. 啤酒价格越来高
因为价格低,利润少,所以越来越少。
现在还是有玻璃瓶的啤酒的,而且还很多,只是你没有看到而已。现在玻璃瓶啤酒也有,易拉罐啤酒也很多。玻璃瓶子的啤酒,不便于长途运输。所以你在商场看到的玻璃瓶啤酒越来越少。
现在在城里超市里大部分是罐装啤酒,罐装啤酒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在超市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罐装啤酒。主要原因是,第一,瓶装啤酒携带不方便数量有限。第二,放在超市货架上面更安全。
8. 啤酒涨价了吗?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