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全球最大啤酒酿造商百威英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在7月19日正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然而,7月13日,却在官网上宣布,公司已经决定不再推进亚太公司的香港IPO计划,此事倍受关注!
作为啤酒界的“巨无霸”,百威亚太的IPO在某种程度上被业界视为标杆,在上市之际,却又搁浅这一计划,可能是市场的反应与预期有很大的落差。相关资料显示,在截止认购之前,公开发售部分吸引约11万人认购,超额认购也只吸引11倍,这个认购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不如预期的,所以让让上市计划暂时停止了。
因为百威亚太在香港上市,是看中了该资本市场的资金,解决资金链断裂得问题,然而却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可能就会暂停上市计划。并且,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三月份,百威亚太的负债总额达到86.04亿美元,亚泰殷博上市的目的也是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缓解债务危机,所以他肯定还会再去谋求别的市场上市来募集资金,比如新加坡市场,解决资金链的问题,来完成相关的重组。
百威亚太赴港IPO以失败告终,不在于香港机构投资者不参与,在港发售5%部分获得十倍申购,关键是95%的国际发售部分网下收购不足,导致百威亚太控股IPO失败。
百威啤酒太自信,没有引进基石投资者。
IPO博弈在国外是价格和估值的博弈,百威亚太的发售价范围为40-47港元,对应的市盈率介于38.5倍至45倍。百威亚太控股希望以发行价上限发行,但是机构可能更愿意以下限认购,最终管理层与承销商发行价格难以形成共识。
国外成熟市场没有炒新陋习,机构对发行价格更为敏感,百位亚太上下限价差比较大,在18%左右,这就可能导致机构配售的盈亏转变。
失败另一个原因是百威啤酒太过自信,百威啤酒发行估值水平算不得高,华润啤酒2019E预期市盈率64.47倍、青岛啤酒37.33倍、重庆啤酒44倍、燕京啤酒82.21倍,百威啤酒还是具有一定估值优势的。所以一方面管理层不愿意降格以求,另一方面就是没有引进基石投资者。
对于小型IPO不引进基石投资者没有任何问题,但是百威亚太控股是今年港股最大IPO,预计募资650.6亿元-764.45亿元,这种巨无霸上市,没有基石投资者锁定大量股份作为定海神针,上市以后二级市场抛压难免很大,股价容易出现较大的波动,机构容易出现浮亏,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
百威亚太募集资金为了解决母公司负债
一般IPO都会有募投项目,只有投进具体项目,才可能带来利润,招股书显示“本公司会将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全数偿还结欠百威集团附属公司的贷款,以完成重组。”这种IPO是不多见的,实际上就是为母公司还债,套用一个成语就是母债子还,这种IPO对公司业绩影响并不大。
为什么要替母公司还债,就在于母公司欠债太多,百威英博去年年底的负债超过了1000亿美元,母公司欠钱多了就需要子公司IPO找钱还债,这种IPO市场未必就是十分欢迎的。
百威亚太控股不仅仅要给母公司还债,还要在母公司账户上存钱,还不是一块两块的,未来五年,百威亚太必须在百威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的现金池里存放24.5亿美元至30亿美元不等的存款。说一个万一,母公司欠债1000亿美元,那一天没钱还债了,二三十亿美元会不会被债主拿走呢?这就是风险,虽然国外公司治理透明,很少出现财务问题,也很少有母公司敢挪用上市公司资金,但投资者难免担忧。
百威亚太控股商誉市值高企
去年以来,A股市场天雷滚滚,主要就是商誉减值导致不少公司一夜之间就从盈利到巨亏,而且一亏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股价纷纷暴跌,投资者欲哭无泪。
对于商誉市值高企的担忧,不仅仅是国内,国际市场也是有的。
百威在亚太市场是秉承买买的策略,并购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商誉,百威亚太在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百威亚太的商誉高达132亿美元,占总资产比重为51.06%,另外还有百威亚太还有44亿美元的无形资产,不管是商誉还 是无形资产都是存在减值的可能的 。176亿元商誉市值和无形资产,即使减值一点点,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各种原因,加上百威亚太控股在IPO价格上不愿意让步,导致机构参与度很低,IPO最终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