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USH啤酒
爱尔兰的修道士们是在十二世纪前往地中海国家朝觐时学会了如何从啤酒和葡萄酒中蒸馏的。虽然,蒸馏最初只局限在药用方面,但是这毕竟不能阻挡它的“娱乐”功能。而这些僧侣们所掌握的蒸馏知识就构成了爱尔兰和苏格兰威士忌的共同基础。
十八世纪爱尔兰的贵族们其实更偏爱法国的干邑白兰地,而爱尔兰威士忌则被认为是低档次的东西。但是很快,爱尔兰威士忌被赋予了农村和城市这样的分别,农民喝的酒叫做Poitin(私酿劣质威士忌),而城市人的酒被称作Beaux-de-vie(法语生命之水)。城市人的威士忌还加入了一些草药植物调味,甚至在巴黎也大受欢迎。到了十八世纪末,在爱尔兰估计有两千家威士忌蒸馏厂。1779年,政府出台了一个新法案要对每个蒸馏器都征税。开始的时候税率比较低没有多大影响。但等到第二年大幅提高的时候,那些小型威士忌酿酒者受到了冲击。爱尔兰四分之一的酿酒厂倒闭或转入地下。到十八世纪末,爱尔兰只剩下不到15%的蒸馏厂了。征税的恶性循环使爱尔兰威士忌行业受到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政策的直接结果就是威士忌酿造向少数厂家集中。到了1823年,整个威士忌行业都集中在几个大蒸馏商手中,比如:都柏林的JohnJameson和JohnPower。
我们现在很难想象,在十九世纪初爱尔兰生产的罐馏威士忌比它的苏格兰亲戚还要受到欢迎和尊重。但是,几个因素又使爱尔兰威士忌丧失了它应有的优势地位。当爱尔兰税务官AeneasCoffey完善了柱馏器并申请了专利后。爱尔兰人认为这种蒸馏器生产的是劣质威士忌,根本不值得评判。但是低地的苏格兰威士忌同行们却率先使用了这种新工艺。他们很快就尝到了规模生产的甜头,向世界范围出口勾兑威士忌。1945-1948年爱尔兰的“大饥荒”(TheGreatFamine)使爱尔兰的农村人口骤减10%,用来酿造威士忌的谷物也大幅减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布了爱尔兰威士忌的死刑。与苏格兰同行不同的是,人家还可以使用柱馏器大量生产高含量的工业酒精生存下来,而爱尔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22年,当爱尔兰宣布脱离英国统治时,爱尔兰威士忌又经历了一次重大打击。英国议会决定在所有大英帝国的范围内禁止销售爱尔兰威士忌,当然由阿尔斯特地区(Ulster,北爱尔兰)生产的威士忌除外。在美国颁布《禁酒法案》后,爱尔兰威士忌又失去了最后一个大市场。当美国重新开放市场的时候,苏格兰和加拿大的威士忌又蜂拥而至。就这样,爱尔兰政府在二战后不得不关闭了所有的蒸馏厂。
爱尔兰威士忌的前景是非常暗淡的。1960年,整个爱尔兰只剩下四家蒸馏厂还在运转:Bushmills、Jameson、Powers和CorkDistillers。1966年,除Bushmills之外的另外三家决定抗议世界对爱尔兰威士忌的漠视。他们组成了爱尔兰制酒公司(IrishDistillers,ID),要生产最好的爱尔兰威士忌。最后,在1973年Bushmills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但是保留了它在Antrim的蒸馏厂。现在,全世界只有一家在生产爱尔兰威士忌了。1988年,法国Period–Ricardo公司在经过与另外一只大鳄GrandMetropolitan争斗之后收购了ID。
在解决了产权归属问题之后,爱尔兰威士忌好像就要蓄势待发,虽然是微不足道的市场份额但也仍足以让人高兴。1989年复活节那天,一家新的蒸馏厂诞生了。一些爱尔兰企业家为了希望看到威士忌行业能够重现竞争,在联合参股后成立了库力制酒公司(Cooley’sDistillers,CD)。当ID希望收购CD向爱尔兰政府提出标的时,爱尔兰政府以反垄断竞争为由拒绝兼并,就这样,CD生存了下来。今天,CD生产的品牌有Tyrone、Kilbeggan和Connemara,它们作为爱尔兰威士忌复兴的象征出现在世界上。
2. busch啤酒
BEBEEROM啤酒超市,简称:BB啤酒超市,是以啤酒销售为主的休闲娱乐场所品牌,BEBEEROM啤酒超市里啤酒商品开放陈列,客户自我选购,排队收银结算,现场搭配音乐、氛围灯光、烧烤小吃等下酒菜,客户可将购买的啤酒与三五好友在现场享用。随着啤酒超市越发受到消费者喜爱,现啤酒超市类休闲娱乐场所在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已然成为消费客户的夜间第三空间。
3. bush是什么酒
澳大利亚葡萄酒文化起源作为相对年轻的“新世界”葡萄酒国家,澳大利亚却有着悠久的葡萄酒文化和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个多世纪之前。澳大利亚的第一支葡萄藤是在1788年由首批来自欧洲的移居者带来的。由于悉尼的天气潮湿多雨,一部分的葡萄树没有种植成功。
1791年,一位德国的后裔,PhilipSchaffer,在Parramatta成功的建立了澳大利亚第一个葡萄园。
另一位对澳大利亚葡萄酒行业颇有影响的是葡萄园艺师JamesBushy.Bushy曾经在著名的法国Bordeaux(波尔多)附近生活,并在1824年移居澳大利亚。
他开办了一所专业教授葡萄种植学的农业学校。
1830年Bushy带着自己学校葡萄园酿制的第一桶葡萄酒来到英格兰,结果受到当地葡萄酒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1831年,Bush周游法国和西班牙,并带回543条葡萄藤剪枝,其中有362条在澳洲存活下来。现澳洲葡萄主要都是发源自Bushy的这些葡萄园。世界上经典优质的葡萄品种,在澳大利亚都能大量生产。CabernetSauvignon(赤霞珠)在澳洲的几个酒区都能找到“归宿”。
著名的Connawarra(库拉瓦拉)的terrarossasoil(特罗莎土壤)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以高品质的赤霞珠闻名了近一个世纪。就风格而言,世界上没有几个产区可以媲美MargretRiver(玛格丽特河)的赤霞珠。
在较冷凉的地区,PinotNoir(黑皮诺)生长的很好。
4. 德国HB啤酒
德国HB 啤酒 有两种 一种是 德国法兰克福的 亨格HB 啤酒 是德国哈德伯格集团的产品 有386年历史。分销全球10几个国家。在国际上也很有知名度。另一个是慕尼黑的HB 皇家啤酒。这款酒 我了解不深
5. bush啤酒介绍
不是
百威是百威啤酒Budweiser的谐音。
1852年,一家小型啤酒酿造厂(即后来的安海斯-布希公司,简称AB公司)在美国圣路易斯市诞生。1860年,这家小型啤酒酿造厂迎来了新任场主艾伯哈德•安海斯(Eberhard Anheuser)。 其后不久,安海斯将女婿阿道弗斯•布希(Adolphus Bush)招至麾下,任命其担任公司的销售员和经理。1876年,在“优质啤酒原料结合悠久酿造工艺”的配方精髓上, 布希在美国推出了首个全国性啤酒品牌——“Budweiser(百威)”。
6. bush啤酒怎么样
十大断片酒有:粉象系列(Delirium)、布什桃子(BushPeche)、乐蔓樱桃、长岛冰茶、 AuntRoberta、DeathInTheAfternoon、JungleJuice、AdiosMotherFucker、Zombie、血腥玛丽。
粉象系列(Delirium):名气真的是很大,一般说起失身酒,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粉象。粉象系列包括深粉象、浅粉象、樱桃粉象等。据说之所以叫“粉象”,指的是喝醉之后会看到粉色的大象。
粉象的酒精度是8.5°。
布什桃子(BushPeche):这款布什桃子也是最烈的果味啤酒之一,在酿造过程中加入水蜜桃香精,水蜜桃的果味很重,喝起来很有那么点水蜜桃果汁的感觉,很巧妙的掩盖了啤酒花的苦、酒精的杀口感。高达8.5°的酒精度,则让它成为了酒精度数最高的果啤。
乐蔓樱桃:极强的酸味和甜味,深粉色的酒体,非常优雅。出入口是极重的酸味和甜味,非常浓郁的樱桃汁味道,就连泡沫都带那么点粉红,浓浓的酸味足以让人一不小心就忽视掉了隐藏其中的、度数6°的酒精……回味也有淡淡的甜味,喝过就难忘。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多喝了几瓶……
7. brahma啤酒
彭博社发布了2019年全球最富有家族排行榜。榜单显示,目前全球最富有的25个家族财富总和已超过1.4万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5%。
沃尔顿家族毫无悬念地蝉联榜首,可其中居然还有掌管平价欧尚超市的穆里耶兹家族,凯悦酒店集团背后的普利兹克家族,以及我们平日都在吃的巧克力同名的费列罗家族……
沃尔顿家族(Walton)
掌控公司:沃尔玛百货有限公司
财富估值:1905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一位
每分钟7万美元、每小时400万美元、每天1亿美元——这是沃尔玛集团背后家族——沃尔顿家族(Walton)自去年彭博社发布“全球最富有家族排行榜”以来的财富增长速度。以1905亿美元独占鳌头,稳坐今年全球第一富豪家族的宝座。
为世界第一财富家族,沃尔顿家族的节俭令人吃惊。老山姆·沃尔顿终其一生都没买过豪宅,一直住在本顿维尔小镇,经常开着自己的旧皮卡出门,即使后来成为世界首富,出差也只坐经济舱。受创始人家族影响,沃尔玛的高管们也一直都保持着节俭作风:开经济型汽车、使用小办公室,就连没用完的铅笔都要回收。
玛氏家族(Mars)
掌控公司:玛氏食品公司
财富估值:1265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二位
就在华盛顿特区弗吉尼亚的榆树街6885号,一幢深红色的双层建筑总是大门紧锁。这座神秘的建筑就是玛氏家族企业的总部。
刚开始这家公司经营得并不十分顺利,直到1923年,事情有了转机。他23岁的儿子弗瑞斯特从加拿大回到他的身边,给他建议制作出玛氏的经典产品“银河棒(Milky Way Bar)”。这款糖果棒外面覆盖巧克力,口感新鲜又便于携带,一经推出,立刻火爆市场。
二战时期,将M&M'S巧克力豆变成了战场士兵最喜欢携带的补充能量的产品,获得了丰厚的收益。
拥有美国玛氏食品公司的玛氏家族(Mars),其资产为1265亿美元。玛氏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食品生产商,主要业务包括糖果巧克力以及宠物类产品等。中国民众较熟悉的德芙、士力架、M&M’s、宝路狗粮、伟嘉猫粮等都是玛氏旗下品牌。
科赫家族(Koch)
掌控公司:美国科氏工业集团
财富估值:1245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三位
科氏工业最初是由查尔斯科赫的父亲弗雷德建立。科氏工业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企业,执掌科氏工业的查尔斯科赫兄弟目前也是美国共和党的最大金主之一。
拥有美国科氏工业集团的科赫家族(Koch),其资产为1245亿美元。科氏工业是全球最大的非上市公司,业务涉及原油开采、贸易、农牧业、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科氏还是美国第六大电力供应商,供电业务遍及全美50个州。
氏的强大在美国人尽皆知,在查尔斯兄弟的精心管理之下,科氏蒸蒸日上,科赫家族也是非常的富有。不上市的科氏虽然损失了让科赫家族身家进一步暴涨的机会,但是也让那个科赫对自己的企业掌控的更好,更稳,不用被外界因素所干扰,抗风险能力更强。用流行的话说就是,科赫不差钱,科氏不用上市。
沙特王室
掌控公司:太多了说不清
财富估值:1000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四位
特王室,这是其首次登上该榜单,资产达1000亿美元。这一估值是根据国王行政办公室在过去50年间支付给王室成员的费用估算得来的。在沙特,许多王室成员会通过委托政府合同或是成立国有企业来赚钱。据报道,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个人就拥有10亿美元资产。
沙特一直是这个世界上土豪的代名词,更不用说其庞大的王室,5000多名王子,个个土豪有钱,闻名世界,提到沙特王子,那就是纸醉迷金,有钱的代表。
韦特海默(Wertheimer)
掌控公司:香奈儿
财富估值:576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五位
人人都知道可可·香奈儿女士是 Chanel 的创始人,但如今该品牌的实际拥有者却鲜为人知——那就是香奈儿集团老板:韦特海默家族兄弟阿兰·韦特海默(Alain Wertheimer)和杰拉德·韦特海默(Gerard Wertheimer)。
特海默家族与香奈儿的渊源,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兄弟俩的祖父皮埃尔·韦特海默(Pierre Wertheimer)与可可·香奈儿的相识。1923年,巴黎老佛爷百货公司创始人西奥菲勒·巴德将皮埃尔·韦特海默介绍给可可·香奈儿女士认识。
香奈儿此前于1909年在巴黎开设了第一家精品店,当时正在想法扩张香奈儿5号香水的销量,很希望与韦特海默这位有钱的犹太裔法国人达成合作。当时,香奈儿香水公司成立,韦特海默占70%的股份,巴德占20%,香奈儿本人占剩余的10%。
后来,连这10%的股份也被韦特海默家族收购。韦特海默后又从可可·香奈儿女士手中完全买下了香奈儿(Chanel)品牌,从此成为家族继承。
可以说,没有香奈儿,韦特海默家族也是非常富有的。不过,香奈儿的成功,给了这个家族更多的荣誉和财富,使其更上一层楼。
爱马仕家族( Hermès)
掌控公司:爱马仕集团
财富估值:531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六位
爱马仕家族的故事是从1837年开始的,当时的整个巴黎整日都回响着马蹄声和马车的轱辘声,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马车。
一位名叫蒂埃里•爱马仕(Thierry Hermès)的皮革马具制造商在巴黎开办了首家爱马仕马鞍及马具专卖店,为马车制作各种精致的配件。对依赖马车出游的上流社会来说,爱马仕的马笼头和挽具,其质量和美感都是无可匹敌的。
爱马仕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已经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目前公司的艺术总监Pierre-Alexis Dumas和董事长Axel Dumas继承江山。
Van Damme,De Spoelberch,De Mevius三大家族
掌控公司:百威英博啤酒集团
财富估值:529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七位
百威英博背后的3个家族,都并不局限于做啤酒生意。他们和其他的富有家庭成立了私募基金和投资公司,涉猎咨询、物流、宠物产品等多个领域,其中有一个家族的继承人,还持有汉堡王的部分股权。
根溯源,这三个比利时酿酒家族组建的企业最早可以追溯至14世纪。1987年Piedboeuf和Artois合并成为英特布鲁啤酒集团(Interbrew),范德姆家族在这时加入其中。英特布鲁啤酒集团在2004年与巴西的安博集团(AmBev)合并。上述家族的投资工具Verlinvest为他们管理超过20亿美元的资产。
布希家族经过5代的传承,曾经执掌的百威已经不复存在:2008年,132岁高龄的百威被英博集团收购,结束了自己在安海斯·布希家族手中的王朝统治,取而代之的是新品牌“百威英博”。
百威英博集团拥有逾300个品牌,包括时代 (Stella Artois)、百瑞马(Brahma)、贝克(Beck's)等百威英博的全球旗帜性品牌。公司全球雇用约七万多名员工,业务遍及美洲、欧洲和亚太区 30多个国家。
威英博集团旗下的众多中国本土啤酒品牌
科万特家族(Qaundt)
掌控公司:宝马
财富估值:350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16位
起这个家族,也许不少人会感到些许陌生,如果说到BMW这三个字母组合,从来都没听说过的人应该不多。
科万特家族称不上神秘,但他们一直很低调地躲在BMW的Logo背后,不断做出一些让人拍手叫绝的决策,并在与BMW百年荣辱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财富,成为德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科万特家族是一个荷兰移民家族,家族创业的历史由纺织厂开始。而赫伯特是家族历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当数买下宝马。
959年,德国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Bayerische Motoren Werke,即BMW)濒临破产边缘。当时,宝马已有43年历史,其著名的蓝白标志在德国已经家喻户晓,但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状况糟糕,监事会不得不计划将其卖给竞争对手戴姆勒-奔驰。但这样一来,宝马就将沦为奔驰的车轴配套厂,这招致工会和股东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赫伯特果断出手,购买了宝马30%的股份,开始重组宝马。
没人相信宝马能起死回生,家人和同事都纷纷表示不解和反对。但赫伯特相信自己的判断——宝马是一家好公司,只要管理得当,一定会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科万特家族的事业已传至第四代。在赫伯特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把很大精力放在了财产的划分上。他将固定财产给了第一任妻子及孩子;瓦尔塔集团的股份给了他第二次婚姻带来的3个孩子;阿尔塔纳制药公司、宝马和其他财产则留给了最后一任妻子乔安娜、女儿苏珊娜和儿子斯特芬。
普利兹克家族(Pritzker)
掌控公司:凯悦酒店集团
财富估值:337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17位
凯悦集团,这个世界顶尖的酒店集团,却只是其背后的控制家族众多资产中的一部分。外人相信财务榜上的数字还不是家族财富的全部,这就是美国低调务实但又非常有名的普利兹克家族。这个家族资产庞大且又广泛分布于各个成员所拥有的信托和投资基金中,所以具体数字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利兹克家族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881年,而这个犹太家族的商业帝国是从尼古拉斯•普利兹克手里起步的。当时,为了躲避当时俄国沙皇对犹太人的迫害政策,尼古拉斯跟随父母逃离祖国,辗转来到美国芝加哥谋生。
953年,尼古拉斯的孙子杰伊开始在家族投资上初放光芒。他总是从一些不被外界看好的公司中物色目标,而且经常是一些看似不起眼、被低估价值的公司,或是发现其不为人注意的环节,例如通过合理避税来增加公司资产,在几十年中,他先后收购的公司超过两百家。
当然,让家族一举成名的要数1957年对凯悦嘉寓汽车旅馆的收购,并就此成立凯悦品牌。
至今,凯悦酒店集团已遍布全球六大洲的54个国家/地区,包含12个品牌,开设了667家酒店,成为酒店业的航母。
穆里耶兹家族(Mulliez)
掌控公司:欧尚
财富估值:330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18位
国平价超市欧尚背后的Mulliez家族排在第18,一想到我们在欧尚里买的每一根青菜每一瓶可乐,都有体现在这张含钱量沉甸甸的榜单上,感觉内心有点小自豪!
很多人并不了解穆里耶兹(Mulliez)家族,他们是如此的低调,但一旦提到旗下家族企业的名字却如雷贯耳。就是这样一个家族在“家族”与“事业”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并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里耶兹家族目前已经传承至第五代,家族成员超过1000名,600人持有家族企业的股份,这当中又有250人直接参与家族企业的经营。
国际零售巨头法国欧尚集团(Auchan);体育用品超市迪卡侬(Decathlon);建材超市乐华梅兰(LeroyMerlin);汽车修理店Norauto;服装超市凯家衣(Kiabi);零售巨人菲尔达(Phildar);平价连锁餐厅Flunch;比萨连锁店Pizza pai;家电零售商Boulanger;设备租赁公司Kiloutou;连锁超市Simply Market;等等。
以上这些企业中多家是世界级的巨头,雇佣了数十万员工,年营业额数百亿欧元,他们的终极控制人都是穆里耶兹家族。
费列罗家族(Ferrero)
掌控公司:费列罗
财富估值:298亿美元
财富排名:第25位
信大家对这个名字也是非常熟悉的了。除了费列罗巧克力以外,意大利国民巧克力酱Nutella也是他们家的。但没想到我们大口吃下Nutella巧克力酱后长的膘,全都化成了费列罗家族的钞票。
费列罗的成功离不开费列罗集团的创始人米歇尔·费列罗。二战刚结束,在皮埃蒙特大区,米歇尔·费列罗的父母成功地将他们的小糕饼店发展成了一个工厂,这便是费列罗的起步,如今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巧克力制造商,并拥有一系列优质创新的产品,费列罗巧克力更是享誉全球的著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