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啤酒市场分析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啤酒产量在2002年以2386.83万吨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内地啤酒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再除以中国人数,可算出中国人均喝啤酒只有16-17升。瓶装啤酒大约容量0.62公升,这样可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约喝25~27瓶啤酒。
2. 中国啤酒市场行业报告
青岛啤酒非常的畅销,已经在全球达到了40%以上的份额
3. 中国啤酒行业分析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
4. 中国啤酒市场现状
问题有些大耶!个人理解,啤酒行业是属于一个快速消费品的行业,啤酒并非生活必需品,有人说得好,啤酒的销量代表了一个社会的进步(或发展)程度,也就是说,人们有余钱了,也有休闲的想法了,啤酒的销量才会大起来,换句话说,当社会经济不景气,人们手里的钱只可能流向那些生活必需品,而在啤酒的消费方面会大幅降低甚至不去消费。
所以个人认为,啤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能很重要,甚至可能处于边缘化的地步(可有可无),尤其是对中国人来说,啤酒是舶来品,没有了啤酒,可以有白酒、米酒、黄酒或时红酒来替代,并不会因啤酒的消失而使中国人觉得活不下去了。5. 中国啤酒市场分析图
深圳,上海,北京。
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之一,是水和茶之后世界上消耗量排名第三的饮料。啤酒于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属外来酒种。啤酒是根据英语Beer译成中文“啤”,称其为“啤酒”,沿用至今。
啤酒是一个品牌区域化非常明显的行业,大部分啤酒企业长期在中低档啤酒市场竞争,不但没有取得竞争优势,反而因过度的价格战而大伤元气,在低档啤酒市场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策略,向中把主要精力放到中高档市场的开发上来。
啤酒的原料为大麦、酿造用 水、 酒花、 酵母以及 淀粉质辅助原料( 玉米、 大米、小麦等)和糖类辅助原料等。
6. 中国啤酒市场格局
1、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梯队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啤酒产业经济指标数据,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346家,完成酿酒总产量3411.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4%;完成销售收入1468.94亿元,同比下降6.12%;实现利润总额133.91亿元,同比增长0.47%。我国啤酒市场高度集中,九成市场被五大品牌占据。
2、中国啤酒行业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啤酒市场被五大集团瓜分,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百威英博以及嘉士伯五大集团中国啤酒市场占有率高达92%。其中,华润啤酒在中国市场占据31.9%的市场份额,青岛啤酒市场份额达到22.9%,百威英博占据19.5%的市场,燕京啤酒和嘉士伯市场份额分别为10.3%和7.4%。
3、中国啤酒行业市场集中度
总体来看,我国啤酒行业整体格局稳定,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名市场份额不断增长,龙头效应显著。2017年,前五名市占率(CR5)约为75.6%,到2020年,CR5达到92%。整个中国啤酒市场被五大集团牢牢占据。
4、中国啤酒行业企业布局及竞争力评价
国内啤酒行业公司中,华润啤酒的啤酒业务做的最大,2020年销量突破1000万千升,少数几家企业啤酒能达到百万千升的销量级别,其余企业啤酒销量均在百万千升以下。大多数企业呈现地域性发展。
5、中国啤酒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啤酒行业在酒业中相对其余白酒、红酒等酒类产品性价比,受众面广,替代品威胁一般;现有竞争者数量较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上游供应商一般为麦芽等原材料以及设备包装等,议价能力适中,而下游消费市场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议价能力较强;同时,因行业存在品牌效应,大品牌市场占有率高,并且渠道建设难度大,潜在进入者威胁一般。
7. 啤酒市场情况分析
多数消费者关心的是,以新疆人喜爱的乌苏啤酒为代表的新疆本土啤酒会被嘉士伯其他品牌取代吗?事实上,嘉士伯收购乌苏啤酒后,乌苏啤酒仍是本地啤酒市场的绝对主力。
目前,乌苏啤酒已在京东上线,依托网络消费模式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同步不断拓宽疆外市场领域,将乌苏啤酒售卖到全国30个省区市,成为地方啤酒品牌跨区域营销增长较快的啤酒品牌之一。同时,乌苏啤酒还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市场。今年4月,乌苏啤酒时隔3年后,再度进入哈萨克斯坦市场。
新疆乌苏啤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晖说,近年来,乌苏啤酒在本地市场容量有限、行业竞争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实施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今年,受益于消费升级,把握市场空白点,深耕细分市场,在推出新产品乌苏小麦白啤酒、对乌苏纯生啤酒换装等的同时,从线上、线下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8. 中国啤酒市场分析报告
关于市场定位
就像不可能一枪就把满林子里的乌都打下来一样。聚酯瓶包装啤酒的
市场定位也要在啤酒消费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推出主打产品。
中国的啤酒消费市场最大宗的应该是餐饮和家庭消费,目前其主力商
品包装是640ml装啤酒。现在其商品容量有向二头分化的趋势,即逐渐小瓶化为500ml和大型化到750ml,甚至1L、2L以上的大包装。而歌厅酒吧和运动场馆以及旅游在途,原为易拉罐包装的啤酒消费市场,则有望为500ml以下,如330ml小瓶装啤酒进入。
就像所有的商品有高、中、低档的分野一样。当年易拉罐的啤酒饮料
包装进入中国消费市场,是以高档包装商品的面目出现的。对此我们可能还记忆犹新。尽管在西方国家消费市场上,易拉罐啤酒饮料是最大众化的方便食品,而对于啤酒这一特定的易拉罐包装,由于灌装过程的广口敞开,远比啤酒瓶装包装与空气的接触面要大得多,因此其增氧量也要高于瓶装啤酒,所以在啤酒内在品质上应该是逊色于后者。但由于包装新颖,中国消费者图个新鲜,当时就把易拉罐啤酒误作为高档消费。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消费渐趋理性与成熟,现在再把易拉罐啤酒当作高档消费的人,应该已不多了
9. 中国啤酒市场规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市场竞争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体环境。竞争对于企业来说,是发展的过程,对于品牌而言,是提升的过程。在营销过程中,燕京啤酒始终重视品牌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啤酒行业步入大整合时期。燕京紧紧抓住行业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进行资本扩张,全面构建燕京全国市场战略格局。
1999年以后,外埠企业相继成立,市场得到了较好发展,其中广西市场占有率达到85%,内蒙古市场占有率75%以上,具有绝对市场优势。同时四川等区域市场发展速度也较快。在品牌建设上,燕京实施了1+3品牌发展战略,即以"燕京"为主品牌,同时培育漓泉、惠泉、雪鹿3个区域优势品牌,积极进行品牌整合,使燕京品牌逐步趋向集中。
同时,充分发挥公司统筹控制作用,按照市场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市场细分化,重新规范同类燕京产品形象,突出燕京同类产品形象在全国市场中的一致性,防止扩张中对燕京主品牌的不利影响。
10. 国内啤酒市场现状分析
经常听到朋友说,啤酒要喝国外的。国产的啤酒太水,没味道。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国产和外资品牌的啤酒,如果都是工业化量产的话,品质上差异不大,都是属于一种叫做工业淡拉格啤酒。这种啤酒起源于捷克,改良于德国,最后发展于美国。然后通过国际企业品牌集团的营销推广,大规模输出普及到全世界。
参加工作第一个单位就是一家知名啤酒公司,对啤酒的整个酿造过程还是比较了解的。只要是规模化的企业公司,其设备和原料、工艺技术都是比较成熟的,而且得益于近年的资本市场的运作,国内以前百花齐放的区域啤酒品牌大多都委身于国内几大知名品牌或是被外资收购。所以国内的啤酒公司的生产质量是无需担忧的。
也经常看到国内啤酒的名称五花八门,有干啤、鲜啤、纯生、超爽、冰啤、小麦啤等等。这些多样的名称大多都是各品牌营销的为了市场的需要进行的产品定位和商业概念推广。其产品多还是属于同一产品不同的后杀菌和包装处理工艺。
鲜啤就是未经过巴氏消菌而只简单过滤过的原浆啤酒,其特点是鲜爽可口,酵母和麦芽的香味可闻,因此给人更怡悦舒心的口感。但其保质期较短,通常在7天以内,因此需要专门的啤酒桶来装,不能用常规的瓶或是易拉罐包装。因此成本较高。
纯生是日本推出一种现代啤酒产品,跟鲜啤的区别是他虽然也未经过巴氏消菌工艺,但经过特殊的纯物理的过滤过程。因此能过滤掉大部分的活性菌和啤酒发酵后的副产物,保留了少量的细小酵母残留。因此口感也能类似于鲜啤,但风味性要略差,不如鲜啤鲜爽清新。但优点是可以长时间保存,基本能去到几个月。也可以用一般性的包装。
干啤酒简单的多,这个概念来源于葡萄酒,也就是残留的糖份比较低,合起来偏干。这种啤酒如果在发酵度上超过72%才可以称为干啤。否则就是普通啤酒,也称为熟啤。
冰啤是一种特殊的过滤工艺,在出厂前将啤酒处于冰点温度,这样啤酒中的蛋白质会和冰晶结合形成悬浮浑浊物,然后再将这些浑浊物过滤掉。生产出酒质非常清澈,色泽鲜亮,口味更佳醇厚的啤酒,但这种酒的酒精度会较高。
小麦啤就是指在原料中添加了部分小麦,增加酒的蛋白质,形成的泡沫更佳细腻持久。同时因为蛋白质丰富,其发酵产生的酯类、酚类和高级醇较多,因此酒香四溢,口感纯正清爽,营养性也较高。
看了以上这么多品酒品类,相信大家对于国产啤酒的认识也应该有个很直观的认识。国产的工业啤酒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品牌,其品质差异性不明显,没有本质的差别。无非就是在生产原料中麦芽、酒花的使用比例和替代产品的用量,一般来说为了控制成本应对市场的竞争和需要,差异不会很大。
当然近年来引进的精酿啤酒概念的产品日趋火热,这些啤酒跟工业淡拉格产品差异就比较大了。大多属于另外一种啤酒类型,艾尔上发酵(拉格都是下发酵工艺)产品。其用料讲究,工艺技术传统而又精致,产量都比较小。因此口感上能体现多种多样的风味感受。往往口感较为浓郁醇厚,酒精度较高,酒花味甚至很多其它辅料如香料、水果、植物花草的味道明显,变化多样。就算是拉格类型的产品,大多欧洲尤其以德国和比利时为代表的产品也是严格尊重传统的啤酒酿造要求,替代性的淀粉糖浆类原料基本不使用,也会适当的添加一些原汁原味的水果和香料等辅料,因此风味也比较特别。这些酒往往价格不菲,是饕餮老鸟级的消费者最爱。
所以说,国产普通啤酒的质量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只是在口感风味上欠缺了变化,比较清淡,因为添加了很多糖浆替代品或是酒花制品,压缩了原汁原味的原料比重。但它优势就是新鲜、价格低廉。几元一罐的大众啤酒产品,你想要让它展示多样而特别的风味口感,也是强人所难了。
近年来也有一些可喜的变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普通啤酒这种红海市场益发体现,如果不再产品上有所突破酒就很难持续的赢得消费。因此也有不少品牌推出了不少新颖的多样风格的产品,如青岛的奥古特、燕京的漓泉1998、华润的脸谱特酿等等。都是对市场一种积极的改变和创新的尝试。希望中国的啤酒行业也能推陈出新,抓紧世界精酿啤酒的潮流,让国民消费到真正多样化的啤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