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啤酒的历史与文化
作为中国啤酒的骄傲,青岛啤酒不但历史悠久,经历也颇为坎坷。頭條萊垍
1903 年,由来自德国的商人联合投资 40 万马克在青岛成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采用德国的酿造技术以及原料,号称使用崂山(位于青岛东部)矿泉水酿造,在中国生产德国风味的啤酒,主要供应一些在中国的德国人和另外一些西方人。萊垍頭條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侵占青岛。萊垍頭條
1916 年,日本人侵占了德国商人的股份,买下英国商人的股份,将公司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除了生产原来的青岛啤酒以外,也生产日本大麦酒旗下品牌朝日啤酒。條萊垍頭
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中华民国政府成立行政院收复区全国性事业接收委员会,没收日本在中国之资产,于是工厂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隶属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产业处理局。萊垍頭條
1947 年 6 月 14 日,由中国国民党党营企业“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购买,成为“齐鲁企业青岛啤酒厂”。萊垍頭條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青岛啤酒被共产党没收,更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頭條萊垍
如此算来,青岛啤酒成立以来就有过四个东家,等到九十年代进行股份制改革后,其股权变动就更加复杂频繁了,在许多海内外玩家手里捣腾过。萊垍頭條
值得一提的是,不知是否眷念于过去做东家的日子,朝日集团在 2008 年从百威英博手中买入了青岛啤酒 19.99% 的股份。垍頭條萊
2. 关于啤酒的历史
百威(Budweiser)是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1876年诞生于美国,创始人是Adolphus Busch,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百威啤酒于1995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其卓越的品质在超高端啤酒市场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百威啤酒,百年发展中一直以其纯正的口感,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全世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世界最畅销、销量最多的啤酒,长久以来被誉为是“啤酒之王”。
3. 啤酒来历及历史文化
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在命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真可谓用心良苦,生产什么牌子的啤酒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袁有鉴总经理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既然生产啤酒,一定要生产好的啤酒,要生产中国目前高起点、高质量的啤酒,要创造名牌。将来还要进入国际市场,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也有名牌啤酒,它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几经推敲,终于起名“金威”,无论从中文、英文还是方言上都具有丰富的品牌内涵,如中文名字“金威”二字,“金”字代表了“财富与好运”,“威”字代表了“强大与成功”,十分确切地体现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英文名字“KING WAY”,中文意为“王者之路”,展示了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志存高远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同时这种吉祥如意的含义也是对消费者的深深祝福,正因为其丰富、深厚的品牌内涵所体现的文化氛围,才对消费者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亲近感、认同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激发了消费者对金威的偏爱和消费倾向,金威啤酒才名声雀起,享誉四方。 由企业品牌英文名kingway的第一个字母“K”设计而成。字母“K”的设计,巧妙地变化将其演绎出人性化的十足动感,既简洁易记,又充分突显金威人阔步向前的活力与朝气,红色预示着企业正朝着红红火火的胜利顶端锐意进取、冲刺,充分展现团结、奋进、向上的企业理念 中英文名的设计完全抛弃了原来柔弱、不易认知的字体特点,采用粗犷、简洁、一目了然的字体,尽显阳刚之气,与产品主流消费者(男性)充分对应,在提高识别率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企业已经迈向成熟、稳健的发展阶段。两者有机的组合构成企业完整的标志,整个标志无论从颜色、构图、字体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城市的啤酒企业,以人为本、大胆创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精神也得以全面的彰显。
4. 中国啤酒的起源与发展史
“干杯”一词起源于16世纪的爱尔兰,原意是烤面包。当时的爱尔兰酒徒,有这样的习惯,把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纯性。萊垍頭條
到了18世纪,“干杯”这个词才有了今天的含义,并且发展成社祝贺颂辞。萊垍頭條
干杯时,人们往往还要互相碰杯,据说这与教堂敲钟是同一意思,为了驱除恶魔。條萊垍頭
5. 中国啤酒文化介绍
如今,啤酒可能最具平民气息及世界性的酒精饮料。它所带出的丰富泡沫最能把轻松快乐的情绪放大。它兼具价格优势与普适性的甘苦滋味,在代表着自由与洒脱的夏日,成为永远的主题歌。萊垍頭條
在上世纪曾经有过的短暂的贵族时期里,限量供应,每人只许买2升。终于抑制不住这种“马尿”绝堤般的横行,人们在它面前投降得毫无尊严可言。尽管啤酒是带苦味的,但啤酒的那种苦,想想都是美好的。條萊垍頭
对啤酒怀有狂热态度的人,被称为“啤酒主义者”。他们把啤酒更看作是种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当年曾掀起过尼采热潮的著名学者周国平自有一段与啤酒撤不开干系的岁月。那时的学界流行“书、音乐、酒、朋友,最后才是女人”一说。与朋友在一起,周国平自是有书、有音乐、有啤酒相伴。某位周国平挚友,曾号称“我不会喝酒,可是我喜欢看你们喝,你们醉了,我也轻飘飘了。”却原来酒量惊人,破了戒后,喝了近十瓶还不够,又去打了两暖壶生啤。这“两暖壶生啤”想来也是许久未见了。垍頭條萊
曾写作过小说《一个啤酒主义者的自白》的作家狗子也曾说过:“啤酒里面有二氧化碳,进了肚子以后能把气给倒出来。喜欢啤酒,特别是冰啤酒到了肚子里之后和满腔怒火碰撞在一起发出的声音。那种时刻,人感受到了在常规状态下永远无法实现的爽快。”頭條萊垍
这使得啤酒成为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喝茶是为办正事而准备的,喝洋酒规矩太多。唯有啤酒才是无规则的“行走江湖”。鲜有边喝啤酒边谈正事的,即便是西装革履看起来也与啤酒格格不入,哪怕是打着赤膊喝啤酒都绝对是常态。尽管在喝啤酒的芸芸众生中,三六九等皆有,有一点却毋庸置疑,喝啤酒的人绝对是有趣的人。萊垍頭條
啤酒中和了饮料与酒精各自的特色,有人说啤酒“将温和与暴力、宽容与放纵、明朗与颓废、休闲与紧张奇妙地混合在一起。”啤酒确实潇洒地游走在两极体验中间,将折衷主义的要旨发挥到极致。頭條萊垍
6. 中国啤酒发展史
1850―1880年间:法国巴斯德确定了微生物的生理学观点,得出了发酵的本质是由微生物进行的一种化学变化的结论,并创立了巴斯德灭菌法。
1878年丹麦的汉逊氏确定了啤酒酵母的纯粹培养法,冷冻机也开始应用。
7. 中国啤酒的历史与文化介绍
啤酒历史悠久,关于起源说法之一是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已用大麦酿酒,有人认为啤酒起源于巴比伦。萊垍頭條
说法之二是公元9000年前,亚述(今叙利亚)人已会利用大麦酿酒,用作向女神的贡酒:现在除伊斯兰国家由于宗教原因不生产和饮用酒外,啤酒生产几乎遍及全球,是世界产量最大的饮料酒。萊垍頭條
8. 中国啤酒的由来
喝到栈桥
时间到了八十年代末,散啤酒依旧风光,但是瓶装啤酒已经不需要靠供应了,放开销售之后崂山、汇泉还有光州都很容易买得到,饭店里也开始有了啤酒供应,喝啤酒成了更加普遍的现象了。不知道是那会大家的酒量普遍不高,还是因为那会生活依旧拮据,不敢完全放开豪饮,那会的啤酒杯和今天相比的确要小很多。九十年代初,作为销售赠品,青岛啤酒给很多卖自己啤酒的饭店配送了一批啤酒杯,大概是三两三的那种玻璃杯,中间印着青岛啤酒的标志,也是青岛的标志物——栈桥。
于是,酒桌上便有了“喝到栈桥”的说法。青岛人喝啤酒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口一杯直接干杯的,但是如果赶上酒量不够或者已经喝了不少,确实干不掉一杯的时候,怎么办呢?大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吧,于是,酒杯上的栈桥便成了刻度。一口下去,喝到栈桥之上,还是在栈桥之下,或者刚好是栈桥的海平面,者变成了计量的标准,也成了酒桌的法则。只要不是要干杯,一口到栈桥是基本的诚意,否则就有点扭捏造作之嫌,用青岛话说就是“拿捏”。
喜欢“拿捏”的人,大部分青岛人是不喜欢的,所以对酒量不好的人来说,怎么拿捏的好,恰恰一口喝到栈桥就成了一个技术活儿。现在想想,喝到栈桥的时代似乎大家的酒量都一般,很少有用大杯大口喝的。这和今天青岛经常看到直接用扎啤杯干杯的情况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说到底并不是酒量的问题,真正不同的或许是人的状态。在那个一切都刚刚放开的年代,矜持和羞涩成了社交场合的必备素质,即便是性格里原本就很豪放的青岛土著,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有时候也是放不开的。几十年来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慢慢鼓起来的口袋,其实还有满满的心气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自豪感。正是随着生活的慢慢富足,随着思想的越来越走向多元,整个人放开了,整个环境放开了,酒量自然也就放开了。
所以,青岛人喝酒的时候开始不再斤斤计较谁多谁少了,统一化的标准叫做手把一。手把一也就是每人一瓶,互相不劝,跟不上进度的自己补,只要大家交瓶的时候你也交的上,没有人计较过程。这时候酒杯大小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9. 中国啤酒的历史与文化简介
准确的说国外啤酒进入中国市场是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的。据记载中国古代就开始酿制"啤酒"了。萊垍頭條
"传入"中国的用词并不恰当。萊垍頭條
1、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萊垍頭條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萊垍頭條
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頭條萊垍
2、河南贾湖村遗址发现的9000年前酒精饮料却与现代啤酒成分有些差异,据记载,19世纪末啤酒开始传入中国,那时人们还将它称为“皮酒”,过了几年才有人制造出“啤”这个形声词。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朱莉·汉森表示,中国考古遗址证实中国酿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这是令人激动不已的事情。但依据当时石器时代的生产条件,这种酒精饮料的酿造技术不完善,或许这种早期酿酒方法可能得益于一个偶然发现,有可能石器时代的人类将采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内进行储存,存放长时间后水果即发酵产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方法可制造出美味饮料。但是,酿酒史跨越数千年历史,究竟中国最古老的酿酒文化是否始于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酿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商榷研究。垍頭條萊
3、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萊垍頭條
《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頭條萊垍
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頭條萊垍
4、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萊垍頭條
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让其自然发酵。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萊垍頭條
5、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 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萊垍頭條
10. 中国啤酒的发源地
黄啤起源于捷克,以比尔森啤酒最为著名。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