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啤酒加盟

燕京纯爽啤酒三等奖(燕京啤酒有没有奖)

啤酒之家 2022-10-30 06:00 编辑:admin 105阅读

1. 燕京啤酒有没有奖

燕京啤酒的开盖有奖,中了有机会去美国体验零重力,海报上是这样写的. 但是广告语不能以常义来理解,可以各种引申,你和它较真你就输了。其中一个意思就是:让天下所有人都尝到燕京啤酒的鲜味。所以奖是假的。

2. 燕京啤酒有奖是真的吗

广东的啤酒按年销售收入排名:

1青岛啤酒;

2华润雪花啤酒;

3北京燕京啤酒;

4河南金星啤酒;

5广州珠江啤酒;

6重庆啤酒;

7英博雪津啤酒;

8百威国际啤酒;

9哈尔滨啤酒;

10金威啤酒;啤酒的排名还可以按其他方式来排名,但是其他的方式排名呢,就不同上面的顺序啦。

3. 燕京啤酒有奖啥标志,奖是多少钱

燕京啤酒,易拉罐每厅2.3元。瓶装每瓶3.6元等。

4. 燕京啤酒兑奖说明

出现有来一瓶或者中奖可以兑换

5. 燕京啤酒盖子兑奖

有人疑惑,杨绛明明是女子,为何称之先生?

古时称学识渊博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为先生,无论男女。只是女性很少抛头露面,故先生多指男性。

杨绛学贯古今,从容旷达,她的作品既有洞察世事的深刻,又有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情怀,先生之誉实至名归。

与杨绛先生一样,我国著名应用语言学家李佩女士也被称为先生。

李佩先生(1917-2017)

她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玫瑰”,“中关村的明灯”,历经中国激荡百年,个人命运不断起伏。中年丧夫、晚年丧女,在无数人觉得她扛不住的时候,她拖着瘦弱的身躯,毅然决然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

纵观李佩先生的一生,不仅感叹: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女神,这才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01

很多人知道李佩,源于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夫人。

2017年的清明节,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为郭永怀及李佩举行了合葬仪式。墓碑上写着:“一对伉俪,两种传奇。怀瑾佩瑜,师表后继”。他们相依而眠,诉说着分离半个世纪的悲欣交集。

郭永怀

郭永怀,一个足以震颤华夏的名字。

他的身上有两个唯一:

唯一一位为中国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顶尖人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的烈士。

好友钱学森曾说,美国人说我抵得上5个师,那么郭永怀至少能抵10个师。

而夫人李佩的经历同样传奇,她是著名应用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培养了无数院士和弟子。

李佩祖籍江苏镇江,自幼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李保龄是开滦煤矿工程师,早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留学经历,让他格外注重对子女的教育。

李佩

1936年,18岁的李佩一举考上三所名校: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作为新时代女性,李佩选择了男女合校的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攻读。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沦陷,李家搬到了暂时安全的天津租界。李佩并不想躲在家里,她想前往西南联大继续求学。

相对学业,父亲更看重女儿的安全。由此,父女俩常常发生争吵。在家里忍了半年的李佩,找准机会和两个女同学一起出逃昆明,带走了家里的500大洋,留下一张借条与父母不辞而别。

性格倔强的她将自己的名字“李佩珍”改为“李佩”,似乎暗示着与自己格格不入的家庭气氛决裂。

望着冰冷的借条,父母极为痛苦,多年过去仍不能释怀。

02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李佩并未从事经济专业的工作,这在抗战的年代并无施展机会。她先加入了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帮助中国劳工争取权益,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正基于此,在1947年2月,她得到了一个去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机会。

没想到,她在这里遇到了后来的丈夫,时任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的教授郭永怀。

彼时的郭永怀,已经进入了国际顶级科学家行列。在两年前,他的一篇论文为解决飞行速度遇到的“声障”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人类从此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这位冉冉升起的华裔科学家明星的讲座,吸引了康大诸多学子聆听,其中就包括工商管理专业的李佩。

李佩不懂航空知识,却对同胞取得的成就欢欣鼓舞。见到郭永怀本人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位睿智踏实的学者竟然是西南联大的学长。

他乡遇故知的郭永怀也非常高兴,两人越聊越投机。多次约会之后,共同语言让两颗心走得越来越近,一年后,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照片

郭永怀虽然是理工出身,但酷爱西方古典音乐,这对极了李佩的胃口。两个有趣的灵魂,时而在家欣赏名曲,时而出去结伴旅行,度过了婚后的甜蜜时光。

与此同时,郭永怀的科研事业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于1949年提出奇异摄动理论,在多种学科中均可以实践应用。

我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位顶级的科学家,美国怎么会无动于衷?果不其然,美国对郭永怀极为重视,几次邀请他加入美国的秘密项目,允诺优厚的条件。

李佩回国探亲,给郭永怀说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矢志报国的火焰在胸中燃烧,他想立即回到中国投入到科学建设中去。

美国人重重阻挠,威逼利诱,严重干扰了郭永怀的理想抱负。

在忧虑中,女儿郭芹的降生为这对夫妇增加了快乐。同时,取得康奈尔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李佩,留校教授中文。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郭永怀夫妇一直在寻找机会回国。

为了不给美国调查机构留下口实,郭永怀和李佩商量之后,将自己多年研究的珍贵资料付之一炬,包括很多未发表的重要数据,拖了整整四年才被美国放行。

当时在美国的胡适是郭永怀夫妇的好友,因为当时新中国正在批判胡适的思想,所以临行前胡适自觉不便,并未出现在送行的人群中,但他留下了一句感慨的话:“像郭永怀这样的人都要回国了,这真是人心所向啊。”

郭永怀、李佩夫妇

1956年10月,郭永怀、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03

积贫积弱的新中国,最受人制约的是科技,最缺乏的是人才。所以,郭永怀首先着手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优秀人才。

郭永怀讲:“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我们这一代,你们以及以后的两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在钱学森的邀请下,郭永怀加入到秘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中来。

自从接到这个命令后,李佩看到丈夫好像变了一个人,他把女儿“扔”到了内蒙大草原,家里的冰箱和电风扇也被搬到了研究所,就连夫妻间的沟通都充满了异样的气味。

1961年,李佩从中关村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英语教师,用祖国培养英语人才。

经过无数个艰苦的日子,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直到郭永怀开心的与同事喝酒,李佩才大概了解了丈夫这几年不对劲的原因。

这段时间,国内正值浩劫,郭永怀受到保护没有受到批斗,可是李佩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因为曾留学美国,被造反派诬蔑为美国特务,李佩被隔离审查了整整六年。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郭永怀又投入到热核导弹的紧急攻关中。他在戈壁沙漠一呆就是几个月,无暇顾及李佩与女儿。

1968年12月4日,在西部实验基地发现了重要数据的郭永怀,为了与相关专家研讨尽快得出结论,他坚持乘坐夜班飞机前往北京。

天妒英才,着陆前飞机突遇故障,直直地栽了下去。赶来救援的人们,在散落的机身碎片中,发现了两具合抱的尸体。经过仔细辨认,证实遇难者是著名科学家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

在烧焦的两人中间,是一个几乎没有破损的文件包,那里装着郭永怀刚刚得出的珍贵数据。

人们看到,两个人的膝盖是弯曲着的,可以想象危急时刻,郭永怀与牟方东是怎样的伟大。在场人员见到这一幕,无不落泪。

听到郭永怀罹难的噩耗,正在处理外事活动的周总理,失声痛哭。

很快,李佩也知道了。她站在家里的阳台上,几个小时没有说话。

说好了一辈子的相守,你却先我而去,痛彻心扉。

接下来,该怎么办?

04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她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李佩继续着自己的事业,中国外语教学依然任重道远。

1970年,她随中国科技大学南迁合肥。前路漫漫困难重重,她仍未脱离审查期,不能正常工作,来往信件也要经过审查。她并未消沉,她抓审查的“空子”,见缝插针教学,培养了一批卓越人才。

十年浩劫结束后,她被调回北京,出任刚刚成立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外语教研室主任。

没有合适的教材,她自己编写;没有合格的老师,她四处去挖人;为了培养更多实战的英语人才,她创设了各种英语进修班,尽量追回被耽误的时光。

卓越的工作,让她成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这也让她有了更多的学术自由。

但李佩并不满足。

外语固然重要,但毕竟是工具,重要的是利用外语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地建设国家。

作为科学的基础,物理领域,成了突破口。

1979年,她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的建议下,开启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学生”项目(CUSPEA)。

其中的英文考试的题目和阅卷工作就由李佩负责。在递交给美国大学的英文水平证明书中,如果有李佩的签名,一定会被通过。

项目实施十年后,近千名中国优秀人才前往美国一流大学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中国飞速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毫无疑问,怀抱家国情怀的李佩,成为了一盏探照灯,照亮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05

人们敬爱李佩,并不止于她的学术贡献,更在于她做人的风骨。

尽管在外人看来,郭永怀和李佩这对伉俪,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但她很少提到“老郭的死”,却常惭愧自己做的不够。

“有时候我连小事也做不了,比如说中关村的交通,骑自行车者横冲直撞,甚至撞倒过老院士、老科学家,我想拦住这些不讲公德的骑车人,问问他们为什么不遵守交通规则,但他们跑得太快了,我追不上。

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也步入了人生的暮年,她到了该歇歇的年纪。如果说退休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李佩唯一表达过开心就是“退休了坐公交车可以免票了。”

可她没有一天退休,她接着给博士生上英语课,一直上到80来岁。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作为钱学森的老友,李佩受邀参加,但被她拒绝了,因为她那天要上课,不能请假。

1996年,李佩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也离她而去,李佩仍旧未表现出太多的悲伤,未缺过一堂课。

愈发清瘦的身体,用沙哑的嗓音,与命运继续抗争着。

1999年,国家授予23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李佩代夫领奖,带回重达515克的纯金奖章,到家后就甩给孩子作为玩具。这不仅让人联想起,当年伟大的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的举动,简直如出一辙。

四年以后,这枚奖章被李佩捐给了中国科技大学,让时任校长朱清时感动不已。

2008年,李佩将多年积蓄60万元捐给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有人提议办个仪式,被李佩拒绝:“捐就是捐,还办什么仪式啊”,先生风骨,可见一斑。

“钱学森之问”抛出以后,李佩觉得不能只谈论,需要“争论”。81岁的高龄,她组织“中关村大讲坛”,亲自邀请各个领域的顶尖大师开坛,当然这些人,也只有她能请得动。

每周一次,坚持了13年,被人称为“中关村的明灯”。

直至94岁,身体实在扛不住,才关闭了论坛,但仍旧小规模的组织研讨会,建言献策。

“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多为大家做一点事。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06

在北京中关村海龙大厦的斜对面,有一片很不起眼的三层灰砖小楼。熟悉的人都知道,这片楼叫”中关村特楼”,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为重要科学家建造的公寓。

中关村特楼,李佩在这里住了60年,直至去世

曾在这里来去匆匆的人,你一定非常熟悉。

有钱学森、钱三强、赵九章、童第周、王淦昌等等诸多大师,他们也有一对邻居,郭永怀和李佩。

郭永怀牺牲后,李佩一直住在13号楼。几十年来,她没有动过郭永怀生前用过的旧物,就像老郭一直没有走。

她让朋友把一株被刨出的迎春花移植到13号楼下,因为“老郭最喜欢的就是迎春花了。”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每一届的学生都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两位最棒的老师,郭永怀和李佩。他们的爱国报国事迹被中科大排成音乐剧《爱在天际》,场场爆满,掌声不息。

李佩也曾受邀观看演出,然而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很难见到波澜,就像看别人的故事。

《爱在天际》中,李佩有一句台词,说给去世后的郭永怀:“我等你,你不回来,我不老。”

2017年1月12日,李佩因病去世,享年99岁。

2018年初,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编号212797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李佩星”。

从此,“爱在天际”成为回荡在宇宙中永恒的旋律。

07

小时候,课本上常这样写,“科学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们为何这样“傻”。

20世纪30年代,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道: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6. 燕京啤酒奖品有什么

捐赠,动词,拼音juān zèng,捐献、赠送。指没有索求地把有价值的东西给予别人。

馈赠kuì zèng。

释义:本义是以食物送人,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也指赠送的东西、礼品。出自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唐花》:“凡卖花者,谓熏治之花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馈赠。牡丹呈艳,金橘垂黄,满座芬芳,温香扑鼻,三春艳冶,尽在一堂,故又谓之堂花也。”

7. 燕京啤酒二等奖是什么

  【简介】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丈夫为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谢希德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83—1988年复旦大学校长。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4部。谢希德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机遇,为复旦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前任校长苏步青开创了复旦辉煌的“苏谢时代”。   生平经历    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那年她的父亲谢玉铭被母校燕京大学请回教物理课程,他一边教书,一边进修高等物理,准备出国深造。1923年,他得到洛克斐勒基金社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母亲郭瑜瑾则在厦门大学念书。在谢希德4岁时不幸母亲患病去世,此时,父亲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幼小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1926年谢玉铭学成回国,应聘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执教。谢希德7岁时,父亲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舜英结婚。继母对她十分疼爱,使她的心灵得到极大抚慰。11岁时进入燕大附中,在那里认识同班念书的曹天钦。后来转到贝满女中读书,“敬业乐群”的校训给她深刻的教育。至今也常怀念当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的师长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谢玉铭举家南下,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谢希德相继在武汉圣希理达女中和长沙福湘女中读完高三。1938年夏天,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但当时仍举行高考统一招生。谢希德报考湖南大学数学系,不久长沙告急,全家搬到贵阳。谢玉铭只身回到迁往辰溪的湖南大学。好不容易转移到贵阳后,谢希德住进医院切除扁桃腺,加上又腿痛难忍,因此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不得不申请在家休学一年。后来经医生诊断她的腿痛系股关节结核。那时没有治结核病的特效药,生了这种病与被判无期徒刑差不多。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需时常躲避空袭,不得安宁。但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在治病和休养期间,大量阅读英文小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1942年夏她又考上迁至贵州省湄潭县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而放弃。后来全家从贵州搬到福建长汀县,父亲应聘为厦门大学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在萨本栋校长和谢玉铭、傅鹰等各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厦大成为当时东南首屈一指的大学。就在这时,谢希德考入厦大数理系。她勤奋好学,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父辈们的亲切熏陶下养成了优良的学风。1946年秋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沪江大学任助教。连绵不断的战火,辗转不定的生活,艰难困苦的环境,使她成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立志继承父业,出国深造,为祖国未来奉献力量。   复旦工作   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曾请谢希德去交大任教,由于院系调整,她同周同庆一起来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她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主讲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讲课切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使学生们深得教益。现在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当年的门生。在她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 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1962年间,她同方俊鑫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欢迎。80 年代,这部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保持原书特色,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各主要分支的发展概况。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56年秋,为了实现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厦大、吉大等5所大学的物理系的部分师生汇集于北大,共同创办半导体物理专门化。黄昆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他们通力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半导体物理学》,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国际上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权威性著作,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半导体科技骨干人才及时作出了贡献。令人钦敬的是她为了科学事业,放下出生才5个月的小孩,交给爱人曹天钦照料,毅然去北大工作。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当年提前毕业参加建所的大学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学础。    60年代初,国际上硅平面工艺兴起,她和黄昆敏锐地看到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和物理的迅猛发展,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1962年11月,她晋升为教授。在她指导下,复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她招收研究生,开设“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编写讲义,指导研究生从事空间群矩阵元选择定则、应变条件下半导体载流子回旋共振理论、间接隧道效应理论、半导体能带计算等项科研课题。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的暑期物理讨论会上,她作了能带计算成果的报告,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1986年在原有讲义基础上又进行改写,出版了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书现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群论这样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突出贡献    谢希德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祖国又有了希望。1977年8月,当时分管科学教育的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要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给知识分子莫大的鼓舞。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谢希德报告了她的科学调研,以殷实的材料说明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基本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成分;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她还阐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以及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在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个报告得到与会科学家的赞赏。她的倡议得到国家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返校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在原有物理系和核科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8个研究室。   1978年9月,谢希德又拟订计划,组织两个系列的学术报告讨论会,一是表面物理,系统讲述表面物理的基础内容和发展前景;二是固体能带理论。她安排好报告人并开列参考文献供报告人准备之用。7个多月,她带病亲自组织报告30多次。在此基础上还举办了全国性的表面物理讨论班。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固体理论讨论班,1979年3月在复旦举行,由副校长兼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谢希德主持并亲自作几个学术报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8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讨论班,主题是“群论”和“固体能带理论”,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科恩(Kohn)来华讲学,回国后评论说:“谢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选择,在复旦大学开展表面物理研究”。多年的努力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应用表面物理开放实验室。在谢希德指导和王迅的努力下,该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InP的极性表面结构和电子态,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蓝色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由于她与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谢希德和张开明、叶令及蒋平等共取得4项科研成果。这就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金属与半导体界面电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1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   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巴丁(Bardeen)率团访华。他回国后称赞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教授是属于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由于谢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她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两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区的13所大学分别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1987年6月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abany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今日美国》报社记者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1986年她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Fellow)。1988年她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表面科学》等6种国际学术杂志请她担任顾问和编委。她也是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1987~1993),先后担任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的顾问和程序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会议于1992年8月召开,中外专家500余人出席这届大会,报送的论文达900多篇。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界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良机,对中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谢希德在与国际科技界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中,显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干,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83 年起她每年都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回来后必向物理系师生作介绍,并撰文讲述当年物理学前沿的重要发展。她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各种会议,作有关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学术报告外,还作有关中国科学、教育、妇女、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报告,足迹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兰、匈牙利、希腊、泰国、委内瑞拉等国。   谢希德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学术界、教育界的尊敬。1991年3月19日欣逢她七十大寿,又值她在复旦大学执教4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国际著名的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和A.萨拉姆(Aalam)分别发来贺电。国家教委也致电祝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寄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学术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学及有关课题》文集,以热烈和由衷的庆贺,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谢希德谢希德不但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高教事业方面,谢希德的贡献是突出的。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和校长(1983~1988)长达10年之久,建树累累。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她大力提倡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复旦的声誉在增长。她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56年秋在复旦推行导师制。导师们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习,针对各种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很好。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师生和职工们感到比较满意。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谢希德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982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8年5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在中共十三大开会期间,谢希德与浙大校长路甬祥、厦大副校长王路林一同出席中外记者会,她老练地回答了记者们的各种提问。作为上海市政协主席,她的视野宽阔,极为关注浦东新区的开发,对浦东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见识,后来又担任了校址设在浦东的杉达大学的校长。她不仅关注全市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也关注文化、社会风气、农业等等。人们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她带领政协委员下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和慰问的动人场面。她关心科普教育,主编一本《阿爸教科学》的新书,给青少年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在复旦校园里,她曾接待过来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以及国务卿舒尔茨等外国领导人。她代表复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教授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的称号。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来华访问时,谢希德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克林顿总统在上海的座谈会。    1998年11月4日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eter Indartry associaleer)出资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谢希德奖金以鼓励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谢希德在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国际友人、海外学子和侨胞中,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事年表】   1921年3月19日 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42~1946年 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46~1947年 任上海沪江大学数理系助教。   1947~1949年 美国史密斯学院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4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9~1952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研究一年。   1952~ 在复旦大学先后任物理讲师(1952~1956)、副教授(1956~1962)、教授(1962~)。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1954~1961)。   1956~1958年 在北京任北大、复旦、南大、吉大、厦大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58~1966年 筹建上海技术物理所,任副所长。   1978年~ 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8年 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校长(1983~1988)、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5~)。   1978~1991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浦东杉达大学校长。   2000年3月4日 逝世于上海 2012年有的考区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就是——《谢希德的诚与真》,您可以自行查阅一下这篇文章

下一篇:楚雄雪花啤酒联系方式(楚雄啤酒厂)
上一篇:燕京啤酒帝道瓶装(燕京啤酒9号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