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在中国多少年了
是哈尔滨啤酒 哈尔滨啤酒诞生于1900年,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的最前身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经过100多年的衍变、发展,哈啤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在已是枝繁叶茂、名扬天下。哈尔滨啤酒不但在东北三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而且销往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其它省区,同时还远销英国、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尔滨啤酒以其纯正、清爽的口味,高品位、高档次的形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赞誉和喜爱。作为始建于1900年的中国第一家啤洒厂,哈啤集团是当今中国啤酒行业的四大巨头之一。
2. 啤酒那一年进入中国
大尼根啤酒1996年进入中国
3. 啤酒到中国多少年
一年最少也要销一万吨
4. 啤酒是哪年进入中国的
海底捞麦格很好喝。
目前海底捞啤酒也只有4款口味,在产品线上还是很收敛。
一是海底捞大麦拉格,酒精度: 5.0%,原麦汁浓度13。海底捞第一款自有品牌啤酒。二是海底捞德式小麦,酒精度: 5.0%,原麦汁浓度13。个人最推荐这款口味,相对拉格口味更醇厚、丰富。三是海底捞淡爽拉格,酒精度: 2.5%,原麦汁浓度7.8。四是海底捞深色拉格,酒精度: 4.5%,原麦汁浓度12。
对比普通拉格和海底捞的拉格,可以看出来海底捞在品质方面上要求更高。
早在2019年,海底捞旗下700家门店的年啤酒销售额就达4.32亿元。
5. 啤酒是几几年有的
种类不同,保质期也不同。鲜啤酒保质期不长,常温下很难保存,只能冷藏保存1个月。啤酒罐装或瓶装,不同品牌保质时间不同,都在6个月、12个月或者2年内。
啤酒的保质期根据容器来分时间长短,如果是白玻璃瓶装,保质期一般是6个月,也就是180天,因为白瓶不避光,啤酒是怕高温和光照的,容易变质发酸,变浑浊。如果是易拉罐保质期为12个月,也就是一年的时间。拉罐避光,而且密封性好,所以保质时间要长于白色玻璃瓶。
6. 啤酒中国什么时候有的
啤酒最早是埃及人发明的。人类使用谷物制造酒类饮料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已知最古老的酒类文献,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献祭用啤酒制作法。
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开始使用苦味剂。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
最早的啤酒只是大麦汁稍微发酵,有点酒味的饮料。根据温度和酵母菌(那时人类还不知道这是啥东东)种类的不同,分成了拉格(Lager)和艾尔(Ale),它俩的区别在于发酵位置的不同,拉格在发酵桶的下面低温发酵,艾尔在上面温暖环境下发酵。好比男人看见女人的反应,多数都变成了下半身思考,所以比起艾尔,拉格要更为普遍。
中国所有的啤酒、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百威(Budweiser)、很多德国啤酒,都属于这类,简单无节操。但其实不是如此,拉格其实小批量发酵难度要高于艾尔,因为温度要求比较低,但后来的工业生产解决了这个问题,拉格发酵温和、能大批量产、酒体纯净、口味清淡,这是导致它普及的根本原因。
比起拉格,艾尔就文艺的多,荷比卢地区、北欧诸国、英伦都是这种风格,这种酒,高端大气上档次,所以说的啤酒精酿大多数都是指这些。
中世纪的时候,欧洲北部水质很差,但大家不喜欢喝开水,于是比利时一帮和尚开始用煮开的水酿成啤酒,这样能当水喝,味道也很好。大家都觉得啤酒是饮料,所以也无所谓喝啤酒禁令。后来越来越火,于是比利时自成一体,修道院风格(Abbeybeer),我们说的blond(金艾)、double(双料)、triple(三料)、brown(棕艾)甚至quadruple(四料)都是。
7. 啤酒多少年历史在中国
黄酒的历史比白酒的历史长,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8. 中国哪一年有啤酒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可能也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但是市场消费的啤酒是到十九世纪末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进来的。在中国建立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八王子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在哈尔滨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厂。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58年我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我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然而,我们啤酒业真正的大发展发生在1979年后十年,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80年代,我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国大陆啤酒厂家发展到813个,总产量达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名列第三,(到1993年跃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国啤酒厂家增长9倍,产量增长17.6倍,从而我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啤酒大国。啤酒的种类9千我国最新的国家标准规定:啤酒是以大麦芽(包括特种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二氧化碳的、起泡的、低酒精度(2.5~7.5%)的各类熟鲜啤酒。 酒醴——中国古代的啤酒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醣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华夏第一啤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哈尔滨历史编年》)。清末的啤酒厂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到1915年,才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由中国人投资的双合盛啤酒厂及广东五羊啤酒厂。1949年前,我国只有七、八个啤酒厂,绝大多数由外国人所控制,酒花和麦芽主要从国外进口,啤酒的销售对象也主要是在华的外国商人及军队,还有一部分“上层社会”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几乎无法享受。1940年,全国啤酒产量达到4万吨,其中大多数为日本侵略者军用。到1949年,全国的啤酒年产量仅达到七千余吨。还不足目前一个小型啤酒厂的年产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啤酒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3年到1962年,是啤酒工业的调整和发展阶段,新建了一批新的啤酒厂,啤酒年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8.2%。1963年至1972年,速度虽有所放慢,但啤酒产量仍增长1.4倍。到1978年,我国的啤酒年产量达到40万吨。在这一阶段,在啤酒科学研究、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为啤酒工业的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1979年后,啤酒生产全面发展。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啤酒厂,全国除轻工系统外,其他部们如商业、农业、机械、国防、冶金等都建立了啤酒厂。一些啤酒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如在1980年,我国共生产啤酒68.8万吨。 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啤酒工业高速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扩建和新建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啤酒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在有的省份,几乎每个县市都有啤酒厂。据1987年的统计,在浙江省就有啤酒厂104个。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国外引进技术,装备,人才,加快了啤酒工业的发展,如从国外引进了啤酒生产线,尤其是啤酒灌装线。产量翻番的时间缩短,如1982年,全国啤酒产量为117万吨,到1985年,啤酒产量就达到310.4万吨。1988年,啤酒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654万吨。 第四阶段:这一阶段可说是中国的啤酒工业进入了旺盛的成熟期,一方面,啤酒工业继续以高速度发展,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啤酒的质量,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
9. 啤酒进中国多少年
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在命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真可谓用心良苦,生产什么牌子的啤酒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袁有鉴总经理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既然生产啤酒,一定要生产好的啤酒,要生产中国目前高起点、高质量的啤酒,要创造名牌。将来还要进入国际市场,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也有名牌啤酒,它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几经推敲,终于起名“金威”,无论从中文、英文还是方言上都具有丰富的品牌内涵,如中文名字“金威”二字,“金”字代表了“财富与好运”,“威”字代表了“强大与成功”,十分确切地体现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英文名字“KING WAY”,中文意为“王者之路”,展示了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志存高远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同时这种吉祥如意的含义也是对消费者的深深祝福,正因为其丰富、深厚的品牌内涵所体现的文化氛围,才对消费者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亲近感、认同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激发了消费者对金威的偏爱和消费倾向,金威啤酒才名声雀起,享誉四方。 由企业品牌英文名kingway的第一个字母“K”设计而成。字母“K”的设计,巧妙地变化将其演绎出人性化的十足动感,既简洁易记,又充分突显金威人阔步向前的活力与朝气,红色预示着企业正朝着红红火火的胜利顶端锐意进取、冲刺,充分展现团结、奋进、向上的企业理念 中英文名的设计完全抛弃了原来柔弱、不易认知的字体特点,采用粗犷、简洁、一目了然的字体,尽显阳刚之气,与产品主流消费者(男性)充分对应,在提高识别率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企业已经迈向成熟、稳健的发展阶段。两者有机的组合构成企业完整的标志,整个标志无论从颜色、构图、字体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城市的啤酒企业,以人为本、大胆创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精神也得以全面的彰显。
10. 啤酒在中国行起多少年了
世界上三大古酒——黄酒、啤酒、葡萄酒,惟黄酒源于中国,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而且最富民族特色。
黄酒的黄,不仅仅是指酒的颜色,其内涵也是相当广泛:黄酒的黄是哺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黄河”的黄,是生养炎黄子孙的大地——“黄土地”的黄,是中国人的肤色的黄。可以说,黄酒是伴随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历史发展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酒。
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
黄酒究竟起源于何时,这是个重大的酒文化起源问题,需要从上古史谈起。
在上古时代,大约在一万年前,传说中有个神农皇帝,古史中称为炎帝。他尝遍百草,始创中医中药,发现五谷,创造耕具,教人农耕,兴办农业,被人们称为地皇。
人们耕种五谷,兴办农业,就可能有剩余的粮食,自然不自然地做出一些产品。酒,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汉代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书中论道:“清之关,始于耒耜。”清是酒,耒耜就是耕地的农具。也就是说,当农业兴起之后,才开始生产出美味的酒来。当时的酒是偶然发现的。晋朝江统在《酒诰》中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与此,不由奇方。”看来,古人吃剩下的饭,丢在桑树杆的空洞里,遇阴雨潮湿,自然发酵,久存出现香味,而成为酒。宋朝朱异中在《酒经》中也有类似的看法,“古语为之,空桑秽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黄酒从上古时候的“偶然得之”,到后来原始黄酒的产生,大概是在七八千年前。当时的人们将谷物发酵生酒的这种自然现象加以模仿,用发芽的谷芽酿成甜酒,当时叫做醴。考古文献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北方以粟、黍为主要酿酒原料,南方则以稻米(包括糯米、粳米、灿米)为主要原料,就地取材,因料酿酒,各有风味。这种原始黄酒在七八千年前,开始是利用天然曲,以后发展到利用人工曲,约有5000年的历史。
11. 中国以前有啤酒吗
中国的酒是从夏朝就开始有了,由于那个时候酿酒工艺十分落后,酒的过滤技术很不到位,夏朝的酒由于杂质偏多导致酒呈浑浊状态,因此液体看上去偏黄,所以也被称为“黄酒”。顾名思义就是“黄颜色的酒”。
到了商周时期,酒文化空前高涨,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现在传世的一些商周青铜器很多都是饮酒用的器皿。
《礼记》中就记载了那个时期出现了多种酒精饮料,包括米酒和早期的啤酒。而且对于酿酒,国家还专门建立了一套机构。
酿酒的机构中明确了酿酒的方法制度,有专门的技术人才,甚至对酿出什么成色的酒都有专门的规定,而且根据酒的用途还进行了分类。比如因为祭祀或其他事情需要使用的酒不是直接让人喝,所以酿造期很短、酿好后立即使用,因此被称为“事酒”;有些酒需要储藏一段时间,就被称为“昔酒”;而贵族喝的酒需要经过几道工序将杂质最大化滤出,所以酒质清亮,也被称为“清酒”。而到了秦朝,由于商鞅讨厌酿酒这种“浪费粮食”的活动,所以秦朝的酒文化非常凋敝,目前还算一段缺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