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岛啤酒百威收购了吗
哈尔滨啤酒早在04年就被收购了,收购者是比利时的百威英博旗下的Ab公司。
我同事家原来就住在香坊哈啤原厂址附近,邻居多是哈啤老员工。提起哈啤被收购都是唏嘘不已。哈啤作为哈尔滨为数不多的老字号(创建于1900年)在国内啤酒市场是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度一度前列。
通过资产重组,营销策略更加国际化,在大股东的支持下,哈啤能有更大发展。期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哈啤能够破茧成蝶,回购成功!
2. 青岛啤酒收购百威
没有收购,现在百威被英博以520亿美元左右的代价全股收购。现在新组合的公司叫做百威英博,整个在中国的业务全部由上海总部做决定,每个生产基地只有执行权。在中国百威英博所拥有的牌子如下: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百威啤酒、长沙英博、英博浙东。
3. 百威收购珠江啤酒
1、Budweiser百威。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Budweiser百威,世界知名的啤酒品牌,诞生于1876年美国,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世界500强安海斯-布希英博集团旗下,全球领先的酿酒制造商,以其纯正的口感,过硬的质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喜力HeineKen。喜力(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1864年创立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享誉国际的啤酒品牌,口感平顺甘醇,不含枯涩刺激味道,世界大型的啤酒出口商。
3、Carlsberg嘉士伯。嘉士伯啤酒集团,嘉士伯啤酒(广东)有限公司,十大品牌啤酒,创立于1847年丹麦,全球领先的啤酒集团,主要从事啤酒和软饮料的生产与销售,与足球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嘉士伯引以为傲的传统。
4、Beck`s贝克。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Beck`s贝克,起源于16世纪德国,其优良的酿造技术,使BECK'S品牌传播至今,德国啤酒的代表。
5、Corona科罗娜。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Corona科罗娜,世界十大啤酒品牌,创立于1925年墨西哥,其独创的瓶口插柠檬的饮法广受欢迎,国内酒吧及较大的超市有销售。
6、Stella Artois时代。百威英博投资(中国)有限公司,Stella Artois时代,始于1366年,比利时生产的为数不多的下发酵拉格啤酒,世界著名啤酒品牌,百威英博集团三大全球旗舰品牌之一,全球领先的酿酒制造商。
7、Krombacher科隆巴赫。北京科隆巴赫啤酒销售有限公司,Krombacher,源自1803年德国,德国较大的私有啤酒集团公司之一,啤酒口味圆滑香甜,有特殊的啤酒花的气味。
8、Oettinger奥丁格。深圳市奥丁格啤酒销售有限公司,Oettinger奥丁格,始于1731年德国,德国销量较大的啤酒品牌,德国拥有大型酒厂最多的品牌商之一。
9、TigerBeer虎牌。喜力(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TigerBeer虎牌,源自1932年新加坡,亚太酿酒集团的旗舰品牌,亚洲风格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亚洲最佳啤酒之一。
10、Kronenbourg凯旋1664。凯旋1664,源自1644年法国,嘉士伯集团旗下,法国非常畅销的日常啤酒,采用清新怡人的蓝色钴玻璃瓶,酒以柑橘等水果来调味,色泽清纯,香甜可口,口味适合不常喝啤酒的人。
4. 鹅岛啤酒 百威
鹅岛碑酒中高端档次,价格大概300左右一箱
创立于1988年,美国知名的精酿啤酒厂牌,隶属于百威英博旗下,比利时风格的农场艾尔啤酒,伸着细长脖子的鹅脑袋是其品牌标志,2016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鹅岛(GooseIsland)于1988年创立于美国的芝加哥,是美国知名的精酿啤酒厂牌之一。鹅岛也被视作精酿啤酒技术创新的一面旗帜。1990年代,鹅岛将世涛黑啤注入威士忌橡木桶陈酿,制造了BourbonCounty帝国世涛,推动了“过桶烈性啤酒”这一风格。
2011年,百威英博集团全资收购鹅岛酒厂
5. 百威啤酒收购的啤酒厂
雁荡山啤酒被百威公司收购
6. 百威旗下的精酿啤酒品牌鹅岛,近日也宣布推出一款以低
是。
精酿啤酒与普通啤酒的酿酒原料不同。
精酿啤酒:只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进行酿造,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剂。通常,精酿啤酒酿造时不需要太多考虑成本,多数会选择上等的原料酿造而成。
普通啤酒:同样使用麦芽、啤酒花、酵母和水酿造而成,但为了追求成本,更多用大米、玉米和淀粉等原料取代麦芽。这样酿出的啤酒麦芽汁浓度非常低,口感偏淡。
精酿啤酒用来区别于大部分常见的工业啤酒(青岛、雪花、燕京、百威、喜力、嘉士伯)。这和其口味是苦是甜,是香是酸,酒精度的高低与否,并没有直接关系。
7. 百威啤酒收购的国内啤酒公司
哈尔滨啤酒作为中国第一家啤酒厂,如今也是国内五大啤酒巨头之一,那到底哈尔滨啤酒是哪个国家的,然而很可惜的告诉你“哈尔滨啤酒是美国的”,2004年百威的母公司安海斯·布希(AB)收购哈尔滨啤酒后私有化, 所占股权达99.6%。哈尔滨啤酒虽然被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收购,但在国内却一直打着国产的名义售卖,而收购的消息也并没有大肆宣传,所以在大多数人心中,哈尔滨啤酒一直都是国产,然而不仅是哈尔滨,国内几大啤酒巨头都有外资背景。
8. 百威啤酒 收购
现在的唐山啤酒归属百威英博(唐山)啤酒有限公司。
唐山啤酒厂就在卫国路上,后来唐山啤酒厂在2002年被哈尔滨啤酒收购,成立了哈尔滨啤酒(唐山)有限公司,那时酒瓶上的标签上标明的是哈尔滨啤酒(唐山),再后来,哈尔滨啤酒于2004年被安海斯-布希公司(后与英博合并,更名为百威英博)收购,于是酒瓶上上就标明百威啤酒(唐山)了。
9. 鹅岛啤酒是百威品牌的吗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