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啤酒叫什么啊
最早的已知酒精饮料起源于9000年前的古代中国,是由大米,蜂蜜和水果制成的混合物。但第一种大麦啤酒最有可能出生在中东地区,啤酒生产的确凿证据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人。
考古学家从公元前3400年开始出土的陶瓷器皿发现了啤酒残渣,而公元前1800年的“Hymn to Ninkasi” – 苏美尔啤酒女神的颂歌 – 描述了由女祭司制作的古老酿造啤酒的配方。
这些营养丰富的啤酒是苏美尔饮食的基石,并且可能是附近河流和运河的饮用水的更安全的替代品,因为这些河流和运河经常被动物粪便污染。
在巴比伦帝国统治下,啤酒的消费也很旺盛,但很少有古老的文化像埃及人一样喜欢倒退。尼罗河沿岸的工人经常被分配一份营养丰富的甜饮料,从法老到农民甚至孩子的每个人都喝啤酒作为他们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许多这些古老的啤酒都用不寻常的添加剂调味,如曼陀罗,红枣和橄榄油。直到中世纪,当基督教僧侣和其他工匠开始用啤酒花酿造啤酒时,才逐渐出现现代啤酒的模型。
2. 啤酒在古代的名字
古代的啤酒是没有二氧化碳的,证 据很好找:容器。古代的啤酒容器 是一种腹大口偏小的陶器,不具气 密性,无法加压溶气。具体带气的 啤酒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不只到,但 在汽水之后。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大 部分是后加的,二氧化碳的加入使 酒口味清爽,泡沫丰富,自然就普 及了。
3. 中国最早的啤酒叫什么名字
研究证明,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酿造啤酒的国家,不过当时不叫啤酒.只是因为王公贵族们偏爱醇烈的美酒,而把古老而甜淡的酒忘却了。时隔一千年后,近代的啤酒酿造技术,才又从西方传到了中国。
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我国土地上最早的啤酒厂……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以后中国及外国商人先后在东三省、青岛、京、津、沪兴建了一大批啤酒厂。
4. 中国的啤酒为什么叫啤酒
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在命名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真可谓用心良苦,生产什么牌子的啤酒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时袁有鉴总经理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既然生产啤酒,一定要生产好的啤酒,要生产中国目前高起点、高质量的啤酒,要创造名牌。将来还要进入国际市场,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也有名牌啤酒,它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几经推敲,终于起名“金威”,无论从中文、英文还是方言上都具有丰富的品牌内涵,如中文名字“金威”二字,“金”字代表了“财富与好运”,“威”字代表了“强大与成功”,十分确切地体现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英文名字“KING WAY”,中文意为“王者之路”,展示了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志存高远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同时这种吉祥如意的含义也是对消费者的深深祝福,正因为其丰富、深厚的品牌内涵所体现的文化氛围,才对消费者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亲近感、认同感,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激发了消费者对金威的偏爱和消费倾向,金威啤酒才名声雀起,享誉四方。 由企业品牌英文名kingway的第一个字母“K”设计而成。字母“K”的设计,巧妙地变化将其演绎出人性化的十足动感,既简洁易记,又充分突显金威人阔步向前的活力与朝气,红色预示着企业正朝着红红火火的胜利顶端锐意进取、冲刺,充分展现团结、奋进、向上的企业理念 中英文名的设计完全抛弃了原来柔弱、不易认知的字体特点,采用粗犷、简洁、一目了然的字体,尽显阳刚之气,与产品主流消费者(男性)充分对应,在提高识别率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企业已经迈向成熟、稳健的发展阶段。两者有机的组合构成企业完整的标志,整个标志无论从颜色、构图、字体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前沿城市的啤酒企业,以人为本、大胆创新、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企业精神也得以全面的彰显。
5. 中国古代 啤酒
古代农民喝的酒是黄酒。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酵母曲种质量决定酒质。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
黄酒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及糯米(北方称江米)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为14%—20%,属于低度酿造酒。黄酒含有丰富的营养,含有21种氨基酸,其中包括有数种未知氨基酸,而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依靠食物摄取8种必需氨基酸黄酒都具备,故被誉为“液体蛋糕”。
6. 我国古代的原始啤酒
1937年有啤酒,啤酒的起源非常的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波斯一带的闪米人学会了制作啤酒,而且他们还把制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献给农耕女神。
7. 啤酒在古代叫什么
古代称酒醴 啤酒生产是采用发芽的谷物作原料,经磨碎醣糖化、发酵等工序制得。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在古代,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清代末期开始,国外的啤酒生产技术引入我国,新成立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二啤酒生产大国。像远古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和古埃及人一样,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8. 中国古代喝啤酒吗
首先要明白一个最基础的酒知识:白酒属于“蒸馏酒”,而中国古代喝的酒是米酒,属于“酿造酒”。
何为酿造酒:
通过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酿造酒度数一般不会超过18°,因为超过这个度数,发酵的酵母菌也扛不住了,会被抑制直至杀灭。所以酿造酒的度数不高,酒精的刺激性就小,口感也还不错。比如葡萄酒、啤酒、黄酒,就是典型的酿造酒。而且它们可以说是“文明的见证者”,基本上有文明,就有它们的身影了。
何为蒸馏酒:
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制作过程为先经过酿造,后进行蒸馏后冷却,最终得到高度数的酒精溶液饮品。白酒、威士忌、白兰地,都是蒸馏酒的典型代表。
世界上的几大文明,都是先发明了“酿造酒”,直到蒸馏技术出现之后,才逐渐的学会了“蒸馏酒”,中国也是如此。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酿造米酒,到了宋朝时期,更是酿出了米酒的顶级形态——黄酒。中国古代的酒史,完完全全就是米酒史,几乎没有白酒什么事。所以不管是鸿门宴的樊哙抱着4L的桶狂饮,还是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故事,喝的都是米酒这种度数低的酒。
而白酒的历史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学者们的基本共识是元朝时候才出现。但即使出现后,它也一直是“非主流“,一直到清朝中后期,白酒的饮用量才超过米酒(黄酒)。就算是这样,直到民国时期,中上层人士,依然主要喝米酒(黄酒)。白酒完全占据主流,那是建国以后的事了。
是不是完全颠覆了你的认知?
现在铺天盖地的宣传里,白酒品牌动不动就好几百年历史,恨不得说“山顶洞人“喝的都是他们的酒,让人自然将“白酒”和中国酒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其实都是有意无意在误导消费者。
但是资本决定屁股,看了下面这组数据,你就懂了。
目前白酒的规模、盈利,各个方面碾压其它酒。
马克思可能说过:“你看那卖力吆喝的人,好像资本家啊!”
所以哪里有更多的利益,哪里就有更高的声音。我不否认白酒有它的魅力,也是中国酒。但是历史事实,并不该因此而扭曲。米酒,才是伴随中国文化从石器时代一路走来的,最正统的中国酒。
中国酒的历史进程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在前进,米酒的酿造工艺也是在不断改进的。总体来讲呢,就是米酒的度数越来越高,酒液越来越清澈。
喝酒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其实是为了追寻醉酒时那种感觉。酒精度越高,那种感觉就来的越快。所以古人在酿酒时候,一直在追求更高的度数。因为早先时候的米酒,度数实在太低了,想喝醉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基本上都会先喝撑。
比如秦汉时候,米酒的度数也就4°左右,这还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酒,至于老挂在嘴边的“一壶浊酒”,就是连4°都没有的带有些许酒精的稀米汤。这种度数,跟现在水啤差不多,再想想现在有人喝啤酒一桶的不醉的,你就不难理解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能喝。所以魏晋之前,喝“一石”(汉一石约40斤)也不稀奇,比如刘备的老师卢植就能喝一石(后汉书记载)。是不是很恐怖的量?想喝这么多酒要去多少趟茅房啊,只能说酒量大首先要肾好。
随着工艺的改进,中国米酒度数不断攀升,到唐时,好酒能达到8-12°左右,颜色也变成琥珀色,你说它是黄酒也是可以的,只是还没有达到巅峰。我特别喜欢唐代诗词里对好酒的描述,画面都极美:“玉碗盛来琥珀光”“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当然,唐朝时候,能酿出来成黄色的好酒还是少。大部分还是度数偏低、漂浮着发酵残留物的浊酒,比如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就是当时普通人家酿的普通的酒,是不是措辞逼格爆棚?但味道嘛,肯定没有琥珀色的米酒好。
米酒最终品质稳定下来是在宋朝。此时好酒度数能达到14-18°,这也基本是酿造酒的度数极限了,正如前面所说,度数再高,连产生酒精的酵母菌都受不了。这时正儿八经按工艺做出来的米酒,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黄酒了。
最牛的是,唐朝时候酿酒,已经懂得通过低温加热工艺,给刚酿好的酒灭菌。这种思路的技术换个名词你一定听说过,那就是“巴氏消毒法”(思路相同,但操作还是有点区别的)。这种技术,比西方早出现了至少800年。
通过这种灭菌方法,再加上酒度比较高,彼时的好酒封存起来,能放很长时间不酸败。这样酒就能长途运输,另外就是“陈藏”才能实现,通过陈藏,可以大大提升米酒(黄酒)口感、风味。
另外米酒度数的不断攀升,就意味着酒量的不断下降。说“这人酒量真行”的描述,就从秦汉的“一石”变成了唐朝的“一斗”(一石的1/3),再到宋朝能喝个三升(3斤)就算很不错了。到现在喝黄酒,酒量大喝3斤也是常有的。
后来到了元朝,人们发明了蒸馏酒,那时候白酒还不叫白酒,叫“烧酒”“烧刀子”“阿力吉”,被称为白酒是建国以后的事情了。它直接将粮食和发酵的曲伴到一起,放在窖池里发酵后蒸馏,这样蒸馏出来的酒度数超级高,能达到60-70度,喝一口简直就像有人拿一把锉刀在你的喉咙里摩擦~摩擦~。现在的白酒原酒出来基本就是这个,我们喝的成品酒一般是降度到40-52°左右,还要经过陈放、勾调处理等复杂的过程。
虽然古人一直在追求酒度数的提升,但是度数更高的蒸馏酒——白酒,自从元朝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追捧。因为白酒的度数太高了,醉的太快,口感也太冲,这与明清时候文人追求“微醺”的感觉并不符合,所以黄酒依然是大众的主流用酒。
但是白酒也有自己的优势:想达到同样的醉酒程度,白酒比黄酒便宜的多,而且劲够大。所以慢慢就受到底层劳动人民的追捧。特别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百年的屈辱史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战乱频繁、天灾人祸,用来酿黄酒的小米、大米、糯米,都不够人吃呢,哪还有多余的拿来酿酒。更何况打仗导致运输困难,黄酒保存不好就变质,导致黄酒愈发的贵了。
而酿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并不是主食,高粱杆还是修河提的必不可少材料。成本低,劲大醉的快,保存方便。这些特点在乱世时期,那可是无可取代的巨大优势啊。于是白酒就在这个时期,势不可挡的反超黄酒,成为饮用量最大的酒。但即使是这样,黄酒依然倔强的流行于上流阶层,讲究的宴请还是少不了。
直到1949年,无产阶级铁拳横扫一切,新中国成立了。
一方面是领导层当初大多是苦哈哈喝出身,就算不是,在随后抗战过程中也过得挺艰苦,那都是喝惯了白酒;最重要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勒紧裤腰带前行,粮食一直紧缺,酒当然就更稀缺了。所以自上而下都推崇白酒,甚至在制定“五年计划”、国家战略时候都有白酒的内容,讲究的是怎样用更少的粮食酿出更多的白酒。所以就在这种环境下,白酒彻底把黄酒挤到犄角旮旯里,成为绝对的“霸主”,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米酒和白酒的过往与关系。
另外很多人觉得黄酒就是南方的产物,其实在白酒占据主流之前,全国各地都有好的黄酒。北方以小米、黍米酿造的米酒,历史上也是有许许多多出名的好酒。只能说古时候好酒不分南北,就看哪家技术强、口碑好。
以上内容部分具体数据,参考了王赛时老师的《中国酒史》
最后打个广告,如果你喜欢黄酒微醺、慢醉的感觉,趁着秋日渐凉,可以品尝下我的【牧云·中华米酒】,是用红小米酿制的北方黄酒,微甜适口,最重要的是没有传统黄酒的药陈味,口感上也许会让你惊喜哦。在公众号内和淘宝都可以买到。
9. 我国最早的啤酒叫什么
世界最早的是法国百威啤酒中国最早哈尔滨啤酒
10. 古代的酒是啤酒还是白酒
醴酒
中国最早的酒叫“醴酒”,是用谷物酿制的,这一点与其它国家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多是从葡萄酒开始学酿酒的,因为葡萄可以直接发酵,工艺相对简单。而谷物不行,要先经过糖化,然后才能发酵。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谷蘖能糖化谷物的功能,谷蘖就是刚刚生的”谷芽“,谷芽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将淀粉糖化。很多苏格兰的威士忌还有啤酒都是用麦芽作为糖化剂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过威士忌是蒸馏酒,历史只有几百年。
用谷蘖酿出的酒称为”醴酒“,谷蘖的糖化力有限,酿出的酒的酒精度只有3-4度,所以醴酒喝上去甜甜的,口感应该很不错,称得上是古代的啤酒。
醴酒有清酒和浊酒之分,浊酒是没有过滤的酒,里面有很多发酵后的谷物渣滓,与如今的甜酒酿很像。
11. 古代的啤酒叫什么
啤酒和葡萄酒、中国黄酒并称为世界三大古酒,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具体到人类最早酿造啤酒的年代起源于何时,因年代过于久远,其真实具体的事实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现代人只是通过一些考古遗迹进行推断。
人类目前接受程度最广的古老啤酒发酵踪迹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7000多年。在欧亚大陆交界地的伊朗,考古发现了含有大麦汁发酵残余的陶罐。依照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尚没有蒸馏技术,因此可以确认的是一种古老的饮食遗迹,历史学家因此推断可能是最早的啤酒。
在附近的扎格罗斯山脉也发现了麦汁覆盖的石块,古老的啤酒酿造过程并不具有像现代这样高度发达的配方设计和酿造工艺的控制,只能通过简单可行的方法,按照酿酒师的经验,将烧红的石块投入到发酵中的大麦汁中,以提高发酵温度。当时的啤酒产品更像是一种粗糙的谷物发酵产物,浑浊而又口味古怪复杂。
而早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河南省贾湖遗址中就有酿造酒的痕迹,与中亚地区的最早发现遥相呼应。怀疑当时人把大麦、稻米、蜂蜜和水果混合发酵成酒精饮料,有人说这是啤酒的雏形。但这种酿造方式过于原始和随意,任何水果和谷物都可以,还不具有真正的啤酒各种要素。
而到了公元前5400多年,在陕西米家崖文化中,发掘了一些陶罐,检测出了清晰的大麦和其它谷物的痕迹,尤其是大麦淀粉粒残留的存在,也符合实验中淀粉粒在酿酒过程中损伤形态的记录。从谷物类型上讲这是非常明确的古代中国啤酒发酵记录,印证了古老的农业中国是世界啤酒发源地之一。只是在后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大麦始终在中国地区处于比较弱势的种植地位,不如其他五谷-稻(大米)、黍(黄米)、稷(又叫粟,小米)、麦(小麦)、菽(大豆)。更现实的是,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酒曲这种发酵工艺中最伟大发酵媒介,利用群体性的微生物菌群,协作糖化、发酵,酿造过程同步进行一气呵成,因而可以酿造酒度可高达20多度的黄酒(早期是醴酒,固形物较多,后逐步被黄酒取代),大大超过世界其它初级类型酒精饮料,过早的进入了更高级的发酵酒精饮料时代。因而啤酒和葡萄酒这些初级的酒饮料始终未能在漫长的古代中国有更大的发展。
公元前6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载的石板上就经常出现喝啤酒的场景,人们使用芦苇杆吸食着含有大量沉淀杂质的麦汁饮料,这种喝酒的方式与希腊巨著《远征》(公元前5世纪)中关于如何喝啤酒的方式非常接近。这种酒其实更像是一种发酵过的粥。据说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催芽,经过烘干碾磨后,可以加工成麦芽饼。不知道是如何发现的,这些麦芽饼混入了热水,就意外的得到了甜丝丝的麦汁。
苏美尔文明中赞美酒神宁卡西的诗歌中,描述了这种古老啤酒的配方。“使用双层大麦面包加水发酵变可以得到啤酒”。而且会在祭祀中大量的使用。
而到了距今约5000多年的两河文明的继承者古巴比伦时代,则发展处了更多的啤酒类型,从红色、棕色到几乎黑色的都有。同苏美尔一样,这些酒悬浮的杂质过多,因此也需要使用芦苇杆来吸食。
公元前1750多年,巴比伦第六代君主汉谟拉比颁布的最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就有很多关于啤酒的法规规定。让啤酒成为了当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受到的高级饮品。
而在5000多年前的古埃及,啤酒则被赋予了更加复杂的宗教和经济意义。据考古记录证明,不但统治阶层中的法老每天饮用啤酒,还使用啤酒做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使用面包和啤酒给于修建金字塔工人的结算工资,大量出土的石板上刻着众多当时酿酒和喝酒的场景。发掘的金字塔周围的工作场遗址中就有酿酒坊。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高度发展。
而到了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啤酒的地位受到了挑战,被当时显的更容易酿制的葡萄酒所挤压。当时的上层人士都把啤酒当做是帝国边界周围蛮族人才饮用的饮料。而且当时的国家行政区域中心地中海沿岸更适合种植葡萄,又不属于人类的基本口粮,不会造成粮食的浪费和短缺。因此葡萄酒成为了国家核心地区的主导酒精饮料。而作为边疆周围地区的,包括欧洲今天大部分的中南欧西欧则适合种植大麦,传承了西亚和中亚地区传播过来的啤酒这种古老的人类酒饮料文化和技术,并留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