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酿啤酒的消费人群数据
一瓶酒的成本是¥5.47,那么他们把资金成本和损耗等考虑在内,再加价50%出售给零售端的价格就是¥8.6。
酿酒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其实是一个大工程。酿这一瓶酒要牵扯到全世界的工业,数以万计的人的协作最终才能顺利让消费者喝进肚子里。
2. 精酿啤酒销量
11月12日,京东超市发布双十一酒类数据,从11月11日0点到24点,酒类成交额极为亮眼,2分钟破2亿,成交额同比增长15倍,其中果酒成交额同比增长40倍,近年大热的风口酱香白酒成交额同比增长20倍,精酿啤酒成交额同比增长20倍,鸡尾酒成交额同比增长15倍,中高端葡萄酒成交额同比增长12倍,高端白酒、高端洋酒以及单一麦芽成交额同比均增长10倍。
以品牌划分,剑南春突破势头最猛,成交额同比增长12倍,其次是泸州老窖、汾酒、习酒成交额同比均增长10倍。
落在单品上,国窖1573系列5分钟成交额同比增长10倍;五粮液普五、梦之蓝M3、今世缘国缘四开以及拉菲传奇2小时成交量超去年全天。
按白酒品牌来看,茅台成为当之无愧的销量冠军,紧随其后的是五粮液、汾酒以及泸州老窖和洋河。
而在葡萄酒品牌,虽然澳大利亚葡萄酒被正在被“双反”调查,但在终端需求依然旺盛,此次销售奔富仍然夺魁,其次是国产品牌张裕和长城。
啤酒品牌的销量排序来看,百威雄踞第一,青岛和哈尔滨啤酒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
3. 中国精酿啤酒市场分析数据
精酿啤酒这个生意我认为可以做,很有市场,每年夏天都是啤酒销售的旺季,尤其是在饭店,夜市摊,啤酒量很大,精酿啤酒口感纯正,价位也合适,比平时喝的扎啤或者瓶啤性价比要高,我认为只要选择好地理位置就可以,重要的人流量,虽然冬天不是旺季,但是只要选好位置,一个夏天足够挣一年的钱了。
4. 啤酒销售数据
2021年上半年,啤酒销售量的前三名分别为燕京、雪花、青岛啤酒。其中销量高的为燕京听清爽啤酒。
觉得有用点个赞
5. 啤酒消费量
德国
德国联邦消费者保护部表示,目前德国消费者平均每年人均啤酒消费量达到107.2升,其中男性消费者每年的消费量是女性消费者的近7倍。但总体来看,德国啤酒消费量仍在下降:2003年德国啤酒的平均消费量达到117.8升,超出10升。
联邦消费者保护部称,德国啤酒花种植面积占欧盟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二(近60%),占世界啤酒花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啤酒花产量的99.5%用于啤酒生产。此外,由于啤酒花有镇定的疗效,所以剩下的0.5%用于药品生产或者作为甜烧酒的添加剂。2011年德国啤酒花种植面积合计达到1.83万公顷。
6. 精酿啤酒市场占比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的精酿啤酒的渗透率和消费量还比较低。浙商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国内精酿啤酒的消费量占比仅为2.4%,市场规模占比约5%,而预计到2025年国内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为875亿元,但渗透率也只有11%。
在业内看来,精酿啤酒行业还没有真正蹚出一条路来。
7. 精酿啤酒消费者分析
从小到大,在我们的印象中啤酒就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余地,但是随着这几年精酿啤酒逐渐被国内部分消费者所接受,比如说光沃夫狼等一个品牌下就有好几种啤酒的颜色,啤酒的色彩也就在我们的印象中丰富了起来。现在,就来跟大家介绍几种吧:
1、白色啤酒
白啤顾名思义就是白色的了?你可能会这么想,其实不然。和白葡萄酒类似,白啤也并不会呈现真正的白色。通常,白啤的颜色呈黄色,不过由于其白色泡沫干净而又丰富,因而才被称之为白啤。
和其它啤酒不同,白啤一般指的是往麦芽中添加较大比例的小麦后再采用上发酵法生产而来的一种浅色啤酒,因此白啤的实质可以说就是小麦啤酒。常见的白啤有来自比利时的 Witbier、德国的 Weissbier 和 Weizenbier 以及美国的 Wheat beer,当然其它类似风格也遍布世界各地。
通常,白啤中大多含有来自小麦的蛋白以及未过滤的酵母,因而一般比较浑浊(尤其是在低温下),当然这也正是不少人觉得白啤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白啤丰富的泡沫还会给你带来奶油般的细腻口感。
此外,白啤大多带有果香味,酒花和其它香气则不太明显,由于保留了较多的乳酸,因而喝起来带点酸味,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不过喜欢的人会觉得它清新爽脆,夏天用来消暑再合适不过了。
2、黄色啤酒
国人日常能够喝得到的啤酒绝大部分呈黄色,因此有黄啤这种称呼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黄啤的颜色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色调,有的呈淡黄色,有的则呈金黄色甚至黄棕色,总之大都是浅色麦芽带来的结果。
黄啤的酒花香气较为浓郁,口味也更纯正,不过略带苦味,有些人表示不太喜欢,但这似乎并没有阻止黄啤在中国的霸主地位,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啤酒都依然还是黄啤。当然,比利时的金色艾尔(Blonde Ale)和英国的淡色艾尔(Pale Ale)等也属于黄啤的范畴,且一般呈现金黄色;来自捷克的皮尔森(Pilsener)就是黄啤中的代表品牌。
3、红色啤酒
别以为只有葡萄酒才有红的和白的,其实啤酒也有红色的哦,不过红啤并不一定呈红色。在英国,这种啤酒就被称作 Brown Ale,而在德国也可以称作 Marzen Lager 或是 Amber Lager。许多红啤是采用维也纳的红色麦芽制得,有的还经过木桶熟成,因此大多为琥珀色、棕色、红棕色或红褐色,且一般不透明。和白啤一样,低温时红啤也会显得比较浑浊。
在 18 世纪时期,红啤指的是采用 100% 棕色麦芽制成的啤酒,大多带有一定酒花味。现在的红啤酒精范围跨度较大,一些带甜味有的则略苦,当然还有的还呈现明显的焦糖和巧克力风味。事实上,无论是国内外,红啤都没有其它啤酒那么常见,因为其产量比浅色啤酒要少。
4、黑色啤酒
黑啤指的是一种深色啤酒,由于颜色较深,因而一般不透明,常带有巧克力或咖啡的香气,酒精度处于 5% 左右,有的则更高。
许多啤酒的香气和颜色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原料及其烘烤程度,而黑啤正是采用烘烤过的深色麦芽制得,因而才赋予了酒液深浓的黑色,同时也给啤酒带来了醇厚的酒体和丰富的层次感,当然还有突出的麦芽香和焦糖味。
说到黑啤,就不得不提起德国以及那风靡全球的慕尼黑啤酒节(The Munich Oktoberfest),目前该节日已经举办了近 200 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啤酒狂欢节。正是如此,黑啤才在世界各地留下了非常好的产品形象,不少人对其更是爱不释手。
8. 精酿啤酒受众人群
沃澳精酿啤酒是青岛沃澳精酿啤酒有限公司生产,口感浓郁,更适合饮用,酒体泡沫极其丰富,香气浓郁,口味新鲜纯正,风味独特,是啤酒家族中名符其实的超级液体面包。
青岛沃澳精酿啤酒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06-29,注册资本为1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周岐锋,经营状态为开业,工商注册号为370211231594095,注册地址为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小辛河路438号4栋407室,经营范围包括许可项目:酒类经营;食品销售;酒制品生产;食品互联网销售;食品生产。
9. 精酿啤酒的消费人群数据 百度链接
精酿啤酒利润是不错,一瓶大概能在50-60%之间,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白领以及上班族爱上了这种啤酒,市场看上去是一片大好,且处于高速增长。但是要知道,目前市面上愿意消费精酿啤酒的还是小众人群,毕竟售价偏高。更不可能出现像烧烤店、大排档那样一箱箱啤酒上的场面。所以说单瓶利润是不错,但是量却远不如传统啤酒。
10. 啤酒行业数据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
11. 精酿啤酒的消费人群特点
0亅属于精酿啤酒有一大批追求个性化的消费群体,所以,让我们很好奇的是,这个消费群体都有什么样的人构成? 当我们走访各地的精酿啤酒厂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酿酒人都是些享受啤酒和享受快乐人生的人,他们大都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我们走近酒吧,那些举起酒杯开怀畅饮的男女们,他们大概也如此;但是这些喝酒的人当中,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一般来说是中产阶级、好像属于职场人士、或许有稳定收入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