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更偏重于人心人性,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使经济学从研究财富转为研究人,是经济学的发展革新方向。现在行为经济学正开始向神经科学衍生,出现了神经元经济学,试图从神经细胞、高分子的角度解读人类的经济行为。
行为经济学有四种常见的偏见:
1. 交易偏见:
交易效用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的塞勒(Richard H. Thaler)教授提出。他设计了一个场景让人们来回答:炎热的夏天,你躺在海滩上,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喝上一杯冰凉的啤酒。在你做白日梦想着那杯自己最喜爱的啤酒时,你的同伴要去附近的电话亭打一个电话,正好可以帮你看看附近的小杂货店有没有啤酒卖。
他要你给他一个你愿意出的最高价钱,如果啤酒价格在你出的价格之内,他就帮你买回来,高于这个价格他就先不买了。那么你最多舍得花多少钱在这个小杂货店买一杯啤酒呢?他让一组人回答这份问卷,最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1.50美元。然后他把这个问卷中“附近的小杂货店”改成“附近的一家高级度假酒店”,把新的问卷给另外一组人做,让他们出一个最高价钱。你知道做了小小的改动之后结果有什么变化吗?改动后统计出的平均价格是2.65美元。
同样是在海滩喝一杯买来的冰啤酒,从酒店买和从杂货店买来的相同的啤酒是没有差异的,既不会因为在酒店买而享受到酒店里优雅舒适的环境,也不会因为杂货店的简陋而有任何损失,但为什么从酒店里购买的话人们就愿意支付更高的价钱呢?
一般来说,人们总会很宽容地对待酒店里商品的高价,在商品对你自己的实际价值相同的情况下,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更高些。换句话说,如果最后你的朋友帮你买回了啤酒,并告诉你是花了2元钱从酒店里买来的,你一定会很高兴,因为你不仅享受到了美味的啤酒,还买到了便宜货,比你的心理价位节省了0.65美元,获得了很大的交易效用。但是如果你的朋友说是从杂货店买来的,你就会感觉花了2美元是吃亏了,虽然喝到了啤酒,心里却是不怎么高兴,因为此时你的交易效用是负的。
可见,对于同样的啤酒,正是由于交易效用在作怪,而引起人们不同的消费感受。
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考价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距。
2. 结果偏见:我们看到一个人获得了成功,就会立刻认为他过去所有的行为都是那么地有道理,可成功者自认为的那个经验,也很有可能是他没有获得更大成功的绊脚石。
主要指的是过程难以量化,不如结果可靠,即以成败论英雄。
3. 后视偏见: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在事前就可以预测到,其实他们未必可以如自己想像的那样准确地做出预测,这就是后视偏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后炮”。
后视偏见的存在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奚恺元教授认为起码有3个坏处:
(1)有后视偏见的人在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当时的预测就是对的,因此他们难以从经验中学习。
(2)有后视偏见的人在事后总觉得自己早就可以预测事情的发生,因此难以用公平的眼光评价他人。如果你不幸有一个具有严重后视偏见的老板,每次当你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告诉你他早就知道这件事是可以成功的,因此不会给你充分的肯定和奖励;相反,如果你告诉他一个失败的消息,他又马上会严厉地说他早就告诉过你这件事情不能做,紧随其后的就是对你严厉的惩罚。
(3)有后视偏见的领导会更多地以结果来衡量下属的表现。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利用机制去监督和控制过程,并且要有能够看懂过程的能力和耐性。
奚恺元教授认为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使自己改变后视偏见——每当遇到重要的事情,在还不知道事情结果的时候,就把你对事情结果的预测写下来,还要写下你之所以如此预测的理由。一定要把你的预测写下来是因为在事情发生以后,你的记忆会欺骗你,只想得起来那些与事情的结果相符合的证据,而把当时的预测写下来就可以在事后看看自己预测得到底准不准。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让你发现自己的预测未必都是对的,也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的预测比较准确,哪些方面的预测经常偏离事实。他建议我们如有兴趣,可以写下此刻自己对股票市场的预测,以检验我们“后视偏见”的问题。
事情发生后,人们认为自己可以事先预测,但实际上却未必能准确预测。
4. 适应性偏见:就是人们对好的、坏的环境,最终都能适应的强大的行为心理。一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有了之后就会习惯。好东西久了,也会习惯,坏东西久了,也会习惯。
人们常常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因此高估一些事情在一定时间内对自己的影响。
禀赋效应、证实性偏差,幸存者偏差,以及和前景效应相关的很多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