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苏格拉底
对苏格拉底之死,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评价。 对于苏格拉底拒绝放弃原则,选择死亡,都给与肯定,为君子之举。 对陪审团及雅典城邦的审批予以诟病。
评价的立足点,应该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并以那个时候的价值观和法律为基本点,而不能以现在的眼光和观点去评价和讨论,而这样的做法,应该具有普适性。
苏格拉底的精神世界,是真理的世界,苏格拉底的物质世界,是世俗的世界,苏格拉底宁愿选择真理而死,也不选择世俗而活。
苏格拉底的行为与抉择,不值得提倡,相比之下,生命是可贵的,也是需要尊重的,只要生命在。
2. 浅谈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是被判处了死刑,但苏格拉底所留下的问题却成为后世永恒讨论的主题。为什么当时作为民主典范的雅典城邦会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审判苏格拉底的500人议会是一个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于一身的机构,雅典虽然在当时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但是对民主本身却没有设立任何的制约机制。凡是公民大会或者500人议会通过的决定,都拥有最高的权威,因为这是雅典公意的体现,而公意永远是正确的。
在托克维尔看来,这种不受法律制约的无限权威,永远是一个“坏而危险的东西”,因为只有上帝的智慧和公正才能享有无限权威而不致造成危险。人世间没有一个权威有资格去行使无限权威。无论是以国王的名义还是以人民的名义,以民主政府的名义还是以贵族政府的名义,只要它行使的是无限权威,那么这就是给暴政播下了种子。
特别是,当无限权威是以人民的名义、以公意的名义来对少数人施加强迫时,少数人几乎无法抵挡它们。面对全体人民的绝对意志,少数人唯有服从。雅典城邦正是以多数人的名义,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雅典的民主制使后人明白:不受制约的民主无异于多数人的暴政。
苏格拉底的死告诉我们,即使是多数人的民主,即使是公意的统治,也有必要接受法律的约束,我们应该根据法律来统治而不是根据意志来统治,我们应该接受的是法律的审判而非意志的审判。躺在人民意志旁边的是静悄悄的法律和传统。正如阿克顿勋爵在反思苏格拉底之死时所言的:“全体人民的统治,即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阶层的统治,有着和纯粹的君主制一样邪恶的本性,因而基于近乎相同的理由,需要自我制约的保障制度,并且应当实行永久的法治,以防止舆论专横的革命。”
3. 浅谈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4. 浅谈苏格拉底的思想
不是。苏格拉底不是自然法学派的代表人物,理由如下:
1.苏格拉底主要的贡献不在于法学而在于哲学。
2.自然法学派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恶法非法。如果苏格拉底就因为坚持法律的权威性而选择不逃走的话,那苏格拉底显然不认同“恶法非法”这一命题。
3.苏格拉底的理想国家的法官应当拥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它实际上是一个行政国家,依靠最出色的人的自由智慧来管理,而不是法治。在他看来,法治的国家只能是第二等国家。可理想国中最出色的人的智慧也不一定就是自然法,所以我只能说柏拉图的自然法观念并不明显。
5. 浅谈苏格拉底论文
匈牙利的民族音乐风格鲜明,我们可以找到熟悉的匈牙利舞曲和吉普赛旋律。在匈牙利的音乐志中,有被誉为“钢琴之王”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以及被赞誉为是“吉普赛小提琴之王”的比哈里。虽然今天我们无法再领略比哈里的神韵,然而我们却能够从他的第七代世孙——被称为“吉普赛音乐活化石”的拉卡托斯和他乐队的演奏中寻到比哈里的影子。
6.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苏格拉底认为的知识,指的是认识公共福利和普遍的道德规范例如仁慈、明智、谨慎、正直、勇敢、克制等。
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来自知识,所以正义和美德就是知识,就是所谓的知德合一。 “方法 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举的几个苏格拉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最常见也最擅长使用的方式便是“问答法”。 “问答法”的目的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7. 浅谈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 张莉发表时间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
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二)加强修养,发扬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美德。
注重人身修养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自律性、反躬修己的性质。孔子提倡:“君子求诸己,小求诸人。”意思是说,有修养的人,经常严格要求自己,没有修养的人,才苛求别人。所以他又告诫人们:“躬自厚,而薄责二十人,则远怨矣! " “躬自厚”,是多做自我批评,“薄责于人”,是少批评别人多做自我批评,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减少对立面,减少怨言。
(三)强调关心国家利益、他人利益,以人民利益为先
孔子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都是以爱他人,关心他人利益为重。按照“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对待别人的慈爱之心,也就是“推己及人”,亦即平常所谓“群体和谐”精神。北宋开明政治家范仲淹更把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概括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芳数百年,激励开明政治家去关心人民利益的传统美德。
(四)坚持发愤忘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文化始终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精神,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乾卦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法天,自强不息。
(五)发扬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美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向来被认为是志士仁人坚持正义、坚持真理、坚持理想与信念的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业,也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上谱写了新的动人乐章。 (六)发扬孝敬父母、尊师重道的美德
孝敬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精神、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有人称中国文化是“孝文化”,这是有道理的。对于封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孝道”,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分析、鉴别。但是,孝敬父母的基本思想,则是数千年调整、和谐家庭关系所积累起来的伦理规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认同的传统美德,今天仍然应当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向来有“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提法,这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说明了“尊师重道”的传统。
8. 浅谈苏格拉底道德哲学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它有着以小见大、托物言志、以景传情的特色,并可以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园林创作的灵魂,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艺术境界,没有意境的园林只是景物的堆积而已。中国古典园林“诗情画意”意境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探索,有着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作用。
9. 浅谈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异同文章
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提出的有共同背景: 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生活在中国与希腊。孔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末期,正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 社会的过渡时期。苏格拉底生活在希腊城邦奴隶制 的衰落时期。两人虽处于不同的时期与国家, 但却 肩负着相似的历史使命。
10. 浅谈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产品技术,经济和环境特性的先进制造模式,它在不牺牲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系统考虑产品生命周期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11. 浅谈苏格拉底产婆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方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育的是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