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态势总体上还是很不错的,GDP增速较全国多数省份来说还是比较快的。不过要是看人均数据和GDP的质量的话,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依旧任重道远,需要继续积累量变,以期待早日实现质变。从2017年的国内各省GDP产值来看,安徽省排在各省市的第十三位,仅仅看这个排名的话,安徽省目前排在国内中等偏上的水平,似乎还是说的过去的。
从经济增速上来看,安徽省2017年的GDP增速为8.5%,列各省市第六名,处于第一梯队中,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各省中排名第二。从增速上来看,安徽经济发展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上升的势头很好。
不过要是看人均产值的话,安徽的排名就非常靠后了,列各省市倒数第八位,而排在安徽后面的,不是山区众多的省份,就是西部的省份。安徽省各地级市的GDP组成中,房地产几乎都占了一个大头,产业质量不高。这反映了安徽省经济水平总体上还是比较差的,后面的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安徽能否在未来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呢?应该说事在人为,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应该说,安徽省经济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在经济发展形势最好的时代里发展的也确实很不给力,虽然很多安徽人从心理上未必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这确实是客观事实。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除了极个别城市发展的似乎还可以之外,多数的地级市难说发展的有多好。
长三角的扩军也有两年的时间,不过到目前为止,没有明显的感觉到各个城市如何融入了长三角。除了在各自的百度词条里吹吹牛,给自己脸上贴贴金之外,长三角似乎没有给新加入的这些城市带来任何改变。不过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因为规划多年的皖江城市带,至今似乎也没有任何城市带的感觉,各个城市基本上都还在单打独斗,大量的网民除了在网络上无聊的攀比和地域攻击之外,没有任何联合的意图。
安徽的经济若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重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发展。长江流域东段以芜湖和马鞍山城市群为主,西段以安庆和池州城市群为主,中部以合肥和铜陵的合铜工业走廊为核心,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
规划已久的引江济淮工程已经全面开工,随着这一工程的开工建设,不仅仅是淮河流域水质的提高,更多的是让合肥的水运有一个本质的提高,合肥自此也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沿江城市。合肥成为沿江城市之后,安徽各个沿江城市也没有理由不走向联合。
淮河流域的蚌埠和淮南,本来也都有不错的工业基础,不过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两个城市发展的肯定也是不够完美的。至于为什么发展的不算完美,安徽人也都很清楚,过去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抱怨太多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希望以后的岁月里,几个核心城市需要加快速度,带动整个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安徽风景优美,人杰地灵,各个地级市的产业基础都还是不错的。只要沿着一个合理的发展路线,充分发挥各个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即使未必能发展的像江浙那么发达,也至少比现有的水平要高很多,当然,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希望安徽的未来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相信一定也会越来越好。
(相关图片来源于网络,徽南城意头条号,谈历史地理,说人文教育,看社会表态,聊地方发展,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与关注!)
安徽要想成为经济强省,一个字难。
安徽省目前GDP总量在全国排中等偏上,位列中部省份第一,这似乎很美好。
但安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各市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呈现头重脚轻的态势。
以2018年安徽省各市GDP数据为例。
第一,一家独大的省会合肥。
全省GDP总量达到3万亿,但省会合肥一地就达到了7822.9亿,占全省的24%还要多。
除了合肥,也只有芜湖超过了3000亿,其余城市居然连超过2000亿的也没有。
发展太不均衡了!
再从人均GDP来看,除了排名第一第二的合肥和芜湖,其他排名靠前的城市分别是:马鞍山,铜陵,蚌埠,宣城,黄山,池州。
排名最靠后的是:阜阳,亳州,六安,宿州。
第二,被耽误的沿江丘陵平原。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除合肥外,安徽省较富裕地区,基本都在长江沿线。
安徽这片地区,历史上,皖南皖北简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
皖南地区依靠长江航运,发展的是商业,辅以农业,而皖北靠的是矿业和农业。
皖南长江沿线的农村更像江苏地区的鱼米水乡,而皖北农村和中原地区的农村没什么两样。
历史上,安徽也曾是富裕地区,但富裕的不是皖北,而是皖南,尤其是长江沿线的沿江丘陵平原地带。
第三,安徽的出路不在合肥,而在偏南位置的芜湖,安庆一线。
现在的合肥,为什么GDP高?
那是行政力带来的效果,而不是合肥地区本身有什么优势。
但倒霉的是,合肥现在的GDP虽然被“抬”起来了,但无法向周围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也走向富裕。
假如把那么多资源投入到芜湖和安庆一线,估计现在安徽在全省GDP和人均GDP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以长江航运为基础条件,把江浙沪的人口密集型企业拉拢过来,经济不就有希望了吗?
但可惜,由于合肥已经是省会,大家都懂,哪怕合肥没有优势,也必须集中力量发展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