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肥有几个区县?
合肥市目前下辖:庐阳区,包河区,蜀山区,滨湖新区,高新区,新站区,瑶海区,政务区。肥东,肥西,长丰县。目前巢湖和庐江也属于合肥。
下面看下各区之间对比:
[新站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8名瑶海区
[关键词:批发老城区穷]
传统老牌的工业区,拥有安徽大市场、长江批发市场,批发、零售,有那么点脏乱差,但也是在崛起的嘛~~~
[瑶海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7名经开区
[关键词:年轻热情]
经开区总给人开放热情的感觉,这里有大学城,年轻人众多,活力十足,美食逛吃到停不下来;这里有安徽会展中心,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新奇特的东西,还有欧风街,已经成为合肥最浪漫的婚纱照拍摄基地。
[经开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6名高新区
[关键词:美景技术工业园]
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不过高新区的枫林路、蜀峰湾森林公园还有软件园的小吃,如今也在努力发展中。春暖花开,家庭郊游也是不错的好去处噢~
[高新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5名滨湖区
[关键词:现代化远]
和北欧小国一样,滨湖新区算得上合肥各区中道路网络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空气环境最好的新区了。未来的万达主题乐园、万达文旅城,不仅是休闲的胜地,也是购物的天堂。作为未来独具魅力的新区,人气应该也会越来越旺吧~~
[滨湖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4名蜀山区
[关键词:景区大学]
蜀山区有山有水有大学生,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学院...密布众多高校。也是最具艺术人文气息,科大赏樱、爬大蜀山游植物园,艳遇中隐于市...
[蜀山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3名包河区
[关键词:繁荣玩乐]
拥有包河万达、宁国路龙虾美食街区、罍街、坝上街双子楼、大钟楼、高铁南站商圈...还有代表合肥味道的人文景观,安徽大剧院、安徽省图书馆、包河公园、银河公园..文娱商业两不误!这样的节奏,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完全是“富裕区”!
[包河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2名庐阳区
[关键词:老牌逛吃] 作为合肥的老牌工商业城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业建筑林立,堪称合肥代表。虽然包河区、滨湖区也在崛起,但仍是合肥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中心城区之一,期待经济转型,将再续往日辉煌。
[庐阳区眼中的其他区]
第1名政务区
[关键词:政府时尚土豪]
本区政治气氛浓厚,但丝毫不影响政务区的优雅与时尚。有天鹅湖,有歌剧院,还有万象城、天鹅湖万达广场、银泰城、新地中心等购物中心,处处体现政务新区的时尚风范,当然房价也是高的吓人!
[政务区眼中的其他区]
合肥目前各区发展都很迅猛,可以说,相互竞争也相互关联,为合肥的经济发展不断增加血液和运输人才。无论你住在合肥哪个地区,合肥今天的快速发展为你的未来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合肥,一座让人动容的城市!
二、说到合肥,你会想到合肥哪里?
说到合肥我第一个想到的地方是三孝口。
当年我在合肥上学,学校在回龙桥,离三孝口很近,购日用品,看电影,寄信,下饭店,买书都去三孝口。那里商业发达。当时上的是成人教育,学习不是太紧张,去三孝口逛逛是常有的事。几位同学喝酒划拳,发现合肥带数字的地名还真不少,于是就“三孝口啊”,“四排楼啊”,“五里墩啊”,“七里塘啊”喊了起来,弄得合肥本地人都咧嘴大笑。
最难忘的是在三孝口的公交车上的一声吼给处在麻烦中的同学解了围。那天我和一位同学在三孝口乘坐公交车,车上人很多,售票员离开座位卖票去了。车开了,门没关,我同学出于好心就按了关门键,车门一合,正好夹住了最后上车的那位乘客的背包。我同学立即重新按键,纠正了错误。可是那位乘客不依不饶,故意找茬,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我看不下去了,大声吼道:“他关车门是在做好事。车开了,要是不关车门,你可能就掉下去摔死了。他救了你,你还骂人,真是不知好歹!”我这一吼还真有用,他看看我,就不再说什么了。那时的我还不到30岁,五短身材,北方口音,天生一副屠夫相,真的把他吓住了。他不说话了,我同学倒是来劲了,对那位乘客说:“下次出门前先把嘴擦干净”。我说:“算了,咱不和他一般见识”。一声吼,结束了一场争吵。
一转眼35年过去了。今年4月我重返三孝口,觉得一切都变了,我读本科的那所学校也被合并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当年的三孝口,回龙桥……
三、为什么合肥要叫合肥?合肥未来可以发展的更好吗?
谢邀!身为安徽人士,对咱们合肥省会有那么一点点了解。咱们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
“合肥”地名的由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
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 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
南淝河
“小县城”合肥为何成为省会?“军事政治”的产物
从清朝开始到1949年之前,(合肥还只是个只有5万人的小县城)。合肥并没有成为省会的强有力的支持理由。
首先,在交通上,合肥在水上交通和铁路交通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其次,在地理位置上,合肥防御力不足,从历史的角度看,战略作用其实也不算特别重要。
不过审视一下1949年以后的军事形势,也许我们就能够理解合肥被确定为中心城市的原因所在了。
1949年,战局也没有稳定,国家**考虑到的首先是备战。第一;当时有几个大的兵工厂都在六安,合肥离六安很近,便于运输。离江边很远,便于保护。第二;合肥是安徽的中心。离北京离上海都不近不远。
往前说,抗日战争中,安徽省会安庆沦陷,安徽省府被迫从安庆迁出,先后随战事的发展,暂驻立煌(即今天的金寨)、芜湖、合肥等地。1949年合肥解放时,由于安徽巢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还未完全解放,****临时在合肥设皖北行署,之后渡江战役总指挥部也就设在了肥东。芜湖解放后,****又临时在芜湖设立皖南行署,1952年**决定合并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复建安徽省,同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地合肥。
毛泽东来合肥视察之际,省委领导提出过,可否把省会放到芜湖,但是毛泽东说,这里我看挺好,就在这里吧。这样,定下来了。
在20世纪50年代,安徽的不少省领导都感觉到了合肥的诸多局限性,有把省会迁到条件较好的沿江城市芜湖的想法。1958年,毛**利用视察安徽和为新建立的“安徽大学”题校名的机会,以书信的形式向当时的安徽省委**曾希胜明确了他不同意把省会迁到芜湖的态度!(这封信现雕刻于安徽大学校本部南门背面的墙壁上)。
建国之初,长江以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匪患,西南地区尚未平定,再加上国民党集团一直叫嚣着反攻大陆。安徽地处长江咽喉地带的战略要冲,把省会放在一个长江边上的城市有着很大的战略安全隐患,如果像武汉和南京这样的沿江战略重镇失守,敌人依靠长江便利的交通条件,顺水而至,极有可能在一天之内拿下两个省会城市。而合肥周边三百公里的方圆内,东、南、西都是山区,向北是平原地带,也就是说,如果军队东进、西进、南下设置集结点,合肥是最理想的地区,它是山区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地形能够缓冲敌军的进攻,容易展开反攻和推进前的物资和人员的准备。
把省级机关和企业设在合肥,把其它地方的资源向合肥集中并在周边县市发展军工基础企业都是为了这个军事上的目的,安徽整个省就如同是一个军事泄洪区和军事缓冲区。
安徽建省后,事实上的省会在安庆府(今为市),计算安徽省第一个省会安庆作为省会的历史,应自康熙六年七月甲寅批准安徽建省开始。但因当时仍为守土的省官——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城南的大功坊故江南布政使司旧址,这时的安庆城充其量只能视为安徽省的临时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