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由于商朝存在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那么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商朝之前的时代(如三皇五帝、夏朝)的真实面貌,大部分只能从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中进行“还原”。
而商朝,是一个兴盛的王朝,它有了文字,并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将自己的生活用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之上,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为甲骨文。
历史是什么?它是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所以说甲骨是古老的商朝历史书,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甲骨文发现于今天的河南安阳,也是当时商朝的首都——殷。商朝人士的主要将文字用于占卜之需。这些占卜问题集中于天气、战争、时令、疾病、婚嫁等方面,这些问题可以清晰的反应出当时人们的生存面貌,反应出殷商的历史。与其上面镌刻的是命运,不如看为那时的潮流。
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可以还原当时一些物品的面貌。比如说甲骨文上面关于建筑物的文字,可以让大家清楚当时的建筑水平。
除甲骨文这本活史书以外,商朝也是青铜时代,铜鼎也成为了商朝文字记载历史的载体。在铜鼎之上,商人会镌刻一些精美的图案和文字,记录当时的社会风貌,反应当时的等级制度。
总之,商朝开辟了我国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先河。
有说五千年的,也有说没有五千年的。题主问的是不是不止五千年,一时搞得人晕头晕脑。
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人们通常一说到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传统,就是那句十分引为自豪的话“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提出质疑来?五千年,五千多年都说明历史悠久,文化悠久,文明传承悠久,争那些具体数字有什么意思?
再说,传统的核心意义是什么?这要弄清楚。
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
看看传统的涵盖面有多么广泛。在我看来,这许多内涵的核心都能体现出文化的意义,所以我们通常说到中华传统总要带上文化二字。
有文字记载的传统有多少年,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好了。如果说中国传统真正的产生,我觉得应该是从“私有制”产生就开始了。那时候就有了阶级,有了贫富差别,自然就有了思想文化的产生。生产力发展了,文明就更进步了,文字也就产生了,传统的意义就变得更为具体了。
念书时学过《历史》,学过《社会发展简史》,知道的,理解的就是这样。
秦始皇为何给中国取名为“中华”?此中华是何意?
首先,我没有听说过秦始皇为国家起名为中华的说法,许是我孤陋寡闻,有不对的地方请指出。
我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1、中国与华夏。
2、中、华是什么意思?
中国与华夏“中国”作为一个词出现,是在西周的一个青铜器的铭文中,这个青铜器被命名为“何尊”,铭文有这么一句话: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大意是说周武王灭商后祭天说:我住到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民众。
可见,在西周时期,中国的意思是:天下的中心。
西周天子所在地为天下的中心,这个地方就是中原,也就是最开始的中国。
这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局限性。
华夏这个词,同样出现在周朝。
华夏也称为“夏”、“诸夏”,在周朝时,天子为了管理天下,会在“中国”之外分封很多诸侯,那些听话懂礼貌的诸侯,就被称为“诸夏”。
我们把天下看做一个圆,圆心就是周天子的中国,外面一层是诸侯,又分为内臣、外臣,再往外面一圈就是朝贡国,他们没有被周天子统治,但是他们要臣服于周天子。
在朝贡国之外,就是蛮夷了,分别是:北狄南蛮、西戎东夷。
再往外就是化外之地,差不多就是野人的意思。
中与华我们在理解一个汉语词汇的时候,如果单独以词的意思去理解,就会有局限性,这叫“词本位”。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去理解,那就应该把词分开,从字的意思去理解,这叫“字本位”。
中华这个词,我们要彻底理解,就要从“字本位”分别去理解中、华两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
中:
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具有褒义的字,中是一种人文哲学,是仁爱、友善、宽恕、和平的体现。
中有不偏、中正、好的意思,比如在“中原”这个词里面,中就是好的意思。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
中者,不偏也,天下之大本,故君子务本,本立道生;
庸者,不易也,万物之根基,故君子固本,本固速成;中,君子之道的根本。
在地理上,中,则是指中原河洛地区。
华:
华更是一个了不得的字,你翻遍词典,很少能找到一个跟“华”字有关、纯粹的贬义词。华为黑粉就不用抬杠了啊。
华字来源于华胥氏,是一个上古姓氏:
华胥生了个男娃,叫伏羲,生了个女娃,叫女娲,伏羲和女娲生了个娃,叫少典。少典娶了有蟜氏,生了两个娃,分别是黄帝、炎帝。华胥是炎黄之祖,我们中国人称炎黄子孙,可见华这个字于中国人有多么重大的渊源。
春秋战国时期,常年战乱频发,中原大地上生灵涂炭,直到秦国的赢政把七个国家统一成为一个国家。为了庆祝统一,赢政便把中原河洛地区称为“中华”。河洛地区就是黄河与洛河2条河流所在的区域,即秦始皇定都的咸阳地区。
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取“中华”之名的寓意就是天下之大,唯我独尊,这样以体现出九五之尊的威势。
在甲骨文里,“华”这个字寓意为非常高贵和圣洁,在周朝时期,凡遵周礼,守礼教的诸侯们,称为诸夏,二者合称华夏,其寓意就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应。发展到后来,“华”字有了中原的意思。后来“华”跟“夏”二字开始通用,华就是夏,因此“中华”又称“中夏”。
虽然经过了几千年,这两个字一直没有发生变化,而其含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中华”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代名词,而不再是指狭隘的中原一带,中华儿女指的就是流淌着炎黄血脉的中国人。中华民族在古代是指汉族,而如今,已成为中华56个民族的统称,代表着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各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
生于华夏,葬于华夏,时至今日,我们为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傲,不管这个国家曾经经历过什么磨难,受过什么挫折,她仍然是我们深爱的祖国,因为她哺育了我们,哺育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
中华民族一定会再次崛起,中国也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