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说天津人幽默,有哪些事情是你接触了天津人才知道的?
我是天津人,我说个真事儿;有个小贩,在街上卖涂改液,叫卖半天没人问津,这时,有个大叔路过,回头看了一眼,小贩马上凑上前说;掰掰,卖一支吗?特好使,涂改完一点儿痕迹都没有。大叔说;我不买,我怕我买回家,我媳妇改户口本。[捂脸]
二、以天津的现状,谈谈天津的未来?
天津是给国家正缴税的中国8座省市之一。
国家用8省市的盈利资金,投入国内各省市经济发展,增长城市GDP,一些城市GDP虽高但不一定是盈利,那是靠国家扶持的。
天津关闭进3万家工厂,仍然是盈利的直辖市,现天津正在向科技,智能,环保,宜居的城市稳步向上发展。
天津没有靠国家资金扶持。
城市优差不是看GDP,那是国家的投资,要看盈亏。
三、天津这个城市怎么样?
去过两次天津,两次感觉截然不同。
第一次去天津感受到了现代化的天津,海河弯弯曲曲穿城而过,河两岸高楼林立,很壮观。天津的高楼不像北京、上海那么集中,散落在海河岸边和整个城区。夜晚灯光亮起,海河两岸更是漂亮迷人。天津是中国唯一有两座500米以上高楼的城市。两座高楼是分别位于滨海新区的周大福金融中心,高530米。和位于西青区的117高银大厦,高594米,但还没有建成。天津的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中心是新建设的商务区,建设得非常现代化,有美国曼哈顿的风格。
第二次去天津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天津的历史。天津在20世纪初最多时有九国租界,留下了大量的欧式建筑,是中国西洋建筑最多的城市。解放北路的欧式建筑最为恢弘,是当年各国银行的所在地。路面是石头铺成的,两边是形态各不相同的西洋历史建筑,每个建筑都有巨大的石柱,显得大气而雄伟。五大道是另一个西洋建筑聚集的地方,有2000多座西洋别墅,每栋别墅建筑风格都不一样,是20世纪初民国政要人士的居住地。走在这里,仿佛穿越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意风区是当年意大利租界所在地,整个区域都是意式建筑,是意大利本土以外最大的意式建筑群。
天津的消费不贵,吃住相对于北京、上海要便宜很多。天津的人也不错,对外地人热情,说话都跟说相声似的。感觉天津还是很适合居住、生活的城市。
1、从文化而言:
从文化上整体、宏观、大概(Nothing is absolutely )而言,窃以为天津的文化是晚清八旗子弟的文化。
晚清时期,北京的生活配套确实不如天津。比如北京没有暖气,到了冬天着实难受;没有抽水马桶,晚上尿尿、拉粑粑都需要在木桶上解决;没有硬化的路面,雨天一出门就狼狈不堪;此外,各类娱乐场所也非北京可比。故而,北京的王公贵胄及其家眷没事儿就往天津跑,也颇有一批甚至安家在天津。这些人中很多是那个不能让鸟饿着的松二爷一般的人,这些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也影响了一批天津当地人。
我刚来天津时都是租房子,鞍山西道、大王庄、大直沽、中山门,在每个地方住的时候,如果天儿不是贼冷贼冷,总能在周边碰到几波人围着个小桌子玩儿扑克,年轻的、老的都有,吆喝声、拍桌子声震天响。此外,周边认得的天津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爱好,有玩儿手串的,有玩儿葫芦的,有玩儿狗的、玩儿猫的、玩儿鸟儿的,有喜欢钓鱼的。跟他们闲聊,他们都能从其所玩儿之物讲出颇为深刻、细致的道道,非常地讲究,并能陶醉其中,怡然自得。
因为我从北京溃逃到天津来时即做律师,故而我周边的朋友律师同行较多,但原籍是天津的律师却很少。另外,虽然原籍即是天津的律师相较于非津籍的律师有大量的同学、朋友、亲戚等在天津,在天津有更好的资源,但整体而言,收入很高的天津籍律师却并不多。用天津人常讲的一句话“乐呵乐呵就得了”,确实,他们也的确挺乐呵,挺滋润的。
有个朋友,现在是某证券公司天津分公司负责人,跟我咨询一件事儿,说要把他的一个员工开了,问我有没有什么风险最小的对策。他说这个员工从事的是销售岗位,天津人,男的,来公司两年了,从来没开过单,别人工资加提成大部分都能上万,但这个员工每个月都是只拿扣除社保后三千多点儿的基本工资。咨询完我后朋友说:“我就纳闷儿了,你说他一个月就领三千多的工资,还乐呵着呢,我不给他好脸色,我骂他,但是他就是不走,一个二十八九的小伙子,你一个月拿三千出头的工资你好意思嘛!”。另外朋友说他公司还有两个天津人,比这个人好一些,但也仅仅是好一些,以后招人决不能再招天津人了。
宏观、整体、大概而言,窃以为天津人大部分不大追求什么改变世界,不追求立功立德立言,他们有自己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乐子,虽给人以不思进取之感,但却也活得自在,同时因其价值观的根深蒂固,也活得自信,活得爷!
王朔,朔爷在18年末写了一篇小文,朔爷说“追问有没有意义是件很无趣的事,只要问你愿意不愿意就足够了”,就天津人而言,早上有一碗嘎巴菜,不差钱买套大煎饼,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乐子,自己愿意,也就“足够了”。
2. 从经济而言。
首先,国有经济占比过重。渤海钢铁、天津港、物产集团、百利电气等等不做解释。
其次,投资驱动经济占比过重。比如一个于家堡一年两千多亿的投资。
另外,民营经济缺乏活力。国企不应造就富豪,富豪应当出资民营经济。但从胡润排行榜看,几乎看不到天津出身的富豪的名字。
我在武汉、上海、北京等地生活过,也偶尔游荡于成都、重庆、合肥、南京、深圳、广州等地的街道、市井。整体而言,相比之下,窃以为天津是非常缺乏商业活力的城市。天津的经济国有企业占比过大,投资占比过大,但这两块却难以做到使老百姓雨露均沾,而能够吸收更多就业人口的民营经济又非常不景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天津的人均GDP一直位居各大城市前三名,甚至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但人居收入水平却在各大城市排名中排到全国三十几名,甚至不如南昌、郑州、贵阳、昆明、乌鲁木齐等中部、西部甚至西南、西北部的城市的原因。
四、天津到底是不是一线城市?
天津是一线城市的问题,首先的前提我们要搞清楚“一线城市”的概念。从权威性,官方认可程度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简而言之,国家官方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一线八线城市”的这种分类。一线八线这个概念初期是指“地产专有概念”也就是单指“房产”问题,后期经过了一些地级市例如广东深圳等地包装并依靠其控制全国媒体易于炒作的便利,把“一线八线城市”这种地产分类的概念进行了概念偷换,变成了评价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城市概念分类。
而国家官方按照国际标准,适用国际上通用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对城市进行了官方的规范划分,这个中国官方规范的“城市概念”,“城市分类”在“国家媒体融合政策”贯彻落实以后已经吸收了“一线八线城市”这类伪概念,而统一不再使用原来不规范的一线八线的伪概念了。中央官方根据“十百千万”的国家规划方针,在这个基本性纲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和部署,要在中国大陆全国领域建设“十”个国家中心城市,这个城市分类将是中国官方的一种法定城市分类。国家目前确定的“国家中心城市”是“京津沪渝”四大国家直辖市和“豫鄂川粤”四个省会市。 目前中国官方的城市分类还有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城市分类。这个城市分类也是法定分类。 当然了中国最传统的城市分类是城市行政级别和中国行政区划的分类,这种城市分类是中国国家宪法和法律通过立法形式确定的“城市分类”,这个法定的城市分类当然也是最权威的,已经由国家的行政区划予以固化确认。目前在中国行政级别最高的城市是“国家直辖市”,属于国家正省级行政区划,也是正省级城市,目前中国大陆官方只有“京津沪渝”四大国家直辖市,国家直辖市是处于国家的顶层城市级别,由国家中央直接管辖并做部署规划的城市。 目前随着国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的建立,国家也再次明确了广东省深圳老特区属于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等“新区”级别的地方,并不把广东深圳作为一个城市来对待,而是将“河北雄安新区”和“广东深圳新区”相比较,而广东深圳这类新区确实从综合实力和指数方面来讲,一个新开拓的新区在综合方面也无法和传统大城市相类比,实际上差距是很大的。 话再说回来,话题和“天津”有关。天津是近代中国的坐拥九国租界的第一国际大都市 ,国际交往中心,亚洲金融中心,国际航运核心区,国家外交机关所在地,国家贸易通商机关所在地,中国北洋军队所在地,国家北洋水师驻地。新中国成立后,天津gdp占中国半壁江山,是北天津南沪上的具有经济职能的中国两个国家直辖市之一(北京直辖市为政治职能)。 目前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时期 ,天津的国家官方地位依然崇高,仍然处于中国国家的顶级层面。天津是四大国家直辖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中国超大城市。天津的国家官方定位是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中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中国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中国国际航运核心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实验区,中国航空航天中心,中国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转化中心之一(京津冀城市群为中国科技研发中心,转化中心)种种地国家级定位能用一个国家不承认的“一线八线城市”的非官方概念来描述吗?
本人来天津20年,也算融入这个城市了吧。工作原因,出差去过很多城市感觉天津从城市建设方面绝非一般二线城市可比,另外从产业基础,公共财政,公共服务等多个角度对比,天津也强于一般二线城市,个人感觉应该算强二线吧,就是地铁发展稍微慢了点,近两年也加速发展,喷天津的可能不太了解天津,18年天津增速全国垫底,公共预算大概1800亿,一般省会如石家庄也就500亿,看看天津多少所大学,三甲医院,雄厚的工业基础,假以时日,天津一定会再续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