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友情提示:
既然是讲“用科学的方法解释”,那就不要嫌繁琐,嫌深奥
不耐烦看“科学解释”的可以绕行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有点问题。
喝酒可以让人感觉到一种欣快感,也可以说让人觉得快乐。
但是,“喝酒让人觉得清醒”中的“清醒”作何解释?题主是说“兴奋”吧?
那么,问题就是:
如何用科学的方发解释喝酒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兴奋快乐?
这都可以通过酒精对脑的作用加以解释。
酒精对脑都做了些什么?喝酒的表现主要体现了酒精对脑的急性效应。
由于酒精是一种可以与水以任意浓度互溶的小分子物质,因而可以达到脑内任何区域发挥作用;同时,酒精在脑内没有特异性结合和作用靶点,可以作用于脑内任何功能单位。
因此,酒精对脑的作用非常广泛,不同的浓度对脑的作用不同,不同人不同脑功能区对酒精的耐受也不同,这也就是人们喝酒后“丑态百出”的原因。
酒精是一种抑制剂,酒后的“兴奋”是一种脱抑制兴奋但是,总体上,酒精是一种抑制剂。
我们知道,脑内有两个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和兴奋性谷氨酸神经递质系统。
我们经常使用的抗焦虑和“安眠”药,以安定为代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就是作用于GABA的A受体。
早在1954年,科学家发现,酒精的作用与安定非常相似,推测酒精也是通过GABA起作用。
随后,经过无数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目前认为,酒精主要通过调节大脑某些区域的GABA释放而表现抑制性作用,至于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这也就是喝酒后,脑的各种功能会受到抑制,包括认知能力,运动技能都会下降;神志也受抑制,从容易困倦,到嗜睡,再到迷糊,最终甚至可以陷入昏迷。
到了酒精中毒阶段,心跳、呼吸中枢也受抑制,可以导致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但是,我们知道,脑的功能是由很多神经回路来执行的。
这就意味着,各个功能区直接可以相互抑制或者强化。
这样,酒精对某些抑制性神经元或功能区的抑制,就可以帮助原本受抑制的神经元和功能区脱离抑制,实现“解放”,就可以表现出兴奋甚至激动,乃至多度兴奋的癫痫发作。
酒精的这些“兴奋”作用,依赖于血液酒精浓度(BAC)由低到高,表现为:
BAC在10~30mg/100ml(酒驾标准是20mg/100ml)区间,可以表现为轻微放松,失去羞怯感,开始话多;
BAC在40~60mg/100ml间,可以表现为轻微的欣快感、幸福感,健谈,自信,喜炫耀,爱吹牛。但是,由于判断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开始下降,因此,50mg/100ml也被某些研究者定义为醉酒的标准,也是欧洲国家的醉驾标准;
BAC在70~120mg/100ml间,可以体验到明显的欣快感、幸福感,此时看异性会特别性感,连母猪都可能看出双眼皮,在国外被称为“啤酒眼”;随后,会产生出“嗨”的感觉,性欲增加,但性能力下降。
BAC到160mg/100ml以上,会表现出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对人可以过度友善或动辄出现侵略行为;随后还会出现暴力倾向和行为。
所有这些,从外表看,似乎都可以归于“兴奋”范畴,实际上都是酒精对脑抑制的结果。
喝酒后的欣快感是对脑奖赏系统间接作用的结果已知,包括酒精在内的所有成瘾性物质(毒品)都会刺激中脑奖赏系统中的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分泌多巴胺来产生欣快感。
但是,科学家在开始的试验中发现,要想使用酒精直接刺激多巴胺神经元释放多巴胺,浓度需要在180mg/100ml,这明显与实际情况,即喝酒时可以产生欣快感的BAC不符。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酒精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是间接实现的。
具体来说,酒精刺激下丘脑释放内源性鸦片物质(内啡肽和脑啡肽等),这些物质抑制
VTA 区GABA能中间抑制性神经元的活性,将多巴胺神经元从GABA能中间抑制性神经元的抑制中解放出来——有点绕哈,从而导致了多巴胺的释放,产生欣快感,或者说喝酒后舒服的感觉。
其实喝酒会使人亢奋比没喝酒时还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