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为中央,居于四方中心。
中国在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上:中国在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上,上古黄帝时期,传说黄帝建国于今天的河南新郑,他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黄河流域两岸,以此为中心,并认为是居于天下的中央,故而为“中国”;
商朝时期中国疆域为山西、河北、陕西、山东一部分;秦汉以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王朝建立,统治疆域范围之内为“中国”,虽然疆域范围因自然环境、战争等因素而不定,但基本是扩展的趋势。
唐代是中国第二个鼎盛时期,疆域不含西藏、青海的一部分,包含阿富汗一大部分(西突厥);
到清朝时期,疆域东至库页岛,西到新疆疏勒,北至外兴安岭南到广东琼州崖山一带,在这个疆域内,称为“中国”,其中包括,今天的蒙古全境和俄罗斯的部分地区。
建国后,因与周边邻国相继签订边界条约,成为现在地图所示的模样。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有提到“中国”:“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还有别的书中,也有提及。
《唐律疏议释文》中解释: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华”意为富有文化,文采光辉之意。我们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多为1840年以前为主的古代中国文化。
中国作为国家名字简称被确认,在辛亥革命之后。在此之前历朝历代政权,都有自己的国号,并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