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需要的是什么?
浓厚的科学传统积淀,充足的研究经费,优越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自由平等的研究氛围。
我们现在有的是什么?
少的可怜的研究经费,在温饱线上挣扎的青椒;几天一报告,半年一汇报,一年汇总,研究人员疲于填写报表,开会;大家争小钱,小钱大讨论,大佬定大钱,大钱小讨论。
表面上看,从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或者从陈独秀先生1915年喊出邀请德先生赛先生算起,中国已经引入科学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但实际上,中国大部分时间是内外交困,战乱不断,内斗外争,偌大个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外敌去了,又起内战,内战结束,又开始人斗人,知识分子别说做研究了,保全性命都不容易。
即便是到了1978年邓公定下来改革开放,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全力发展经济,可上世纪大多数时间里,基础科学研究一直被忽视,没有钱让科学家们去做研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就是生动地写照。这样的条件,如何发展科学,赶超国际前沿?
(上世纪末,我读大学的时候,用的一部分教材竟然还是1970年代老师们编写的工农兵读本,囧囧囧)
现在有钱,过去二三十年吧,终于有点儿闲钱可以投入科学研究了。可实际上,由于缺乏科学决策机制,从科学布局、科学团队组织、具体项目管理等等各种方面都存在许许多多问题,偏偏很多事儿还根本没法拿到台面上来正式讨论。
比如说,我们这两年大肆宣传的国之重器FAST500米射电望远镜,实际上是一位老人带领团队在几乎没有多少经费的条件下,一步步踩出来的。只是在最终要成功的时候,才陆续得到更多的支持。等到老人家去世之后,才……做出如此重要成就的老人,生前不但不是院士,连小小的奖项都没有拿到过……
当然,不受重视的老人家至少获得了伟大的科学创造所需要一个条件:自由创造。在多方求告获得一点儿经费支持之后,能够在他人不看好,但自己认定的方向上继续努力推进。“国之重器”,是一个老人家燃烧自己的生命,照亮了更多年轻人的未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中国的科学荒原上开垦出一块肥沃的土壤。
清贫,固然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品德之高贵。可惜,现代科学具有的特点,必然要求有足够的经费投入,满足基本保障,才能让科学家们有时间和精力去自由发挥创造力,解决难题,做出其他人做不到的成就。只有一个老人家,还远远不够。
爱因斯坦受过苏黎世理工大学正规的科学训练,在读书时就有意识地学习现代物理学的进展,基础扎实,对前沿研究密切关注。浓厚的科学传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爱因斯坦是当时璀璨的科学群星里最显著一颗星而已。
现代科学传统,从哥白尼、牛顿以来,已经历时三四百年,诞生了数百位科学巨星,为欧洲科学奠定了雄厚的资本。科学界在社会上受人尊敬,有足够的自由研究保障,科学家们创造热情得到了足够的保护,几乎任何问题都能够找到伙伴儿一起研究发展。
这种传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白的,因此中国要想诞生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伟大人物,要看我们如何培育深厚的科学土壤。
中国能够产生爱因斯坦吗?中国是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属于一家人的,属于皇上的。
如果民间出现了一个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那会给皇家带来多么大的危险,因为皇家的所有的动机都会被他看穿,所有的愚民政策都会被他看穿,这样的人,在封建社会是不允许存在的,皇帝一定会把他斩首。
人怕出名,猪怕壮。
皇帝喜欢愚弄愚昧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是奴才,皇家才能永固天下,而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爱因斯坦这样的人,在皇家眼里属于妖人,妖言惑众,他发明的一切奇迹,都是属于歪门邪道。
在封建社会所有的学堂,书院,都是为皇家服务的,里面所有的学说都要经过皇上审阅的,必须符合皇上的口味和宫廷的安全,才能在社会上流行。
没有被审阅通过的书籍和学术是绝对不能出版的,这样就限制了封建社会人们的见识和思想的活跃,而奴才思想得到了发挥,有奴才思想的生存之地,而没有民主思想的生存之地。所以,封建社会是永远没有科学,永远是落后的。
当列强用枪炮,舰船,打进晚清的时候,皇帝只能把土地割让给列强,没有对先进科学的招架之力。
如果那时爱因斯坦出现在中国,她的命运是牢狱之灾,最后是血溅菜市口,就是谭嗣同,就是康永为。
爱因斯坦出生在一个自由国度里,一个科技思想活跃的社会中,一个没有皇权政治的国家,他们的思想和学术,他们发明和创造,能够像原野里的花朵一样的自由开放,在这样的国度里,物理,化学,哲学,天文学,和各种学说都能够自由的发挥,这是人类的进步。
这些先进的物理化学,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地球,使整个地球焕然一新,使人类生活在科技成果中,享受着科技成果带来的福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现在是手机电脑天上地下。
微信, 能够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人类和人类的接触近在咫尺。打开手机,全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