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八大烈酒 > 白酒

中国酒文化参考文献(中国酒文化摘要)

啤酒之家 2023-01-23 22:05 编辑:admin 136阅读

1. 中国酒文化参考文献

当今社会,但凡饭局,有一道菜必不可少,有一个环节不可或缺。而这缺一不可的东西,就是酒。

现在的人,以能喝酒为荣,以会喝酒为傲,并且还常常以古人的名义说事,说这就是自古及今流传下来的酒文化。他们打着这样的幌子,常常喝得酩酊大醉,烂醉如泥。殊不知,如此恶习、这样的说辞,无形之中不但伤害了自个的身体,亦中伤了真正的酒文化。

01.西周时期的酒文化

《史记》中曾这样描述夏朝末代君主夏桀是如何纵酒狂欢,嗜酒如命,“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在宫殿大肆狂欢,喝酒像牛喝水一样,致使政令混乱,最终被商汤取而代之。

而商汤似乎并没有吸取夏朝的教训。到了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喝酒的恶习比之夏桀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更是在《史记》直言不讳道:“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纣王酗酒、斗酒,毫无节制,致使身死国灭,国破家亡。

到了西周,周公吸取了夏商两朝喝酒亡国的教训,亲自制定并颁布了《酒诰》来约束喝酒行为。《酒诰》的问世,标志着我国酒文化雏形的诞生。

周公颁布的《酒诰》言简意赅,大致概括为“饮惟祀、无彝酒、德将无醉、执群饮、禁沉湎”五小点。明确规范了只有祭祀或是孝敬父母的情况下才能喝酒,喝酒时候还要用道德约束自己,不能喝醉,也不能经常喝酒,更不能聚众豪饮和沉湎饮酒。至于那些不顾法纪,依然我行我素,喝酒无度之人,一旦发现便直接处死。

“世上好喝酒的,乐于酒而不知足,心常犯乱,以至于行为举止颠倒,礼法观念丧失,致使败坏德行。”远在西周的周公尚且能清楚的认识到喝酒过量的危害,而为我们留下《酒诰》一文规范喝酒行为。可是当下众人,却打着传统酒文化的幌子来掩盖自己毫无节制的饮酒恶习,着实令人汗颜、羞耻。

02.两汉和三国时期的酒文化

到了汉朝,在《汉律》中就有明文规定“三人之上无端群饮,罚款四两。”萧丞相之所以颁布这样的律令,就是深深察觉到了饮酒的危害,尤其是在西汉政权建立初期,若是放纵百姓不管不顾,任由其聚众群饮,对社会的稳定,治安的维护极其不利。

因此,在汉朝你想有事没事的约上三五好友小酌一杯。要么你运气够好没被举报,要么就是你家财万贯够支付罚款,否则如此天价的一台酒宴,足够让人望而生畏。

那在汉朝,百姓在什么场合下能喝酒呢,酒又该如何喝才合乎礼仪呢?答案就是“乡饮”。

在汉朝民间郡县,每年三月,学校祭祀周公和孔子时,要举行盛大酒会,师生开怀畅饮。然而,这个畅饮也并非毫无节制的乱饮、狂饮,以至于把好端端的一场盛会变成闹剧。

那么,对这样的宴会,喝酒的度又该如何把控呢。参考三国蜀汉名相诸葛亮的《又诫子书》就能知晓。其书中言道“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又诫子书》中关于宴请、聚会等该如何喝酒,怎么把控度量等做了很好的诠释。即喝酒得合乎礼仪,喝到身体舒适就该结束聚会。可是,若此时主人还未尽兴,客人还有些余情,可以继续喝到醉意醺醺,但却不能喝得神志不清。

酒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适量的饮酒能愉悦身心,增进感情。可若放纵自己,不加节制,喝得烂醉如泥、浑浑噩噩则会伤身殒命。正如《饮膳正要》所言:“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饮过度,丧生之源。”

03.唐朝的酒文化

纵观当下,一些人为了放纵自己的欲望,肆无忌惮的狂饮,大多时候都用唐朝诗人是如何喝酒,不喝酒、不醉酒就没有灵感,写出不好的诗句等来说事。遇到个稍有文化的,偶尔还会吟诵几句为佐证,驳斥你让其少喝点的观点,进而无所顾忌的开怀畅饮。而这其中引用得最多的,莫过于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此两句诗。

然而,唐朝时期的喝酒风气当真如此?其实,但凡是对唐朝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并非那么一回事。

唐朝喝酒确实比之以前的朝代放开了许多,例如朝廷的喜庆加冕、册封;士大夫之间的社交活动;各阶层的家宴、节日宴请等。虽然喝酒的次数、频率多了,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胡吃海喝、全无章法。

关于这一点,从唐代诗人王梵志的诗句中就能看出。他在诗中是这样描写饮酒的,“巡来莫多饮,性少自须监。勿使闻狼相,交他诸客嫌。”其大意便是,别人进酒之时,如果自己酒量小,那就少喝一点,不能逞强贪杯。不然醉酒失态,容易引起其他客人的嫌弃。说到底,王梵志其实就是在告诫我们,切莫贪杯。

而那些贪杯之人,就好比李白,根据皮日休《李翰林诗》中所讲,李白那是“醉致疾亡”,即是喝酒喝到五脏受损,引发疾病,丢了性命。

明代作家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古人饮酒有节,多不至夜。”元代名相耶律楚材也曾言道:“酒能腐蚀铁器,何况五脏乎?”古人所崇尚的酒文化那是在遵循礼仪的前提下,控制总量,兴尽而止。

反观今天,在那酒桌之上,古人留下的酒德似乎早已荡然无存,有的仅仅是假借古人之名,行醉酒之实的拙劣行径罢了。类似“宁可伤身体,不能伤感情”“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等劝酒说辞层出不穷,不仅有失风度,更损人伤己。

“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这才是中国传统的酒文化,这才是应该渊源流传的酒德,这才是我们该继承和发扬的礼仪。

2. 中国酒文化摘要

贵州摘要酒是贵州金沙窖酒酒业有限公司的高端白酒品牌。

摘要酒工艺特色:

摘要酒严格按照传统大曲酱香“12987”酿造工艺,甄选优质红缨子糯高粱、小麦为原料,端午制曲、重阳下沙,历经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蒸馏取酒而成。所得基酒均经过十年以上陶坛储存,在勾调过程中强调轮次酒的平衡作用,而调味酒中有30年以上的陈年优质老酒,使得摘要酒在保持传统大曲酱香酒风格的基础上,酒体更加绵柔醇厚,陈香更加舒适幽雅。

摘要酒产品

摘要·珍品版2.0

摘要·珍品版

摘要·喜庆版

摘要·尊享版

摘要·生肖版(鼠年)

生肖摘要(猪年)

生肖摘要(狗年)

摘要·山水圣人

3. 中国酒文化参考文献有哪些

米酒又被称为清酒,据较早的文献记录晋代的《酒诰》记载:“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其中指出,酒起源于远古时代,是米放在室外,长时间放置后产生的。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首先被辛勤的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美酒便是米酒。

我国古人一直有喝品味米酒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祭祀天地、祖先还是庆贺征战或农业丰收,米酒都是必不可少的。《周礼 天官酒正》中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唐代诗人李白也曾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的诗句。可见,米酒在中国酒文化历史中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随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堆积,品味米酒早已不仅仅是口舌之欲,更是在细嗅那印在米酒中的时间和历史的味道,更是在体验古人“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超然物外的闲适风情。

4. 酒的参考文献

中国现存的先秦古书中,不提到酒的书是很少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铭刻在铜器上)都有“酒”字。酒在我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如下:

史前

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

周代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在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垒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汉

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

魏晋时期允许民间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饮的现象相当普遍,酒业市场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酒税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因此就有了“酒财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风气极盛,借助于酒,人们抒发着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忧思、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从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扩展了。

魏晋时期之酒道,此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较为瘦长,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隋唐

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酒与诗词、酒与音乐、酒与书法、酒与美术、酒与绘画等,相融相兴。唐代是中国酒文化的高度发达时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酒催诗兴”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体现,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诗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战风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其酒道,饮酒大多在饭(食)后。当时的饮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饱食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获得更多的欢聚尽兴的乐趣。

宋辽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丰富,更接近我们现今的酒文化。酒业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强调名牌的文化个性。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而元代出现了烧酒(阿剌吉酒)。此外,宋代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清

明清以后,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饮品,每逢佳节节令,“专用酒”十分流行,如元旦饮椒柏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端午饮菖蒲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之说,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比较崇尚黄酒,中下层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味浓的烧酒。

此外,酒道推向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门,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无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名人雅士的所为普及为里巷市井的爱好。把普通的饮酒提升到讲酒品、崇饮器、行酒令、懂饮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国

当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人的酒行为更为普遍,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酒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然而中国的白酒文化实则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无论在怎样的场合,真正的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需要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

5. 中国白酒参考文献

高度白酒始用于唐代。

高度白酒,酒精度在41度以上,多在55度以上,一般不超过65度才能算高度酒。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

我国古代文献中蒸馏酒的称谓主要有:烧酒、烧春,始用于唐代,但是唐代所说的烧酒,烧春是否指蒸馏酒还有争论。宋代以后,烧酒、烧春才是真正的蒸馏酒。

白酒和老白干,这是现代才启用的名称。糟烧或糟烧酒,是黄酒过滤后的酒糟经再次发酵, 并经蒸馏得到的蒸馏酒。

在我国古代,由于历史悠久,地域不一,留传下的蒸馏酒的名称很多,但古代文献中所说的”白酒"这一名称却不是指蒸馏酒。只是到了现代,才用白酒代表经蒸馏的酒。

6. 酒文化参考文献有标记的

在酒桌上,规矩很多,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是非常有讲究的,海洋酒桌上的客套话与座位都是学问,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也造就了酒桌上的规矩,酒桌上的礼仪与海洋酒桌上的客套、座位学问等。

  (一)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二)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如果你能喝

  1、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2、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千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3、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4、可以多人敬一人,绝对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5、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7、如果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8、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9、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碰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10、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我干吗要喝你的酒?

  11、桌面上不谈生意,喝好了,生意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了了然,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2、不要装歪,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13、假如,纯粹是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傻不垃圾的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14、最后一定还有一个闷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空着。跑不了的~

  15、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手指乱指,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16、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不管你信不信,人能不能喝酒还真能看出来。

  17、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face,不管领导怎么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为敬,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18、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你关怀备至。

  如果你不能喝

  1、不要主动出击,实行以守为攻战略;

  2、桌前放两个大杯,一杯放白酒,一杯放矿泉水,拿小酒盅干杯,勤喝水,到酒桌上主客基本都喝8分醉时,可以以水代酒,主动出击;

  3、干杯后,不要马上咽下去,找机会用餐巾抹嘴,把酒吐餐巾里;

  4、上座后先吃一些肥肉类、淀粉类食品垫底,喝酒不容易醉;

  5、掌握节奏,不要一下子喝得太猛;

  6、不要几种酒混着喝,特别容易醉;

  7、领导夹菜时,千万不要转酒桌中间的圆盘,领导夹菜你转盘是酒桌上大忌;

  8、喝到六分醉时,把你面前的醋碟中的醋喝下,再让服务员添上;

  9、每次干杯时,倒满,然后在喝前假装没有拿稳酒盅,尽量洒出去一些,这样每次可以少喝进去不少;

  10、喝酒前面前放好半杯茶,喝了酒不要咽,赶紧拿起茶杯,喝水的功夫把酒吐进酒杯里,吐满了换水就行了,管用的!

  西餐的礼仪

  西餐长桌的座次有别于中餐。在西餐礼仪里,女士处处备受尊重,女宾的座位要比男宾的座位稍高,在排列位次时,女主人坐主位,男主人坐第二主位,男主宾坐女主人右侧,女主宾坐男主人右侧,其他男女应遵循交叉排列的原则就坐。

  当女性单独与男士共进西餐时应坐男士右边或靠墙而坐,当与丈夫及另一位男士共同时应坐其中间。

  入座和离座都应从左侧,坐姿端正,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不要交叉,双手不要放桌子下面。

  在点完料理后打开餐巾,对折口朝外放于双膝上;用餐中需暂时离席,应将餐巾放在座位上,用餐完毕将餐巾折好放餐桌上表示宴会结束。使用餐具是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不要用餐刀直接进食;餐中如想休息,呈八字形刀于右侧、叉于左侧并叉背朝上放于盘中;用餐完毕时,刀外叉内并列放于盘中表示用餐结束。

  中餐的礼仪

  想要成为人人称赞的优雅女性,首先要知道入座的礼仪,圆桌正对大门即离入口最远的座位是上座、主客位,而最靠近入口的座位是下座,右为上、左为下;其次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要用筷子在菜汤中捞取食物,不可以舔筷子,说话交流时要放下,不用时不能竖插食物上。

  用勺喝汤不要洒落,不能用嘴吹,也不能把勺子塞进嘴里,或反复舔食,当众剔牙是大忌,可用一只手遮掩口部,另一只手剔除异物。要明白餐前餐巾用作擦手,餐后餐巾用作擦嘴,不可随意错用。

下一篇:铁木真白酒(铁木真白酒38度多少钱)
上一篇:白酒批号区别勾兑(白酒产品批号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