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白酒是不是跟水一样啊?
肯顶是不一样的,古代的白酒就和现在的酒酿差不多,顶多就有点酒的味道,酒精含量更是少的可怜,要不古人怎么可以千杯不醉呢!
中国白酒是世界著名的六大蒸馏酒之一(其余五种是白兰地、威士忌、郎姆酒、伏特加和金酒)。中国白酒在工艺上比世界各国的蒸馏酒都复杂得多,原料各种各样,酒的特点也各有风格,酒名也五花八门。
中国白酒在饮料酒中,独具风格,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白酒相比,我国白酒具有特殊的不可比拟的风味。酒色洁白晶莹、无色透明;香气宜人,五种香型的酒各有特色,香气馥郁、纯净、溢香好,余香不尽;口味醇厚柔绵,甘润清冽,酒体谐调,回味悠久,那爽口尾净、变化无穷的优美味道,给人以极大的欢愉和幸福之感。
我国白酒的酒度早期很高,有67°、65°、62°之高。度数这样高的酒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罕见的。近几年,国家提介降低白酒度数,有不少较大的酒厂,已试制成功了39°、38°等低度白酒。低度白酒出现市场初期,大多数消费者不太习惯,饮用起来总觉着不够味,“劲头小”。90年代初,城市消费者已经开始习惯低度白酒,在宴席上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较好的品种了。
白酒以前叫烧酒、高粮酒,建国后统称白酒、白干酒。为什么叫白酒、白干和烧酒?白酒就是无色的意思,白干酒就是不掺水的意思,烧酒就是将经过发酵的原料入甑加热蒸馏出的酒。
白酒的名称繁多。有的以原料命名,如:高粱酒、大曲酒、瓜干酒等,就是以高粱、大曲、瓜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酒。有的以产地命名,如:茅台、汾酒、景芝白干、曲阜老窖、兰陵大曲等。有的以名人命名,如:杜康酒、范公特曲等。还有的按发酵、贮存时间长短命名,如:特曲、陈曲、头曲、二曲等。二锅头、回龙酒等,则又是以生产工艺的特点命名的。二锅头是我国北方固态法白酒的一种古老的名称。现在有的酒仍叫二锅头。现在的二锅头是在蒸酒时,掐头去尾取中间馏出的酒。真正的二锅头系指制酒工艺中在使用冷却器之前,以古老的固体蒸馏酒方法,即以锅为冷却器,二次换水后而蒸出的酒。所谓回龙酒,就是将蒸出的酒重烤一次,即为回龙酒。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古代人喝的是什么酒?
高粱酒,我们看明清古装剧和小说。古人一喝酒就喝十几碗。而现代人能喝半斤白酒,也算是不错的白酒量了。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古人的酒量那么好?其实古代人的酒量并不比现代人好多少,只是喝的酒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喝的酒主要是黄酒。大家都很熟悉,比如女儿红,状元红,剑南春。这些都是黄酒,十几度而已,比啤酒略高。古人喝酒用的碗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白瓷碗。古人喝酒用的是多用灯。它比碗小,比碗浅,比盘子大。它看起来像一个漏斗。之所以用它,是因为在古代,酒是装在坛子里的,坛子口大,往坛子里倒酒不容易洒出来。除了米酒,古代还有米酒,也就是现在的米酒,口感甜,酒精度低,4度左右。用汁和渣混合的米酒叫浊酒,用酒糟过滤的米酒叫清酒。《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护送金银担,吴智胜生辰纲”,杨志等人被施以汁渣混酒。原著小说用的是“白酒”,很多人不知道大热天为了解渴喝白酒是合理的。其实这是把“白酒”理解为现代烧酒。现代白酒,又称烧酒,出现于唐宋,传播于明清。它最早用于净化变质的黄酒。蒸馏提纯的白酒,酒精度更高,后来是从现有的白酒中衍生出来的。《水浒传》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客,宋武景阳冈打虎”,景阳冈的酒楼卖烧酒,所以门前挂了一条“三碗无丘”的横幅。一般客人吃三碗就醉了。三碗大约等于现在白酒的五六倍,可见古代人的酒量和现代人差不多。宋武喝惯了十多度的黄酒,所以没注意“三碗黄酒”。但我喝第一碗的时候,就忍不住赞叹“这酒好厉害”“好酒”。酒保受不了宋武的辛苦,打破了“三碗”惯例,一口气卖了十五碗酒给宋武。没想到这酒后劲很大,一不小心就成了流传千年的打虎英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的酒文化和无数的“饮酒事件”。了解一点古代白酒的基础知识,看古代白话小说就没有那么多困惑,看古代电视剧也经常能发现漏洞。顺便说一句,任何酒精饮料对你的健康都没有好处。酒驾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意外险公司也不会赔付。长期酗酒导致的严重疾病,保险公司是不会赔付的。所以,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尽量少喝或者不喝。据说美国有一个研究小组曾经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为题进行过研究,但后来被叫停了,因为这个研究小组实际上是由几家酒厂赞助的。今年过年喝酒了吗?
在蒙元以前,我国古人喝得酒基本是未蒸馏的低度白酒及黄酒(南方人较多),也就是1楼‘九尾妖侍’朋友说的醪糟
通过蒸馏工序获得的高度酒精烈性酒是元代通过蒙古游牧民族引入中国(中原本部)的---这么说的原因是迄今为止也只是北方人偏爱引用烈性酒,而南方人不甚习惯,这于蒙元统治重心在北方有很大关系。李时珍“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本草 纲目》
但在唐时,我国也曾经一度流行西域(高昌)传来的蒸馏法葡萄酒(呵呵,亦即类如今日的干邑)。但自唐后,似乎此法失传(?)----或者说蒸馏出来的烈酒本就不符合国人中庸平和的性格,因此从唐到元,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酒的制造工艺没有太大改进,一直采用人工发酵的方式获得低度酒。
第一,最最古的古人喝的酒确实就是“醪糟”。但是后来发明了重复酿造的技术,就是用先酿出来的、含有一定酒精的醪糟汁来煮粮食,然后再让这样的粮食发酵,这样操作,最多据说可以重复九次,叫做“九重酿”,其酒精含量就比酒酿要高不少了。现在酿黄酒的,好象依然有使用这个方式的。这样获得的酒精浓度是有限的,因为究竟浓度浓到一定程度,酵母菌就罢工了。
这样的酒才可以抱着坛子喝。
第二,元朝以后,引进了蒸馏技术,从那以后的明朝清朝的古人,就可以喝白酒(烧酒)了。这样的酒就不能抱坛子喝了!
古人的酒一般都是通过用果子或者粮食直接发酵制成的。因此古人的酒其实就是我们现代的醪糟。
洒精含量不高的米酒,因为蒸馏技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