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雾凇沆砀的沆砀?
“雾凇沆砀”中“沆”的意思是夜间的水气,露水;“砀”的意思是广大,弥漫。合在一起的意思是白气弥漫的样子。出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湖心亭看雪》。
张岱(1597年10月5日-? ),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1]。他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2. 砀换偏旁?
砀字换偏旁:汤,杨,扬,场,肠,旸,饧
组词:
汤——汤圆,汤药,汤匙,汤汁,茶汤,高汤,清汤,浩浩汤汤,锦水汤汤,沸沸汤汤,峨峨汤汤,汤汤荡荡
杨——杨树,杨柳,白杨,杨梅,水杨,杨桃,黄杨
扬——飘扬,表扬,上扬,飞扬,发扬,张扬,扬声,扬尘,赞扬,扬言 ,昂扬
场——操场,会场,广场,一场,场地,市场,现场
3. 砀的成语?
没有。
砀
读音:[dàng]
本意是有花纹的石头。特指砀山(古称芒砀山)
汉字释义
名词
芒砀山
●有花纹的石头
砀基,用有花纹的石头造的墙。
砀,文石也。从石,昜声。——《说文》
●地名
(1)芒砀山,山名,古称芒砀山,在今永城市芒山镇。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李白《丁都护歌》。
芒砀云瑞抱天回,咸阳王气清如水。——李贺《舞曲歌辞·公莫舞歌》。
(2)砀邑,古地名,今永城市芒山镇。
(3)砀郡,古县名,在今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与安徽省砀山县、萧县一带,县治砀。
《汉书·地理志》:梁国砀。注:山出文石,在今河南归德府。
(4)砀郡,古代行政单位名,在今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一带。
《水经注》:获水又东迳砀县故城北,秦立砀郡,盖取山之名。
(5)砀山,县名,今安徽砀山。
4. 雾凇沆砀赏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见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雾凇:雾气凝结的微粒。沆砀:空中的白气。这几句大意是:大雪覆盖西湖,一片混蒙洁白,天宇云间,山山水水,上下浑然,一片白色。 这几句描写西湖雪景。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联结起来,从天上地下全景角度,去勾勒西湖的美。
5. 砀州是哪里?
没有砀州,应该是安徽砀山。
砀山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古称下邑,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东南连本省萧县,由南到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毗邻;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相连,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接壤。总面积1193平方千米。
砀山历史悠久、资源富集,自秦置下邑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城史。砀山素有“世界梨都”美誉,被称为“中国酥梨之乡”。2010年4月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的连片果园产区。是“中国武术之乡”、“中国唢呐之乡”,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
6. 淞沆砀的读音?
淞song平声,沆hang四声,砀dang四声
7. 砀碧碫磁怎么读?
没有这个字。部首为 石 的汉字:笔画0石 笔画2矵 矴 矶 笔画3矽 矷 矿 码 砐 矾 矸 矹 矺 矻 矼 砀 笔画4砄 砙 砈 砃 砘 砛 砗 砋 砕 砓 砜 砇 砂 砅 砆 砉 砊 砌 砍 砎 砏 砑 砒 研 砖 砚 砭 笔画5砡 砹 砽 砶 砼 砞 砪 砳 砨 砿 砸 砷 砾 础 硁 砱 砝 砟 砠 砢 砣 砤 砥 砧 砩 砫 砬 砮 砯 砰 炮 破 砵 砺 砻 笔画6硛 硚 硆 硓 硘 硖 硙 硊 硂 朱 硄 硅 硇 硈 硉 硌 硍 硎 硏 硐 硕 硗 硟 碀 硭 砦 硑 硒 硔 硋 笔画7硳 硱 硶 硰 硜 硝 硞 硠 硡 硢 硣 硖 硥 硦 硧 砗 硩 硪 硫 硬 确 砚 碱 硵 硲 硴 笔画8碘 碚 碗 碙 碰 碋 碢 硸 硹 硺 硻 硼 硽 硾 硿 碁 碂 碃 碄 碅 碆 碇 碈 碉 碊 碌 碍 碎 碏 碐 碑 碒 碓 碔 碕 碖 碛 碜 碤 笔画9碵 磀 碳 碲 碸 碷 碮 碝 碞 碟 碠 碡 碣 碥 碦 碧 碨 硕 碪 碫 碬 砀 碯 碱 碴 磁 磆 磈 磋 磓 碶 碹 笔画10磗 磙 磘 磔 磕 磝 磤 磃 确 碻 碽 碾 碿 磂 磄 磅 磇 磉 磊 磌 磍 磎 磏 磐 磑 磒 笔画11磮 磖 磛 磜 磞 磟 磠 磡 磢 磥 磦 碛 磨 磩 磪 磫 磬 磭 磲 磺 笔画12礀 礁 礅 磰 磱 磳 磴 磵 磶 磷 磸 磹 磻 礇 磼 硗 磾 礄 磿 礈 礍 礂 礃 笔画13礖 礴 礠 礆 礉 礊 礋 礌 礏 礐 礑 礒 礓 礔 礕 礚 礜 礞 笔画14礢 礗 礘 =礛 礝 礟 礣 礤 笔画15礥 礧 礨 礩 笔画16礳 礭 礮 礯 礰 礴 笔画17礲 礷 礵 礶 笔画19礸 礹
8. 怎样赏析诗句“雾凇沆砀?
首先其大概的意思是: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扩展资料: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明王朝灭亡后所写,是作者把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而创作的小品文。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9. 砀郡是现在的哪里?
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
根据芒砀山所在地,芒山镇秦汉时期历史沿革:商周有砀邑.春秋属于宋国,战国属于魏国。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在魏国东砀山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山城集,为三十六郡之一。今芒山镇区有砀郡遗址。砀县南为芒县,属砀郡。
10. 合成清酒和清酒的区别?
清酒的主要是通过多重工艺的复合发酵,再经过过滤而得到的酒,清酒的毒素比较低,这也与酿造工艺有关,一般都是在18度左右,还有15度左右的,清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米和水,通常来说,清酒是使用秋季收获的大米,在冬季经发酵后酿成的。
合成清酒是将糖类,有机酸类,氨基酸类,无机盐类混合,加以溶解,同时加入水,酒精,过滤后加入香料,香味液,再过滤杀菌,贮藏后过滤灌装,合成清酒的优点是价格较低,制造工艺简单,制造设备简单,可以自由设计开发各种各样品质的清酒含有多种天然动植物成分,质量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