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德国啤酒

青岛啤酒发展历程(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啤酒之家 2022-09-25 04:54 编辑:admin 56阅读

1.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

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香港联交所大厅内,当彩色显示屏上跳跃出一个崭新的证券代码“168”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

第一家来自内地的上市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 H股股票,这一刻在香港挂

牌上市了,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帷幕。

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是青岛市对外开放带来的硕果,也是青啤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青岛啤酒厂就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厂长负责制等经营体制的改革,但收效甚微。经过长期的比较和论证,青啤最终选择了股份制改造这条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自我更新发展的道路。

1992年,在我市的积极争取下,青啤被批准列为国家体改委全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进行了较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并于1993年6月在吸收合并了原独立经营的青岛二啤、四啤等企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公司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青啤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改制和上市,青啤利用海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募集到了大量发展所需资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及时归还了部分贷款,仅用了两年时间,公司资产负债率即由原来的70%降至29%。同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把原先独立的生产青岛啤酒的一啤、二啤、四啤几个厂都整合到了青啤公司旗下,使青岛啤酒真正捏成了一个拳头,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初步建立,更为青啤以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改制并上市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使青啤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企业以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影响。

虽然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但上市后的最初几年,青啤作为股份制企业的优越性并未充分发挥出来。1996年之后,青啤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彻底转换原先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内市场现状提出并实施了新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国内市场战略布局;建立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经过改革“脱胎换骨”之后的青啤,立即焕发出勃然生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也日益显示出其大将风度。

2.青岛啤酒的发展历史

青岛啤酒1903年开始的,比燕京啤酒历史长

3.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有哪几个

1903年成立,2008年完全火了

4.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简介

  青岛啤酒  青岛啤酒(港交所:168、上交所:600600)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创始于1903年。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国有青岛啤酒厂。  历史  青岛啤酒厂始建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当时青岛被德国占领,英德商人为适应占领军和侨民的需要开办了啤酒厂。企业名称为“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Germania Brauerei Akt.-Ges.,Tsingtau.)  建厂初期的年生产能力是2000吨,生产设备和原料全部来自德国,产品品种有淡色啤酒和黑啤酒。在上海、青岛、芝罘、天津、大连设有销售总代理。  当时,产品质量就很出色。据日本田原之次郎所著《胶州湾》一书记载:“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生产的啤酒1906年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奖。”  1914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乘机侵占青岛。1916年9月16日,日本国东京都的“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以50万银元将青岛啤酒厂购买下来,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于当年12月正式开工生产。日本人对工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建。1939年建立了制麦车间,曾试用山东大麦酿制啤酒,效果良好。大米使用中国产以及西贡产;酒花使用捷克产。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外汇管制,啤酒花进口发生困难,曾在厂院内设“忽布园”进行试种。由于设备能力的扩大,1936年实际产量四打装103202箱(3208吨),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663多吨。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当年10月工厂被国民党政府军政部查封;旋即由青岛市政府当局派员接管,工厂更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7年6月14日,“齐鲁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从行政院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处理局将工厂购买,定名为“青岛啤酒厂”。工厂的主要管理人员从厂长到各主要生产部门配备的负责人和技师都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在生产和工艺技术问题的处理上由专业人员负责确定。  1979年以后,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工厂的活力日益增强,基本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工厂大规模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装备。1981年,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关怀下,国家计委、进出口委、财政部批准投资4551.62万元,进行10万吨扩建工程,于1986年8月竣工投产;1986年的产量在全国啤酒行业里首先突破10万吨。同年国家计委又批准拨款4998.39万元,进行13万吨技术改造工程,并要求在1988年建设13万吨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建设20万吨和30万吨的发展规划,以加快青岛啤酒的发展步伐。这个时期,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二有限公司于1991年建成投产;年产10万吨的青岛啤酒第三有限公司正在筹建中;年产2万吨的青岛啤酒四厂,也于1991年2月开始生产。到1992年末,青岛啤酒的年产量已达24万吨(一、二、四啤的青岛啤酒合计)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青岛啤酒厂的生产品种与生产结构,也不断有新的变化。青岛啤酒厂主要生产12o淡色啤酒,但也曾生产过黑啤酒。后来由于啤酒出口量扩大,酿造能力有限,故在1972年即停止了黑啤酒的生产,将青岛黑啤酒的技术工艺及有关设备,转移到其他厂生产,使用青岛牌商标。在日本人经营时期开始的制药--维他益车间,1977年后改为“青岛啤酒制药厂”,又增加生产三合素、酵母粉等,1980年,根据国家整顿药厂的要求,停止生产。1964年,为了发展葡萄酒工业,市一轻工业局决定将果酒车间从青岛啤酒厂分出,成立青岛葡萄酒厂。1958年,根据市一轻工业局要求,青岛啤酒厂成立罐头车间,增加罐头生产(有午餐肉、猪肉罐头、鱼类罐头、苹果罐头等)。1963年,为全力搞好啤酒的生产,罐头车间下马停产。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由美国的莫纳克公司作为青岛啤酒的总代理。当年销量为2万箱。此后,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并在美国50个州建立了强大销售网络,进入了中国餐馆和国外开办的连锁饭店及超级市场。从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到1992年的15年里,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由2万箱增至120万箱,销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跃为第九位,所占市场比重由0.3%增长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国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长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因而,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被国内外消费者公认为名牌产品。1963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轻工业部金质奖章;1979年9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0年、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0年4月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著名商标”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在国际上:1981年、1985年两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评酒会上获得冠军;1987年5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目前公司全资拥有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日照啤酒厂和青岛麦芽厂并控有青岛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税、 出口创汇等指标位居中国啤酒行业之首。  青岛啤酒集团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品牌及技术优势,以民族资本为主,以弘扬民族工业为旗帜,国内收购兼并厂和新建厂并举,尽快扩大规模经济,并大力推进多元化经营,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把青啤集团建成具有超强实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综合性的大型企业集团。

5.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简述

1、2007年,京东获得***笔融资后,刘强东做出两大决定性战略决策,一是向全品类扩张,从只做3C产品转为一站式购物平台,二是决定自建仓配一体的物流体系,这是京东真正蜕变的开始。这是京东物流发展的重要起点。

2、2009年,京东自购1400亩地自建物流,从此开始京东的全国自建仓储网络布局全面推进。

3、2010年,京东在自建仓储配送启动仅仅3年后,京东开始在部分城市具备当日达、211***达能力。

4、2011年,京东完成C轮15亿美金融资,市场估值100亿美金,刘强东把大笔融资布局全国一级物流中心,刘强东的战略是到2013年构建全国的物流配送体系,同时把平台开放给第三方电商和供应商。彻底拉开与其他电商的差距,打造京东的核心竞争力。

5、2012年6月,京东自营物流干线运输车队宣告正式投入运营,实现了城市之间自主调拨。

6、2013年6月,京东自提柜在北京沈阳开始投放,布局***一公里物流自提柜模式,实现京东商品24小时自提服务。

7、2014年5月,京东IPO路演,物流成为京东上市的重要卖点。

8、2014年下半年,京东全面布局生鲜农产品+全程冷链战略,獐子岛查干湖生鲜、青岛原浆啤酒等直供模式陆续试水。

9、2014年10月20日,京东位于上海的***“亚洲一号”现代化物流中心(一期)在双十一大促***夕正式投入使用,此举标志着京东物流战略中又一重点举措落地。钢管市场了解获悉,这座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高智能化大型仓库成为当时国内***的仓库,此后两年间,沈阳、武汉、广州、贵阳的亚洲一号都陆续投入使用。

10、2015年4月,京东O2O “京东到家”正式启动,以众包物流模式抢占生活服务O2O市场。京东对外宣布:“京东到家”将力求创造新的行业***。

11、2015年8月,京东42亿入股永辉超市,持永辉10%股份,双方“探索线上线下O2O+仓储物流协作”的战略。

12、2016年4月,京东到家和达达合并:打造众包物流平台+超市生鲜O2O平台的***一公里物流+O2O众包全新模式。

13、2016年5月,京东***计划曝光:未来将打造农村快物流体系。

14、2016年9月,京东推出机器人快递测试。

15、2016年11月17日,刘强东首曝京东未来12年规划,将已有供应链、数据、物流向社会开放,成为商业零售领域基础设施提供商,实现零售全面智能化、物流全程“无人化”,***终发展成真正实现智能化的商业体。

16、2016年11月23日,京东集团发布重要战略:宣布物流全面开放,为社会化服务。

6.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图表

青岛啤酒的历史: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青岛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股票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青岛啤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截至2015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拥有6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居国内啤酒行业领先地位。

7.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学到了什么

  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由美国的莫纳克公司作为青岛啤酒的总代理。当年销量为2万箱。此后,在有几十种国外啤酒激烈竞争的美国市场上,青岛啤酒以其较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加之美国代理的大力促销宣传,终于巩固了在美国的销售市场,并在美国50个州建立了强大销售网络,进入了中国餐馆和国外开办的连锁饭店及超级市场。从1978年青岛啤酒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到1992年的15年里,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的销量由2万箱增至120万箱,销量排列名次由第十三位跃为第九位,所占市场比重由0.3%增长到1%以上。1987年至1992年,青岛啤酒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占亚洲12个国家出口量的25%。  在漫长的100多年发展历程中,青岛啤酒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因而,产品质量比较稳定,被国内外消费者公认为名牌产品。1963年4月在全国第二届评酒会上,青岛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获轻工业部金质奖章;1979年9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1980年、1985年两次获得国家质量金质奖。1980年4月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著名商标”称号;1991年9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驰名商标之一。在国际上:1981年、1985年两次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评酒会上获得冠军;1987年5月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市举行的国际啤酒评比中名列榜首;1991年9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蒙顿国际评比大赛上获金质奖。  目前公司全资拥有青岛啤酒一厂、二厂、四厂、扬州啤酒厂、日照啤酒厂和青岛麦芽厂并控有青岛啤酒西安有限公司55% 的股份及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35%的股份。目前公司销售收入、实现利税、 出口创汇等指标位居中国啤酒行业之首。

8.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视频

这是个人喜好或者说是个人对某一个事物慢慢了解以后接受的结果。绝大部分人在小时候都偷喝过啤酒或者家长逗小孩玩都让喝过啤酒。那时候绝大部分的小孩都认为难喝,像马尿一样很难下咽。但是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喝啤酒的次数多了以后,慢慢就接受了这个味道并喜欢上了这个味道。这跟我们小时候不吃香菜芫荽,长大以后把香菜当蔬菜吃的道理一样。

其二,喝酒可以麻醉自我,不遇到心情不好可以自我麻醉,喝醉了眼睛一闭一觉到天亮或者喝醉了,吐了就完事,不像喝白酒喝醉了吐了都烧胃烧心。

其实啤酒的品种很多,国内的主流啤酒都是各种爽的拉格淡啤酒。现在慢慢在一二线城市流行喝精酿的啤酒。精酿的啤酒有各种口味,并不是所有啤酒都是苦涩的。例如德国的小麦啤酒,有着清甜的小麦味,香蕉的甜香味,入口的酒体也是微微的甜并没有苦涩的味道。有些小麦啤酒还有微微的酸甜味,非常容易入口。具体可以搜索今日头条大军Oscar的视频,里面有很多介绍试喝国外啤酒的视频,让你了解更多关于啤酒的品尝,让你早起爱上喝啤酒。

https://m.ixigua.com/group/6749831433696576004/?app=video_article&timestamp=1571594512&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9.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感想

青岛啤酒的愿景: 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核心价值观公司

青岛啤酒的使命是:尽职尽责,追求卓越。

青岛啤酒价值观是基于青啤公司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的, 既有传承, 又有创新, 在矛盾中寻求标准, 使文化细胞更加健康和有适应性, 对员工具有凝聚功能。 理念群由核心价值观派生而出, 阐明了公司在不同方面的观念立场, 有激励功能。 这一部分是明道, 即阐明青啤生存发展之道。制度层和物质层部分对所有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实行系统化、 标准化、 规范化的统一管理, 形成统一的企业形象, 便于统一的经营管理, 在文化中起约束作用和识别作用。

自信、简约、速度、激情共同构成销售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四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缺一不可。

10.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的阶段

青岛被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与四个经济特区在沿海形成我国从北到南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青岛建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被列入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后,青岛市委制定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决定兴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确定在黄岛区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5平方公里,位于薛家岛镇以西,灵山卫镇以东,北临黄岛前湾,南望唐岛湾。开发区以工业为主体,兼营旅游、商业、服务业和农牧业。
引黄济青
  引黄济青工程是山东省境内一项将黄河水引向青岛的水利工程。它是“七五”期间山东省重点工程之一,也是山东省近几十年以来最大的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该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兴建,1989年11月25日正式通水。该工程改变了原先缺水的青岛市的面貌,使得青岛的工农业可以自由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也得到改观。使原先排长龙打水和工厂因缺水而停工的现象再也不存在了,被誉为“黄金之渠”。
青岛东部大开发
  1992年5月3日,青岛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市区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东部开发建设的范围、目标、资金筹集方式和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等三项工作都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对于改变青岛市的城市面貌、形成新的城市特色,以及增大青岛改革开放的力度、树立青岛对外开放的形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岛获品牌之都称号
  1984年,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府制定《青岛市1984-1990年重点产品发展规划》,提出发展具有青岛市特点的“拳头”产品,并确定了57种重点扶持的产品,如青岛啤酒、海尔冰箱、海信电视、双星运动鞋等。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闭幕式上,青岛市和宁波市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
青岛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
  青岛市政府在总结1991年3月以来水泥厂、百货商店等企业进行劳动、工资、社会保险三项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发出了《关于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通知》。到1994年底,市属国有、集体企业28000名职工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劳动合同制的实行,标志着延续40多年的固定工制度已被破除。
青岛农村实行“大包干”
  上世纪80年代初,青岛市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叫“大包干”),农户直接承担起每份承包土地应向国家交纳的税收和收购任务,并向集体组织交纳土地的承包费。“大包干”破除了在农业生产中滋生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所谓集中劳动、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体制,使农户的经营自主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青岛成计划单列市
  1986年,国务院决定对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并同意在青岛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计划单列内容主要是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商品购销和分配调拨,能源及主要物资分配调拨、外贸进出口、地方定额外汇、劳动工资 、财政信贷、科学技术以及各项社会发展计划指标等。
青岛成为山东龙头
  2004年1月8日,在山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山东省省长韩寓群提出了“青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龙头,青岛的强大对山东半岛地区乃至全省意义重大,青岛强则半岛强,半岛强则山东强”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半岛城市群建设要建立以青岛为龙头、半岛八个市协调联动的合作平台,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加速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东西快速路投入使用
  东西快速路是青岛历史上的第一条城市快速通道(一期工程2002年11月30日主线通车,二期工程2003年9月30日主线通车)。在市区东扩的同时,它成功地完成了城市规模的快速膨胀后构建青岛城市的交通框架,使青岛东西交通瓶颈得到有效疏解。同时,滨海大道全线贯通,连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青黄海底隧道的建成和即将完工,也使得青岛城市交通纵横交错,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青岛港战略西移
  2002年,青岛港配合市政府的“西移”,实施了集装箱运输业务向开发区内的前湾港转移的战略。按照计划,当年青岛港集装箱运输50余条外贸线全部转移至前湾港区。 “西移”使开发区的地缘优势更加突出。目前,青岛港四大货种中的煤、油、矿已全部在前湾新港接卸。实施西移战略以来,青岛港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新增10余条远洋新干线,前湾港成为闻名的“万国码头”。
青岛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
  青岛是推行公务员制度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一部分县乡1993年底就开始实施,1995年9月在全市铺开。在此之前,青岛市、区机关实有人数1.19万人,在新的职能配置中,撤销了43个处室,400多人分流出机关;上自市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局以上领导,下至普通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参加考试。同时,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后续管理工作,实施了公务员职位轮换制度。
青岛棚户区改造
  1993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市区4区棚户区改造的决定,计划用7年时间基本完成改造任务。1998年,又作为“民心工程”和头等实事来抓,并向全市人民做出承诺,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青岛市剩余棚户区拆迁改造办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截至1999年底,全面完成了2.36万棚户区居民的动迁任务,24片棚户区全部拆除。
青岛房改告别福利分房
  1998年12月,青岛出台了《青岛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青岛市住房制度改革货币化分配暂行办法》、《青岛市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及租住廉租住房暂行办法》、《青岛市公有住房上市交易试行意见》等一系列配合房改的文件,由此推行了近50年的福利分房宣告停止。
青岛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
  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始于1996年,是国家旅游局顺应各旅游城市的要求,为提高中国旅游产业素质与服务水平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创优标准分为20大项176个子项,其内容涵盖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 1998年12月18日,青岛市跻身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是游客及国家旅游局对青岛市旅游市场的肯定

11.青岛啤酒的发展历程图片

1993年7月15日上午10时,香港联交所大厅内,当彩色显示屏上跳跃出一个崭新的证券代码“168”时,大厅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历史时刻。

第一家来自内地的上市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 H股股票,这一刻在香港挂

牌上市了,从此拉开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帷幕。

迈出这历史性的一步,是青岛市对外开放带来的硕果,也是青啤人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青岛啤酒厂就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厂长负责制等经营体制的改革,但收效甚微。经过长期的比较和论证,青啤最终选择了股份制改造这条从根本上转换经营机制、自我更新发展的道路。

1992年,在我市的积极争取下,青啤被批准列为国家体改委全国首批九家“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进行了较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试点,并于1993年6月在吸收合并了原独立经营的青岛二啤、四啤等企业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公司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同年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青啤成为国内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改制和上市,青啤利用海内外两个资本市场,募集到了大量发展所需资金,大大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及时归还了部分贷款,仅用了两年时间,公司资产负债率即由原来的70%降至29%。同时,通过组建股份公司,把原先独立的生产青岛啤酒的一啤、二啤、四啤几个厂都整合到了青啤公司旗下,使青岛啤酒真正捏成了一个拳头,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初步建立,更为青啤以后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此外,改制并上市也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使青啤的形象深入人心,为企业以后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影响。

虽然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但上市后的最初几年,青啤作为股份制企业的优越性并未充分发挥出来。1996年之后,青啤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彻底转换原先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根据国内市场现状提出并实施了新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国内市场战略布局;建立更为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经过改革“脱胎换骨”之后的青啤,立即焕发出勃然生机。尤其是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也日益显示出其大将风度。

下一篇:啤酒加食盐(啤酒加食盐可以修复黑色衣服吗)
上一篇:青岛不夜城啤酒价格(青岛青城啤酒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