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市场容量或变化趋势
这个问题,是关于容积(体积)计算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一箱啤酒都是12瓶。
现在的瓶装啤酒,每瓶的容量有600毫升和580毫升两个规格。
600毫升装的啤酒,1箱的总容积是:12瓶x600毫升/瓶=7200毫升,换算成升,就是7.2升,再换算成立方米,就是7.2升÷1000升/立方米=0.0072立方米。
580毫升装的啤酒,1箱的总容积是:12瓶x580毫升/瓶=6960毫升,也就是6.96升,换算成立方米,就是:6.96升÷1000升/立方米=0.00696立方米。
2. 啤酒市场容量或变化趋势研究
八十年代一瓶啤酒的容量是七佰毫升。
八十年代是开革开放初期,啤酒是一种比较高档的消费品。当时的啤酒瓶装的都是在高档饭店中消费,品牌大约有三四种,统一的容量都是每瓶七百毫升,酒精度数大约是四度。当时人们喝啤酒更多是在路边摊买的散装啤酒,酒精度数要低一点。现在的啤酒瓶装的已经很少有七百毫升装的了
3. 啤酒市场发展趋势
现在在中国啤酒销量挺好,各式各样的啤酒并且高度的啤酒都有,王老吉是个老牌子,相信能够走的长远。现在中国人注重中国情怀,再有王老吉更是中国的好品牌,我始终相信怕上火喝王老吉,不过一般啤酒都有地方保护,好牌子的啤酒就不用怕了
4. 啤酒市场容量或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啤酒产量在2002年以2386.83万吨位居世界第一。2003年中国内地度啤酒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问啤酒消费市场。再除以中国人数答,可算出中国人均喝啤酒版只有16-17升。瓶装啤酒大约容量0.62公升,这样可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年大约喝25~权27瓶啤酒
5. 啤酒市场现状
1、大钟寺批发市场,
全称北京市大钟寺饮料食品批发市场,建于1986年,是我国第一家农民自办的城市大型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
2、中国庆云酒水副食城,
3、高桥大市场,
4、常熟华东食品城,
5、临沂华丰国际副食批发城,
6、郑州华中食品城,
7、西安国亨食品批发市场,
8、长治市紫坊农产品市场,
9、广州市东旺食品批发市场,
10、南极小食品批发市场。
6. 啤酒市场容量或变化趋势是什么
四听啤酒有四瓶。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罐装啤酒多为500毫升的容量。
而销售的玻璃瓶包装的啤酒也多为500毫升的容量。
听装(罐装)啤酒与瓶装啤酒普遍的容量是一样,
所以,四听啤酒也就相当于四瓶啤酒。
扩展资料:
啤酒的容量单位还有:
1、一扎啤酒:扎是容量,计量单位 质量技术监督局在计量法里“扎”没有定义的,在法定计量单位里也没有“扎”的,一扎是多少也没有规定,因此,导致小扎也是扎,大扎也是扎。
按照规定,卖散装啤酒要求使用计量器具啤酒量杯。因为杯做的和一扎差不多,所以习惯上叫“一扎”。
也有说法讲一扎指的是一扎壶,一般扎壶容量是3000ML。
2、一提啤酒:一提啤酒多为6听,每听330ml,一箱4提24听。部分进口啤酒一听是500ml,一箱12听。
3、一件啤酒:瓶装啤酒通常论件算,一件12瓶,一瓶多为550ml,相当于罐装的两听。
4、一袋啤酒:用塑料袋装啤酒是老青岛人的做法。在一年四季的街头上,男女老少拎着泛着白色泡沫的袋装啤酒款款而行,代表着这个城市的身份和气质。
7. 啤酒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雪花啤酒是华润(雪花)有限公司下属的一个子品牌,其股权结构为华润创业51%,SABMiller49%.
其中华润创业有限公司 (HK291) 于1992年建基香港,其股份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是香港恒生指数及恒生伦敦参考指数成份股之一,股份亦以美国预托证券买卖,并可于英国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交易。
SABMiller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之一,在伦敦和约翰内斯堡股票市场分别上市,总部设在英国伦敦。
8. 啤酒市场规模的估计
全球精酿啤酒主要厂商有Budweiser、Yuengling、Budweiser、Sierra Nevada、New Belgium Brewing等,全球前五大厂商共占有大约20%的市场份额。北美是全球最大的精酿啤酒市场,占有大约60%的市场份额,之后是欧洲市场,占有大约30%的份额。
2021年,全球精酿啤酒市场规模达到了38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6.9%。
9. 啤酒行业市场规模
一、华润雪花-安徽省
安徽目前最多的就是雪花啤酒。生产规模居省内行业之首,其中雪花品牌系列产品占据安徽市场主导地位,市场占有率、产品满意度、品牌喜好度等各项指标在省内同行业处于绝对领先位置。
二、龙津啤酒-六安市
龙津啤酒,是安徽的三大名啤酒之一,产自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
三、圣泉啤酒-蚌埠市
圣泉啤酒厂始建于1981年,原隶属于圣泉集团,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四、大江啤酒-芜湖市
五、濂泉啤酒-合肥市
六、雪地啤酒-阜阳市
七、圣力系列啤酒-滁州市
八、益生啤酒-淮南市
九、紫晶啤酒-铜陵市
十、迎客松啤酒-黄山
10. 啤酒市场格局
国内啤酒市场规模虽大,但是也与其它行业类似,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市场格局。据悉,在国内啤酒市场,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百威、燕京、嘉士伯这几个啤酒品牌合计拿下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而华润啤酒更是超过青岛燕京,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因此,我们将华润啤酒称之为“国内最大的啤酒集团”并不为过
11. 啤酒在市场的容量和趋势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