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在中国市场的定位错位,它在日本定位是中端市场,讲的是性价比,而在中国的定位是中高端,开在高端商场里,远离中国市场的核心消费人群,造成它的销售量不高,而且又是中高端的定位却销售中低端的产品,市场错位严重,有些致命;第二个,产品不符合中国市场,虽然它的产品质量整体不错,但是很多产品的设计更符合日本市场,而不是中国市场,缺少符合和满足中国市场的产品;第三个,竞争激烈,中国很多城市商业区街道都有中低端的“优品”这样实体店,消售的产品质量不错,价格不贵,更受中国年青人的喜欢,同时,网络上的京东、网易严选……等线上的消售对实体店的影响极大,这对中国所有线下实体店都带了极大的压力,甚至是毁灭,无印良品也无法避免;第四,就是民族情感的排斥,因为日本政府的对战争和钓鱼岛的态度,很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民众对日货的排斥……。无印良品在中国开这么多门店,显然把中国市场看的很重要,但是以上几个主要问题不解决,它在中国是消失是早晚的事。
从无印良品发布的财报来看,截止2019年2月底的上个财年,销售额增长7.9%,约260亿人民币,净利润增长12.4%,创历史新高。
中国区销售额增长约11.6%,约48亿元,同店销售额下滑2.1%,销售额增长是因为店铺增加了,同店销售下滑主要因为缺货导致。
从以上数字中,看不出在国内市场已经败北的情况,难道财务数据造假了?不可能吧。
去muji的店铺里逛逛,会发现确实有缺货现象,以服装类居多,很多在断码打折促销,不过也有一些不好卖的东西,基本都是和国内同类比较价格高的物品。
说是巅峰不再是没错的,但要说败北似乎还有距离,按照muji的继续降价策略,看样子今年销售额还能增长。
说实话,无印良品确实有不少东西的设计我也很喜欢,比如它的行李箱,但是确实太贵了,我也在等它继续降价。
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如此火爆?它采取了什么样的营销方式?
近年来,中国奢侈品市场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行业发展的强力引擎。根据贝恩等机构的调研显示,目前,中国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1/3,占该行业增长率的70%,其中,奢侈品电商的市场规模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预计2018年国内奢侈品电商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而消费群体也开始年轻化,90后、95后、00后成为消费生力军。
针对于奢侈品电商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奢侈品品牌开始通过社交网络、电商平台展开营销。最近,奢侈品电商寺库联合新浪微热点、新浪时尚发布《2018微博高端消费影响力白皮书》,就反映出这个趋势和特点。据《白皮书》显示,在使用微博的奢侈品购买用户中,90后、95后、00后的总比例接近70%。这些年轻群体更关注大奢品牌CHANEL、LV、GUCCI、 HERMES、MOSCHINO、KENZO等,对高端豪华车品牌保时捷、玛莎拉蒂、Mini中国、特斯拉等关注度也超乎想象。所以广告主通过这些用户画像直接触达线上奢侈品过往购买人群,必将有效提高奢侈品品牌广告转化效率。
因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品牌开始利用微博等社交网络,借助网络红人、明星的示范效应,通过病毒式营销的方式,展开营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谢邀。应该这样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是有周期性的,2013年左右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随着“土豪”渐多热情一度达到顶点,到处都是“买买买”。但是14年之后开始进入衰退期,奢侈品牌在中国的日子一段时间内也不好过。
大概从16年开始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开始了复苏,但是由于全球性的问题(比如巴黎恐怖袭击),以今年的十月黄金周为例,本来应该是中国消费者旅行和奢侈品消费的黄金季节,但销售增速却创下了2000年以来的新低。
这其实也意味着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正变得越来越谨慎,当然从全球市场来说,中国消费市场还是利好的。
中国奢侈品销售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消费者在改变,中国消费者平均年龄更低,以80后,90后为主体(90后占比更高)。所以相对于国外以年长消费者为主的市场来说,奢侈品牌面对的中国市场太特殊,千万不能以既有的经验在中国做生意。比如中国的奢侈品销售线上比线下重要,年轻人热爱互联网消费,而超过半数的奢侈品消费者在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由于奢侈品牌实体店相对少,线上消费更重要。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奢侈品和潮牌合作,从Louis Vuitton x Supreme到Burberry x Vivienne Westwood,传统老牌们争先恐后放下身段和潮流品牌合作,给自己带上“潮”元素。
现在的奢侈品牌几乎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官网上也可以直接购买,甚至调性很高的迪奥成为第一个入驻了抖音的奢侈品牌。“讨好年轻人”,“拥抱移动互联网”,这就是奢侈品牌们目前在中国的营销方式。
最资深的时尚产业解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