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市场格局
国内啤酒行业的格局来看,中国最大的啤酒公司是雪花啤酒。
第二是青岛啤酒,第三是百威啤酒,第四是嘉士伯啤酒。
第五是燕京啤酒。
2. 啤酒市场现状
啤酒行业现在属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本地的啤酒喝一些外资控股集团公司,所以说是鱼龙混杂,本地产品的广告力度还有销售渠道都不如外资公司,所以经营管理模式很难受,我们一定要在一起把我们自己的品牌做好,大家觉得怎么样我说的
3. 啤酒市场分析
啤酒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酒精饮料之一,啤酒也是夏天和烧烤的绝妙搭配之一,在喝酒时,我们常常听到别人叫酒都是来一打啤酒这样的说法,那么一打啤酒是多少瓶或多少罐呢?
就我国而言,一打啤酒通常为12瓶,一箱一般来说是12瓶,而听装啤酒是24瓶,一提为6瓶,一件为24瓶,现在塑料包装的一包为9瓶。
为什么一打啤酒要以12为单位?
一打啤酒之所以指十二个,因为是一种12个单位的计量标准,即十二进制,它来源于英制单位。
啤酒
啤酒是以麦芽和啤酒花为主要原料,经液体糊化、糖化,再经液体发酵而成。其酒精含量低,含有二氧化碳,营养丰富。它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低分子糖、无机盐和各种酶,这些营养物质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啤酒中的低分子糖和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在体内产生大量热能,因此啤酒常被称为“液体面包”。啤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消费量仅次于水和茶。啤酒是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啤酒是根据英文啤酒翻译成中文的“Beer”,英文啤酒叫“Beer”,至今仍在使用。啤酒是由麦芽、啤酒花和水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低酒精酒精,充满二氧化碳。
中国的啤酒行业确实有一些优势,但是在分析了中国啤酒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水平之后,就不那么乐观了。虽然中国已成为啤酒生产大国,但还没有达到啤酒强国的水平。要实现从啤酒生产大国向啤酒强国的质量转型,必须认真正视和解决当前啤酒行业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现象和问题。
4. 啤酒行业格局
清源啤酒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86年,当时的清源啤酒由泉州酒厂和泉州啤酒厂合资而成,在一些年纪稍长的泉州人的记忆中,那时市面上的啤酒除了惠泉就是清源,清源啤酒的销量与惠泉不相上下。
1993年,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中策集团啤酒有限公司合资建立泉州中策啤酒有限公司,主打品牌为清源啤酒,主要销售区域在泉州范围内,销售大约2万吨左右,最好时销售曾达到10万吨,势力范围甚至扩张到泉州周边的漳州等地区。但在惠泉、雪津以及青啤的围攻下,清源啤酒节节败退。2000年,香港中策集团将所持的60%股权转让给了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福建泉州清源啤酒朝日公司,在福建的啤酒企业中,清源啤酒开了与国际啤酒巨头联袂的先河。
然而,好景不长,朝日啤酒公司入主清源啤酒后,由于水土不服,2005年2月,其所持的60%股权被香港晶磊公司收购,另外40%仍由中侨集团持有,同年7月,公司名称变更为泉州清源啤酒有限公司。这种格局延续到今年2月8日华润雪花到来之前。
收购后,雪花啤酒将可能把主要市场目标集中在厦漳泉闽南三角洲地区。清源啤酒现在生产能力为每年11.8万吨。华润表示,将投资6500万元进行技术提升后,3年后有望将产能扩建至28万吨。今后雪花将借助侨乡泉州市的优势,进一步扩张雪花品牌在福建省的市场地位,同时配合东莞15万吨新建厂房开始试验投产,华润雪花为扩张华南已建立了稳固的基础。
5. 啤酒市场格局图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消费升级的时代,任何快消品都应该具备消费升级的基础,所以围绕着消费升级营销啤酒,才是真正的营销法则。可以看到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种类的啤酒,啤酒定价也是不一样的。大家已经不满足于普通啤酒带来的口感了,普通啤酒的麦上的价格也非常低,所以在质量上要有更高的追求,比如说鲜啤,比如说黑啤,还有精酿啤酒。啤酒的差异化非常大,品类也非常多,当啤酒大的品类销量下滑的时候,细分品类的市场也就迎来了春天。所以要研究好细分品类,才能够带来更好的销量,对于啤酒而言,这就是消费升级。
在营销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的季节以及不同的活动来进行营销。按照价格将啤酒划分区间,并且针对你的用户群体采用相对应的,主要销售方式。比如说你针对的是学生,他们的就不能够选择价格太高的产品,所以你需要以价格低的啤酒打开市场,并且有一定量的升级,让大家能够看到价格比较高的啤酒。然后写上,能够让学生群体接受的标语,制作一些活动,比如赞助足球赛、赞助篮球赛这种方式。
另外你还可以去一些酒吧,在世界杯期间进行宣传,酒吧在世界杯期间对于啤酒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啤酒这个时候满足了大家对于聚会消费场景的使用,在宣传方面你也要更侧重于朋友之间的聚会。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在同样的场景下购买。
6. 啤酒市场现状分析
3月29日晚间,青岛啤酒披露2019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79.84亿元,同比增长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2亿元,同比增长30.23%;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37元。公司拟向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55元。青岛啤酒以人民币1637.72亿元的品牌价值继续保持中国啤酒行业品牌价值第一。
保持啤酒中高端竞争优势 开拓“啤酒+”新业务领域
年报显示,2019年,公司主品牌青岛啤酒共实现销量405.1万千升,同比增长3.49%,其中“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185.6万千升,同比增长7.08%,保持了在国内啤酒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
据悉,在继续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啤酒主业的同时,青岛啤酒发挥创新性思维,整合平台资源积极开拓“啤酒+”新业务领域,开发生产了以王子海藻苏打水为代表的海洋健康饮品等新产品,打造与主业互补的多业态共赢共利生态圈,为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多措并举产品结构 调整提升盈利能力
报告期内,青岛啤酒发挥覆盖全国主要市场的网络布局优势,以体育营销、音乐营销、体验营销为主线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加快了营销创新和渠道创新,加大数字化营销工作力度,不断完善“网上超市+官方旗舰店+授权分销专营店+微信商城”的立体式电商渠道体系,多渠道满足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和消费体验。在国际市场,公司加强国际品牌传播与推广,通过重点市场推广、赞助体育、音乐、美食文化营销等举措,强化品牌触达,提高品牌活跃度,持续强化青岛啤酒高端品牌识别,树立“中国质造”高端形象,继续扩大青啤海外市场覆盖范围。
对于未来发展,青岛啤酒将继续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继续推进“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开发特色差异化产品,加快向听装酒和精酿产品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升级,保持公司在国内中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
7. 啤酒市场格局调研
首先,工业啤酒是个广泛的概念,任何大型的酒厂都会使用大规模的工业化设备进行生产,精酿酒厂亦是如此,所以说用工业啤酒形容一种啤酒风格有些不恰当。 Adjunct Lager是国际上对于我们口中的“工业啤酒”一个明确的定义,Adjunct并没有工业的意思,而是助剂、添加剂的意思,工业啤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原料中添加了麦芽替代物大米、玉米、淀粉等由于这些啤酒都是下发酵的拉格啤酒,再加上这种风格诞生于美国,我们姑且称之美式工业拉格。
以上说的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下面我们就聊聊工业拉格的历史。不过我们多说点,从真正的拉格啤酒开始说。
诞生在欧洲的拉格啤酒
16世纪,巴伐利亚的僧侣们为了避免夏日高温对酿酒产生不良的影响,开始把啤酒放入清凉的地窖或是岩洞之中美之名曰“贮藏”啤酒也就是拉格,尽管在19世纪啤酒酵母才被发现,那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上发酵和下发酵,但未来会改变是啤酒世界格局的拉格啤酒酿造法就这样诞生了。
19世纪40年代,德国巴伐利亚的啤酒酿造师把这种在工艺带的捷克的皮尔森,马上当时的 Bürgerbrauerei酒厂就生产出世界上最早的黄金啤酒——皮尔森啤酒,随着制冷的设备的出现这质量稳定、不易变质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和运输的啤酒大行于世。那时正逢铁路刚刚问世不久并迅猛发展的年代,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很快皮尔森啤酒和皮尔森酿造法便在整个中欧普及开来。
这种啤酒还有一个优点,随着玻璃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透明酒杯中那些浑浊的爱尔啤酒在当时不怎么讨喜,相比之下酒体清澈,呈现金黄色泽的拉格啤酒则更受到人们的欢迎。
美国的“创新”拉格
之后这种在欧洲流行的啤酒被移民们带到了美国,可是在美国的这些新移民怎么也酿不出欧洲的原汁原味,最后他们发现欧洲的大麦蛋有非常好的层次感,很强的麦芽香,而美国的麦芽就显得单调干脆了很多,这下麻烦了,在当时无论是运输条件和农业技术在美洲大陆想鼓捣出欧洲大麦都是件不可能的任务。
不过美国人马上就想到没大麦不是还有别的淀粉作物么?我们美国什么种的最多?玉米啊!于是玉米就成为了美国啤酒主要的淀粉源,不过美国人马上就发现除了玉米,大米也能加入到啤酒之中,最后甚至直接开始加淀粉了,就这样美国特色的拉格啤酒就诞生了。
这种啤酒远远被没有欧洲的啤酒好喝,因为玉米或是大米只能提供发酵出酒精的糖,而不能提供啤酒真正的麦芽味,最初酒商只能靠掺上一些大麦壳来添加香气,而现 在随着科技的进步随便加上一点香料添加剂就搞定了。之后随着美国酒厂的逐渐壮大,这种低廉的啤酒迅速的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
我们的工业啤酒
啤酒在十九世纪末啤酒随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一起来到了中国,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啤酒,青岛啤酒的前身也在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的合作下创立。1949年前,我国只有七、八个啤酒厂,绝大多数由外国人所控制,酒花和麦芽主要从国外进口,啤酒的销售对象也主要是在华的外国商人及军队,还有一部分“上层社会”的人士。普通老百姓几乎无法享受。
也就是说啤酒这个舶来品刚刚到中国的时候还是遵循着欧洲的传统工艺生产的,在中国怎么欧洲的啤酒怎么就变成了“美国味”了呢?
这还要说到改革开放,1979年后的十年我们啤酒业得到了真正的大发展,我国的啤酒工业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啤酒工业的经济效益更加重视,啤酒工业的规模按照国际上的惯例,开始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一些中小型啤酒厂被大型啤酒厂兼并,大型酒厂被集团兼并,随着国际市场上百威和嘉士伯等集团抢占市场份额战火蔓延到了中国,一些被收购下的酒厂也开始为利益来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这时候采用美国人的这种“先进”工艺,最适合不过了。
不过现在的工业拉格不仅仅在淀粉源上来降低成本,啤酒花浸膏的加入,再加上生产后期人工充气来用气泡掩盖啤酒花的不足和大范围的缩短酿造时间等等。
8. 啤酒市场趋势
按目前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来看,我国啤酒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增长,啤酒被誉为朝阳产业,而消费者的消费也转向更加健康的饮酒方式。但是,目前我国啤酒产业还是大而不强,啤酒工厂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啤酒工厂的员工在待遇和发展空间以及整体素质上还属于相对过低,特别是年轻人有点文化和报复的那种人,在啤酒企业呆的时间都很短就跳槽转行走了,本人认识的一些朋友都属于这个情况,当然也有坚守下来的而发展很好的。
白酒产业,是我国传统产业,而且白酒文化是源源流长,特别是一些白酒企业的利润相当可以观。但是,白酒目前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消费者转移的威胁。不过,白酒企业整体上还是可以。
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新的销量大王,而四川区域公司为其全国较好的公司,整体上还是不错。这个还看个人的情况撒。邛崃的小型白酒厂——在邛崃的白酒在全国的名气有但是名声还一般,因为出了几次问题,而四川的白酒在全国都牛,好象有800个亿,而宜宾就有400多个亿哦。
呵呵,这些看法仅供参考。
9. 啤酒市场竞争格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酒水业务员的待遇较高一些。
饮料主要在社区便利店、超级卖场、特殊通路(指学校与网吧等)等场合销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局与市场占有率,相对竞争不是那么激烈,消费者很少有专一为了一瓶某产品的饮料而不选择其他品牌的饮料;况且目前饮料市场产品比较丰富,茶饮料,果汁饮料,凉茶饮料等等; 啤酒就不然,啤酒就一种,国产也好,进口也罢,啤酒就是啤酒,与啤酒竞争的酒类只有白酒,而且啤酒的主要消费场合涉及很广,社区便利店,餐饮,夜场,KTV,超级卖场等等,对员工的谈判协调能力要求也不一样,相对工作难度与社会交际各方面能力都有关系;因此,啤酒业务员的工资薪水要比饮料的高!10. 中国啤酒市场格局
第一:5大巨头开始提价。提价表现在大家对原有产品整体性的提价,主要发生在2018年的年初这个阶段。
第二:调整产品结构。包括青岛、雪花、百威、燕京,也包括嘉士伯等各个企业都在不断的推出新的高端产品。
百威从全世界拿到中国来了20多个高端品牌。这些高端品牌包括墨西哥的科罗纳、美国的一些经典啤酒品牌鹅岛等,还代理了韩国的兰卖、日本的三宝乐等。
雪花啤酒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新品,包过勇闯天涯的升级版,还有黑石系列、马斯利等一系列高端产品。
同时雪花啤酒利用股份置换方式,把喜力中国的业务拿到了自己的报表之内,形成了雪花啤酒+喜力品牌结构。
青岛啤酒也推出了一系列的高端品牌,包括奥古特、1903、白啤、黑啤等一系列的高端产品。
第三:巨头品牌在国内开始进行产能优化。产能优化的集中表现是关闭一些小乱差的工厂。雪花啤酒关闭了20~30家工厂,青岛啤酒也关闭10家左右,之前包括嘉士伯在整合重啤的过程中,已经关掉了十几家的落后产能。这种关闭对行业来说不是利空,而是一种优化产能的利好。
巨头企业在一边关闭工厂的同时,也在新建一些大型的集中式的工厂。一般关停的工厂都在5万吨之下或者10万吨之下,新建的工厂大概都在百万吨级。这种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更能够体现成本和效率上的优势。
(三)
啤酒行业还有一个重要板块就是进口啤酒。
进口啤酒从2011年的6.7万吨一路增长到2018年达到了80万吨,用了8年的时间增长了15倍以上。
在2011年到2015年左右的时候,进口啤酒里边的主力军是德国啤酒,大概占据了50%。从2015年开始,进口啤酒发生了格局上的变化,德国啤酒统治地位开始下滑,取而代之的是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巨头品牌的进口啤酒主要体现在像百威旗下的科罗娜,还有百威旗下的福佳、教士等品牌,还有嘉士伯旗下的1664,喜力旗下的喜力啤酒等。
从2018年到2019年看,进口啤酒开始发生10% 左右的下滑。下滑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巨头品牌开始尝试国产化,包括百威旗下的一些品牌,像嘉士伯旗下的1664都开始了国产化。第二个因素是进口啤酒不像进口红酒,因为进口啤酒有着天然的短板,啤酒的工艺原料,包括设备,它的通用性比较强,进口红酒它受制于原料和产地的因素,所以是进口红酒在中国可以占到统治地位。但是进口啤酒他的原料、工艺、设备的通用性、替代性很强,所以有着天然的瓶颈和天花板。
目前来看进口啤酒的占据行业大概3%的份额,这一点位已经开始成为天花板。
但是进口啤酒有几个特点:
第一全部是高端产品,因为它受制于运输等成本环节的制约,所以他只能做中高端产品。
第二,它只能做一些特色产品。特色产品就是与国内的主流品牌有差异的产品。
正是这两点帮助进口啤酒打开了中国消费市场,也让消费者接触到了不同类型、不同口味,甚至不同颜色、花色的啤酒。进口啤酒教育了消费者,让消费者不再单一的去消费一个口味的产品。再是让消费者认知到啤酒消费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也就培育了两块市场,第1块就是国内啤酒的跟随,包括青岛、雪花、燕京等国内企业开始在产品研发上去靠近进口啤酒。
举个例子讲,在2014年之前,国内品牌很少去做白啤这个品类,但是到今天我们发现所有的巨头品牌都开始推白啤这个产品。
跟进和模仿,也帮助国内的品牌实现了产品的高端化和多元化,也让消费者去感知到啤酒市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四)
与此同时,也推升了精酿啤酒这个模块。目前来看,精酿啤酒的总规模并不大,总产量的占比大概不超过1%。
但是品牌众多,在精酿啤酒领域里边玩家非常多。国内统计看,目前大概有3000家左右的精酿啤酒企业。
目前,精酿啤酒领域非常活跃。自2010年左右,一帮受国外留学经历,在美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群回到国内,从“因为喜欢所以热爱”的角度开始,从发烧友的身份开始探索精酿啤酒,到2019年,国内的5大巨头也全部进入了精酿这个行业领域。
精啤在产品研发上推出的IPA,包括皮尔森、果啤、白啤等一系列产品。在精酿品类里边,包括燕京啤酒也已经在广西和福建建立了专门的精酿啤酒生产线,百威啤酒在武汉专门建设了一条国内比较先进的精酿啤酒车间。
关于精酿啤酒定义和标准这两年一直有着争议,现在来看主流的声音还是按照美国BA的标准去定义的,也就是包括从规模、原料,甚至主流啤酒的控股比例等角度做了严格的定义。美国精酿它强调的是独立自主,同时他也强调了小而美的角度。认证机构就是美国的精酿协会--BA。只有加入了这个机构或者是受到机构认证的企业生产的啤酒在美国才叫精酿啤酒。但是在中国还没有这么一个权威机构,或者是由这么大的一个团体去认证,或者去鉴定哪个品牌是精酿啤酒。出现了国内无论大小啤酒企业都在做精酿,也没有人说哪一个产品是精酿哪一个产品不是精酿。
如果区别一下中国和美国的精酿市场的话,美国是协会的认证制,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几年,在没有大的力量介入或者大的团体或者协会介入的背景之下,美国是认证制,中国是认可制。
当然,在这种中国式的认可制背景之下,也会有一些鱼龙混杂。就是说所有的企业,所有的品牌都能够用精酿啤酒通用品牌,因为没有人来说不可以用,这会产生意外的影响。会出现各个企业都在努力去做产品的研发,从消费者的需求角度去应对市场的多元化。
(五)
从现在的信息和数据来看,我感觉未来一两年之内的中国啤酒行业会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去转移:过去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充满着资本的味道。也就说大家为了争夺份额,一方面进行快速收购,同时也进行着激烈的价格战。行业内,甚至民间也经常说,啤酒贱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对应过去特定时期的标签,但是未来会发生变化。
目前资本收购的窗口期已经关闭了,没有可以收购的标的了,五大巨头已经占据了83%的份额。大鱼吃小鱼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份额的稳定性已经到了,大家再血琳琳抢份额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不约而同的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提高盈利能力。
第二中国啤酒短期之内行业格局的变化不会太大:因为5大巨头里边雪花、青啤和燕京是国资,百威和嘉士伯是外资。目前为止这两支队伍之间的格局变化都不会太大,行业格局趋于稳定。
第三未来在向中高端转移的同时,市场一定是高度的碎片化:头部市场的高度碎片化表现在用单一品牌或者单一的品种、品类去统治高端或超高端的时候,已经不太可能了,因为头部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和多变化已经开始,企业很难用一个单一品牌或单一品类去应付。
第四强者更强,尾部更大:所谓的强者更强,巨头品牌的体量、巨头品牌的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大,但是会很温和的前进。也会形成大量的小众品牌群,包括像精酿啤酒或者是以进口啤酒形成的大量高端小众品牌群。未来不排除中国市场会有上万家小而美的酒吧似的精酿啤酒企业。
从国家政策的层面,啤酒行业已经解除了行业限制,也已经把行业准入的门槛拉低了。未来不排除从尾部角度诞生更多的小众品牌,这些小众品牌会依托某一个城市甚至某一个或几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