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难不难,看你是谁。
你是普通人,创业难于上青天。
你是非常之人,可以长袖善舞,成就非常之功。
工作可以朝九晚五,可以有毛病,可以打盹。创业就准备好夙兴夜寐,准备好百年孤独,准备好累得像一条狗还有操不完的心。
朋友,创业从来都是艰辛的,从来都是。
对于任何创业者来说,每一次创业不啻于一次没有退路的拓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8个字,适用于过去40年来,这片土地上所有创业者。
如果我们把时光倒回到整整20年前。1999年2月21日,当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在杭州湖畔花园风荷园16幢1单元202号这个还没有装修的民宅里悄然开始时。
阿里巴巴的创业者们,也和他们的前辈以及无数后辈一样,怀揣着同样忐忑的心境。
当时的与会人之一,后来的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金建杭用录像机记录了那时的场景:
每个人神情严峻,尽管马老师很会调动气氛,但是大家脸上没有笑容。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园,阿里巴巴第一次员工大会影像资料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去描述和体会20多年前互联网拓荒时代的创业究竟是怎样的场景。
幸运的是当时央视的“东方时空”栏目组正在拍摄一档反映老百姓故事的节目,因为四处推销互联网而闻名北京马老师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他们记录那个时代独特印记的一份素材。
那部片子有一幕,是马云在北京的夜幕下,坐在公交汽车上的喃喃自语:
那时候,全球互联网的第一个高潮悄然而至,乔布斯重返苹果,贝索斯带着亚马逊稳步前行,扎克伯格还未上大学。那时候,中国互联网企业迎来一波井喷式的初生。
而那一年初,新年还没有过完,马老师带着十多人的小团队从北京悄然南下。
1999年2月21日,阿里第一次员工大会,阿里的创业者们前往湖畔花园
当20多年后,当初的创业者们谈起1999年2月21日的那次大会时,提到的最多的词,就是迷茫。
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总裁,创始人、合伙人金建杭回忆首次筹备大会时的情景,迷茫是当时几乎所有人心头的重压
很多年后,有一句创业名言风靡互联网圈:风口来了,猪都能飞起来。
对于这句话,马老师说:
风过去了,摔死的一定都是那些猪,猪会被风吹起来,但是它不会长出翅膀来。为了能让初生的阿里巴巴长出翅膀,打磨出一个正确的发展模式,当其他互联网公司在疯狂抢占市场时,阿里的创业者们选择在湖畔花园开始了为期6个月的闭关修炼的建设。
而湖畔花园岁月也成为了所有阿里创业者记忆里,最为梦幻和艰辛的代名词。
几个月后,《福布斯》杂志的记者来到湖畔花园参观时,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
20个客服人员挤在客厅办公,马云和财务还有市场人员在其中一间卧室,而25个网站维护和其他人员在另外一间卧室……初创时期的阿里巴巴,所有人都面临着高强度的工作,那时的作息时间是早9点到晚9点,每天12小时,而一旦遇到网站新版发布,加班就更不可避免。
2016年,阿里巴巴集团CCO,创始人、合伙人戴珊回忆湖畔花园时的工作状态
人手不足,那就只能一人身兼数职,初创团队的6员女将,一边做着信息编辑和客服,一边要做行政、后勤和出纳。
为了能更专心的工作,技术人员将工作时间调到夜晚和凌晨,因为这个时间办公室里非常安静,屋子的地上有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
以至于每天早上来上班的员工开门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地上横七竖八躺着的人。
在整整半年时间里,湖畔花园的那套民宅都是彻夜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以至于小区的保安都不知道这里究竟是干什么的。
而送盒饭的小哥和送电脑的师傅则理所当然的以为,这里大概是一处隐蔽的黑网吧。
2016年,蚂蚁金服CEO,阿里巴巴创始人、合伙人彭蕾回忆湖畔花园时代办公室被误认为是黑网吧的往事而如同现在所有的创业公司一样,人力、环境的艰苦可以靠意志去克服,而资金的不足却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难。阿里巴巴的初创资金50万,来自于18创始人你1万他2万的凑集。
所以阿里巴巴湖畔花园创业时代的艰苦,不仅仅在工作上,也在生活上。当时每人每月500元的工资,还是自己给自己发的工资,因为这些工资的钱也是大家凑的,所以花起钱来,都是格外小心的。为了减少来回的通勤成本,大部分人都把房子租到了距离办公室比较近的便宜民房里。
好几个工程师为了省钱,合租了附近一间农民的毛坯房,屋里除了床垫什么都没有,房间里唯一的装修,是用报纸把水泥墙糊了一圈。
1999年,湖畔花园时代,苦中作乐的阿里创业者们留下许多这样的影像
这这一切的艰辛,仅仅是阿里巴巴至少102年征程的第一步,从0到1的第一步。
当18个人如一团聚火走进这栋房时,他们中的很多人或许都没有想到,20年后,从这里散出的是怎样的漫天繁星。
最后用马老师十多年前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和全中国的创业者们一起共勉吧:
中国人的创业,关键不是因为你有出色的想法、理想、梦想,而是你是不是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的代价,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证明它是对的。
逸客:过年哪里人喝酒最多?
首先,非常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其次,每到过年,走亲访友,喝酒是少不了的。如果从地域来进行划分的话,以北方居多;如果要按人群来进行划分的话,我个人认为还是东北人最多。众所周知,南方人喝不过北方人。从地理条件上看,凡是高纬度地区,往往人们喝酒都是比较多的,比如战斗毛子,这跟北方气候寒冷有很直接的关系,东三省能喝的人确实有酒量,但有大酒量的人占比还真就没有内蒙、新疆等地区的人多。东北人喝酒其实表现在喝的勤、喝的频、喝的有内容上。比如东北有句嗑叫“男人不喝酒活着不如狗,喝酒不抽烟活的像太监”。
再次,东北人能喝也是天下皆知的。不论在五星酒店,还是在街边的大排档,不论是过年,还是平日里,饭桌上遇到东北人,不喝点,这顿饭吃的都没有滋味。东北人直爽,东北人实在。坐马路牙子上撸1根肉串都能喝6瓶啤酒,这虽然是一个小品段子,但真真切切的说出了东北人的性格。走到哪里,都会记得东北的老雪,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家乡的老铁。
再次,东北人喝酒确实吓人,东北人酒量大的好像也特别多。跟东北人一起坐到酒桌前,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声称自己不会喝,或是从不喝酒;再有一种就是做好不省人事的思想准备。发现同桌有人说不会喝酒,东北人一定觉得十分扫兴,会像范伟对“牛大叔”那样,殷勤地劝:“少整点呢?”“少来一点”,或是说:“要么来点啤的。”如果你架不住他的劝诱,端起了酒杯,那么,很可能就会不知道怎么从酒桌边离开的。东北人劝酒十分在行,只要你喝了第一口,在他不断地劝酒下,你会止不住一直喝下去,结果是,如果你不能让他喝多,那也只能是你自己喝多了。
最后,综上所述,你就知道东北人为什么喝酒最多了。平日里喝酒都不断,更别说过年了。有句话说的好:“平日一小喝,过年一大喝。”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东北人,这就是热情豪爽的东北人,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我是温超,欢迎大家来到文超文化传媒工作室。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如果您对我的说法有不同意见,欢迎您在屏幕下方进行评论,期待您的关注。
别喝了,出事全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