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工工厂每天工作十小时,每月工资4500元,这个工作时间与工资收入基本上是现在较正常的水平。如果你感觉不太满意,说明你对自己还有所要求。这种收入水平在二线以下城市还是可以过得去的,如果在一线城市,基本上是不可能长期生存下去。
如果你想提升,就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只会有这么低的收入。
多数情况下,还是与自身的能力相关,文化程度、工作阅历是限制你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你想提升收入水平,建议你还是应该学习一项技能,而不能从事简单的、重复的体力劳动,否则这种收入的瓶颈你是很难突破的。
你有这种想法,说明你现在应该年龄还不是很大,机会还很多,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尝试去到不同工作岗位锻炼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选择更好的发展平台。
38岁211大学工科男失业快一年,连销售的工作都找不到怎么办?
我比你更惨,今年39岁,8月份我从一家大公司辞职,放弃了月薪38,000的工作,一门心思的创业,就把前老板的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转到了我手上。
所谓创业,其实就是做自媒体,这下好了,每月固定收入直接从38,000降到3800,这3800,还是头条签约给的。大家都知道,自媒体收入不稳定,全看你能不能出爆款10万+,还要看粉丝基数。
爆款多的月份,收入过万还是比较轻松的,没啥爆款也只够生活,每天神经绷得紧紧的,一刻也不能停的写文章、搞问答、做选题。
好在我个人比较喜欢干这一行,否则是坚持不下去的,看了太多的人,做事三分钟热度,干不了多久就“改行”了,改来改去的,最后也没干成啥。每当感觉很累想放弃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动力,加加油,问一问自己的初衷究竟是为什么?
当然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毕竟人不是机器,适当的犒赏一下自己很有必要;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大脑,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结合到题主,你年龄比我小,还是211的工科男,先天的条件和资质比我强多了,竟然还失业一年多,实在让人想不通,难道是废人吗?干点什么事不行?非要一天到晚都想着打工?就看你愿不愿意弯下身子,踏不踏实,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不知道你这么多年做的都是什么工作,为什么不坚持在这个领域干下去?现在感觉走投无路了,竟然想着要去做销售,你以为销售人人都能干吗?你以为销售就那么门槛很低?千万不要小瞧了,如果想干这个早干嘛去了?估计还是当初仗着自己年轻和毕业的学校、专业比较好吧。
一年多失业,如果是我,估计早被骂死了,毕竟一大家子都靠我生活。我觉得你应该要有担当一点,不要当废柴,更不要啃老本,一个人能够立足于世,是很不容易的,要给一点自己生存压力,不要飘飘然,躺在温柔乡里睡大觉。
我给你的意见是,不要想着去干销售,那不是你擅长的,更不要东京西京、朝三暮四。干自己熟悉的工作和领域才靠谱。
你不是理工科毕业吗?工作应用领域很广,可做的事情很多,只要你不挑三拣四,总是能找到事干、获得一份收入的,怕就怕你眼高手低,不肯吃苦出力。
如果你那么懒,真的没有人能救得了你,也别再哀叹和矫情了。送你一句话:自助者天助!
作者: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关注我了解更多。(出版有《绩效管理顶层设计》、《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专著)。38岁的211本科,我猜想题主本身人必然不笨,应该自己也能找到一些办法,现在还在迷茫或者是询问怎么办,更多应该没想清楚接下来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好?
题主是一个男性,毕竟要面临家庭生活上的负担,38岁的年龄就意味着还有近20年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好的切入点,还能有新的事业发展与突破。如果题主有打算自己创业,做点儿事情,子佳能给的建议不多。但是如果还是打算在职场上奋斗一番,结合这些年的HR经验,可以给题主一些建议做参考。
不要去找门槛较低、与自己过往工作经验不相关的岗位。为什么有这种建议,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用人部门不太看好,能获得的面试机会也不会很多。
因为寻求的岗位门槛低,用人部门一般更情愿用一个年轻人,重新培养,毕竟性格、能力还未完全成型,时间和精力也还充沛,而一个38岁的人真的是不具备什么优势。
即使题主真的有较大的培养潜力和能力,等过两年发展起来了,可能也过了能被公司重用的好时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情愿花大价钱培养管培生,也不会从市场上去,招聘一波经验丰富的,年纪较大的人员的原因。
2、与过往工作经验关联性不大、门槛较低的工作,大概率未来也缺乏更好的发展空间。
门槛较低,决定了面临的竞争就容易激烈;而与过往的工作经验关联性不大,决定了题主所能发挥的优势必然就会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一个已经从事某一项运动一段时间的选手,突然决定要换一项运动,重新熟悉规则,这不仅仅是和别人一样的从零开始的起跑线,你本身可能还要花时间,去“忘掉”过往十几年形成的习惯。
这样对比,相当于过往十几年的经验,不仅没带来较大的助力,可能还限制了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产生副作用。
既然目前还在纠结,就说明对于未来还有一定的追求,那么浪费过往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重新开始,就显得毫无必要。
复盘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优劣势其实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能够嫁接到别到工作当中去,形成能力再迁移。对题主最熟悉的人是你自己,所以复盘过往十几年自己做的最多的事情,获得了最多的工作经验,先把这些回忆复盘清楚,有工作经验必然会比没有做过类似岗位的人要强。
至于如何认识自我的优劣势,其实方法很多,包括常说的SWOT分析、自我生理和心理认知、社会评价、朋友亲人反馈等等,在这里子佳就提一点小的思考建议:
不断的回忆和思考自己在职场中曾做过的事情,然后总结自己当初为什么这样做,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有没有更好的思考路径、落地流程、解决思路。将这些事情背后体现的自己所具备的抽象能力写出来,接下来就是组合自己具备的能力,在找不到和过往经验相关的工作岗位时,可以考虑与能力关联性强的岗位。
这种寻找关联性岗位的背后逻辑,就是常说的“能力迁移”。通过能力迁移,让过往积累的能力可以应用在新的环境下,而不至于要从零开始。
作为HR,我们常从三个维度对一个人的能力情况进行分解:专业知识储备、操作技能实践、核心能力素质。
对一个岗位来讲,专业知识的储备是必备的,也是换岗、跨行业比较难以“迁移”的部分,必须要重新学习和熟悉。
但是操作技能实践和核心能力素质确是可以“迁移”的能力部分。
在《超级个体》一书中,也对“能力迁移”有较深入的解析,并深化的讨论和分析了“正迁移”和“负迁移”的问题。
正迁移指的就是输入和输出一致的能力,会对接下来的情况产生正面效果;
负迁移则是指输入一致,输出不一致的能力项,会对事情产生阻碍和干扰效果。
比方说:
编辑的写作能力,无论在哪个平台,什么样的情况下,哪怕是写作不同的题材、内容,但是对于文字的凝练和驾驭能力,文章结构的把控能力,都是能力的一种正迁移;但是还是编辑岗位,假设原来是官方发声的媒体机构,输出内容主要是图文形式,突然改为是在娱乐媒体上以视频甚至是直播方式呈现稿件,其原有的思考路径就可能负迁移效果,因为其过往习惯性正统、严谨、可修改的写作能力,无法适应多变、直接、甚至带有一些戏谑的娱乐成分。所以作为题主,更多现在要思考的是:
自己的核心能力素质项是什么,操作技能是什么,哪些有可能对于接下来的工作方向有帮助,属于正迁移,可以强化;哪些可能产生负迁移效果,需要避免。
结语到了这个年龄,不可避免会面临职场更残酷的审视和竞争压力,题主先不用颓废,其实大部分的职场工作,都具备类似的技能和底层能力要求。
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可迁移能力,并思考如何把它们运用到新的领域中去,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我曾经有个朋友,学IT技术的,C语言比较强,但是30多岁突然发现和市面主流的语言脱节,觉得自己过往工作经验和技术能力全部作废,一度比较颓废。
但是最终分析下来,发现市场上更缺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技术背后对整体生意逻辑的理解以及配套IT技术系统框架性设计思路的思考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他这些年工作的强项。我是子佳看职场,大型集团企业HR总经理,严肃专业,偶尔搞怪的HR从业者,持续分享职场干货,关注我,我们一起职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