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适合海洋养殖的贝类
太平洋牡蛎是广盐性品种,原产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地,是一种适应性强、个体大(每只重20克~30克)、养殖周期短、产量高、肉质肥美的优良贝类。近年我国东南沿海有的地方引进养殖并先后获得成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太平洋牡蛎一般在每年的夏秋季放苗,次年的1月~3月或8月~10月可收获。由于其生长较快,从苗种到养成,只需9个月时间便可收获上市,这也是太平洋牡蛎的最大特点。养殖方法可来取滩涂插柱式吊养、深水浮筏式吊养等立体养殖方法。采用筏式吊养的方法养殖,一般亩产可达800公斤~1000多公斤,高产的亩产量相当于本地牡蛎品种的1倍以上。据了解,广东南澳县吊养的太平洋牡蛎面积达4千亩,年总产量1万吨,产值1千万元,养殖经济效益明显。
太平洋牡蛎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与经济价值,有“海洋牛奶”之美誉,是很值得发展的一个牡蛎养殖优良新品种。
2. 我国海洋贝类养殖前景
花蛤广泛分布在中国沿海,由于花蛤生长快,适应力强,养殖方法简便,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耗能低、产量高、生产稳定等特点,也是对虾立体养殖的理想品种之一。因而已成为中国主要贝类养殖种类之一。是中国的主要海产经济贝类之一。开发浅海贝类养殖是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
花蛤每年9—12月份为培育幼苗季节,12月份左右出产沙苗(福建沙),基数为每斤5万粒到50万粒,翌年3月至7月份出产成品苗(白苗,中苗,大苗),也是北方海区的成品苗播苗季节,每亩播壳长0.5-0.7厘米的花蛤苗150-200斤,养殖12-18个月左右,壳长可达3-5厘米,可行收获。一般亩产3吨,高的达8吨。
投资花蛤养殖效益可观,每斤5000 粒左右的花蛤苗,购买价格约为每粒 0.002 元,经过12-18个月的养殖,长成每斤40-60 粒左右的花蛤成品,其销售价格为每斤3- 4 元左右(每粒 0.05 -0.10元),即增值25- 50 倍。
所以,大批山东、辽宁等地区的蛤仔养殖户南下购苗。北方某养殖户2000年从福建莆田下尾村购买杂色蛤幼苗500吨,成本仅600万元,已成为辽宁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正在逐年增加,购买量已达到数千吨,除了一部分自己养殖,还转售周边地区的养殖户。青岛每年也从下尾村购进上千吨花蛤苗。
3. 适合海洋养殖的贝类鱼
。常见的牡蛎、贻贝、文蛤、蛏等都属此类。现存种类1.1万种左右。常见的有赤贝、蝾贝、田螺、海螺、蛤蜊、文蛤等由于生活的水域不同,贝分为不同的种类―有生活在咸水中的,比如大海,或者是生活在淡水中,例如河流和小溪。
最著名的海生贝类是灰黑色的贻贝,在淡水流域广泛分布着的则是珠蚌。贝类的繁殖季节在春天和夏天之间
4. 适合海洋养殖的贝类海鲜
淡水贝类有中华园田螺、铜锈环梭螺、大瓶螺、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河蚬。
贝类海鲜是指海洋生物贝类中,能够为人类食用且味道鲜美的贝类。属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或双壳纲)。
因一般体外披有1~2块贝壳,故名。常见的牡蛎、贻贝、文蛤、蛏等都属此类。现存种类1.1万种左右。贝类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钙等微量元素,如碘、锌、硒、铜、铁、钻,尤其是海蛎肉,是所有贝类中含锌量最高的食物。且贝类肌肉细嫩,味道鲜美,其各微量元素之间的比例恰当,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少,容易被吸收
5. 水产养殖贝类
醋酸铜属于重金属盐类,其水解的铜离子能够与蛋白质结合生成蛋白盐,对原生动物和有胶质的藻类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在水产上我们也多数是利用此原理。
与此同时,铜也是动物体内必须的元素,因此也会作为添加剂。
醋酸铜在其他领域也有着众多的应用,比如在水果及蔬菜种植上作为杀虫杀菌剂,在化学领域作为分析试剂,在医疗领域作为催吐剂,在食品上作为螯合剂等。
6. 养殖贝类有哪些
养殖贝类注意品种、水质、温度、密度
一、品种扇贝品种很多据有关数据显示至少有六十种以上,尽管它品种有这么多但大部分的养殖场中要么是单一品种的扇贝养殖要么就是一两种扇贝进行混养,其实这对养殖户以后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种现象,所以在养殖扇贝的时候最好是选择4-5个品种进行混养,这样一旦一种扇贝出现问题其他的扇贝就可以代替也就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二、水质
扇贝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注意从多个方面来改善养殖场的水质问题,首先要选在水源没有污染的流域进行养殖,其次就是利用一些对扇贝本身无害的消毒以及处理污水和分解以及溶解有害物质的药剂来改善水质,通常情况下是每10天左右用一次,这样既能有效的改善水质而且不让扇贝受到损害,最后就是要不定期对网箱和其他的养殖设备进行清理,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三、温度
温度是影响扇贝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品种扇贝适合它生长的温度会存在稍微的差别但是通常都会在10-15度左右,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水温最低不能低于5度同时最高温也不能超过20度否则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亡,还有要注意的就是水温的上升和下降每天不能高于3度否则会出现异常而引发疾病,所以可以在养殖场的水中安装测水温的设备也能更好的反映扇贝生长情况。
四、密度
在扇贝放养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合理的密度来进行放养,很多人觉得放养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其实事实证明并不是这样的,这样不仅会影响扇贝的生长速度还会影响它们的成活率,通常情况可按照每层养殖网笼中最多100粒扇贝的规模来进行养殖,同时要根据扇贝生长的不同时期和生长状况进行多次分群饲养。
7. 适合淡水养殖的贝类
1、沙包螺
沙包螺也是鸡腿螺,鸡腿螺入口清甜,螺肉很紧实,慢慢咀嚼,很韧,很有咬劲。
2、扇贝
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
3、文蛤
文蛤属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
8. 适合海洋养殖的贝类有哪些
养殖海鲜也就是人工养殖的海鲜,市面上常见的像贝类、虾类、蟹类、鱼类就有很多都是人工养殖的。人工养殖的海鲜一般都是海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滩涂养殖等,生长环境比较狭小,因此,养殖海鲜不论是味道还是营养都是逊色很多的,在价格上也是比野生海鲜低不少。
野生海鲜也就是非人工养殖的海鲜,顾名思义,它们的成长过程是自生自灭、没有人工干预的,因此品质会更好。像是带鱼、墨鱼、黄鱼、鲨鱼、金枪鱼、昌鱼、大小黄鱼、旗鱼、油干鱼等等都是野生海鲜。野生海鲜的获取途径只有一个,就是在海里捕捞,而捕捞成本较高,因此野生海鲜的价格也比较高。
市场上常有的海水鱼中,无法人工养殖的有带鱼、鲅鱼、鲳鱼、黄姑鱼、沙丁鱼、老板鱼、小黄花鱼等,鱿鱼和乌贼也无法人工养殖;既有捕捞也有人工养殖的有鲈鱼、黑裙、大黄花鱼、六线鱼,还有螃蟹、海蜇等海鲜;基本上全为人工养殖的有牙鲆、大黄花、大菱鲆、半滑舌蹋等。
不少消费者对人工养殖的海鲜存有偏见,认为养殖的不如捕捞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养殖鱼类,如鲈鱼、黑裙等大多采取近海深水网箱养殖,接近自然状态。扇贝、毛蛤等贝类海鲜,采取的是在天然状态下的保护性养殖,属于自然生产性质。
深水养殖又称深水网箱养殖,是在将传统的浅海网箱养殖向更深的海域推广后形成的。由于深水网箱养殖远离海岸,水质良好,污染少,天然饵料丰富,集约化程度高,可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水产品,深受渔民欢迎。
9. 海贝的养殖方法
螺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高达10厘米左右,螺层6级,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海。最大可达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因品种差异海螺肉可呈白色至黄色不等。海螺壳大而坚厚,呈灰黄色或褐色,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而平的螺肋和细沟,壳口宽大,壳内面光滑呈红色或灰黄色,主要用于水产捕捞也可做工艺品。
海螺为暖海产种类,主要生活栖息在低潮线、水深1-30米的碎珊瑚底质的浅海。
和其他动物一样,海螺等软体动物已经适应千变万化的生存环境。从海水日夜冲刷的岩石到阴暗泥泞的深海底,各种形态的栖息地都有其特殊的软体动物群。潮汐影响生长在海边的软体动物的特性和分布,它们所生活的地质表面特性也有同样的影响力。不过,充足的阳光所提供的食物显更为重要。软体动物最适合栖息于热带,所以这个区域的海贝种类繁多,令人叹为观止。珊瑚是鲜艳的芋螺、宝螺、涡螺的故乡;在红树林中,牡蛎寄居与根部,蜇螺喜欢攀枝附叶,蟹守螺则静静地在泥滩上爬行。当然,温带海域同样会让收藏者大开眼界。沙滩是许多双壳贝以及穴居腹足类,如玉螺的避风港。在河流入海口,泥沙混杂,造就了食物丰盛的环境,常可发现大量鸟尾蛤。岩岸是腹足类的大好猎场,它们能牢牢地吸附在岩石上。
海螺活动较慢,常以海藻及微小生物为食,它们一般栖息于浅海海域,嗜食棘皮动物。壳体的外唇部极度外展,且雌螺的体型明显大于雄螺。肉可食用,壳供观赏,可用于雕刻。夜间活动。足位于身体的腹面,为块状,肌肉极发达,适于爬行。肉食性。主要以棘皮动物等为食。这些软体类成员通常生活在浅水或平坦的泥地,可见于深达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多数海螺使用诱捕箱或拖网捕捞,它们也可是其它产品的顺带捕捞品。
10. 人工养殖的贝类有哪些
渤海湾,可以人工养殖生蚝的。 生蚝,也叫 牡蛎;属于一种广温广盐性的海产贝壳。以海洋捕捞为主,人工养殖较少。人工养殖用的蛎苗,一般都是海洋中的自然苗。养殖方式,主要有:筏式养殖法、延绳养殖法、棚架式养殖等。
牡蛎收获前5~6个月将养成区的水泥柱再移往水质肥沃、流速较大的泥质海滩进行育肥...
11. 海水养殖贝类
海螺属软体动物腹足类,是无脊椎动物的一大类。产于我国沿海浅海海底,以江苏、山东、辽宁、河北居多。市场销售的海螺一般为海洋捕捞海螺,养殖的较少。近年发现有部分池塘投喂饵料鱼的过程中夹杂了海螺苗种,秋收结束后发现其生长快、易养殖。2009年青口盐场先锋组莫二军试养成功,4月份放苗规格约为20粒/斤,秋收时长至0.25KG/粒。海螺是发展海水池塘养殖的一个优良品种。
一、养殖环境设置
远离池塘内的其他贝类,选择一块约5-6亩相对平整的地方,用22亩网圈围,处理好底脚,防止发生逃逸影响其他贝类生长,围网中间要分散插有小竹竿,为高温缺氧季节海螺上爬呼吸做准备;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对网具进行清洗,保证围网内外水源对流畅通无阻,以确保有足够的藻类,缩短养殖周期。
二、苗种选择
苗种的来源主要是海洋捕捞,现在人工育苗较少,每年2-3月份本地海头、柘汪、城东等码头渔船有售。另外燕尾港3-4月份有出售,苗种最好选用20粒/斤,健康,无破损,洗净用筐装运输。放苗时,均匀将苗种播洒在已整理好的围网内。
三、日常管理和喂养
海螺所适应的海水理化指标如下:盐度10‰-30‰,PH值7.5-8.8,亚硝酸盐0.10ppm以下,透明度30cm左右。以上理化指标内水温在10-35℃时海螺生长较快。海螺的食性广,饲料投喂以小杂鱼和低价贝类为主,同时注意水中硅藻含量,海螺亦滤食硅藻,日投饵量根据池塘水质而定,硅藻缺乏的池塘多投饵,反之少投。2-3天检查一次海螺摄食情况,防止投饵过多造成底质恶化,注意池塘水质的变化,防止底泥发黑,引发病变,发现爬杆时要及时使用粒粒氧,泼洒底改,定期使用EM调水王,调整水质,保持池塘内的有益菌群为优势种群,从而促进水生动物的生长。
海螺养殖中后期投喂的低价贝类相对较大,可以选择池塘其他地方,在放养海螺苗种时也可放养一些低价贝类,以备需要时起捕,作为饲料投喂。由于混养池塘中底层贝类较多,日滤食量大,故而养殖周期中一定要注意肥水,肥水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的大品牌生物肥水产品,保证藻种数量和藻类的繁殖量。
四、增产增收措施
海螺养殖主要是圈养,所占池塘面积小,属密集型养殖,每亩的苗种量应控制在1.2万粒左右,中秋节后可以间断性的捕大留小。秋收时节达不到规格的海螺,应放于环沟中暂养,次年可作苗种亦可提前上市。
总而言之,海螺养殖是混养池塘的一个附属,也是降低混养池塘风险性的一个条件。虽然海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但在舒适的环境中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且混养池塘其他养殖品种也需要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所以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水质的变化,保持池塘的菌藻平衡,控制底质变化,定期清洗围网,适量投饵,保证水中的溶解氧。有病害发生时要及时就诊,防止交叉感染